內蒙古呼和浩特市新城區萬畝草場生態環境良好。經濟日報記者楊開新攝
“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北方草原遼闊壯麗,令人心馳神往。不過,受到人類過度開發、水源氣候變化等因素影響,這首古代民歌描述的陰山腳下同不少地方一樣,生態環境一度面臨挑戰,出現“沙進草退、草原缺草”現象。
為保護草原,人們對症下藥、綜合施策,近年來生態環境明顯改善。大青山位於內蒙古呼和浩特城區北側,如今,在山腳下的呼和浩特新城區萬畝草場,高過成年人膝蓋的野草迎風搖擺,遠處的蒙古包傳出悠揚的馬頭琴聲,讓遊客流連忘返。
萬畝草場項目負責人介紹,這裡原是一片寸草不生的沙石荒地。當地政府將其確定為大青山生態保護綜合治理工程的重點項目,以種植蒙古冰草、新麥草、羊草、地榆草等天然牧草為主,進行了一年的生態修復,配套建設了水管網、防護網等,讓昔日的不毛之地魅力重現。
蒙草抗旱公司總經理錢瑞霞告訴記者,“我們通過對本地植物選育、馴化、繁育研究,建立種質資源庫進行生態修復,打造綠色、生態産業鏈”。當地引入社會力量,進行生態綠化和環境綜合整治,力爭將大青山前坡建成“綠樹掩映、曲徑通幽、田園風光、草原風情、自然和諧”的生態功能區。如今,大青山森林覆蓋率超過60%,綠色屏障初步形成。
大青山披上綠裝,是呼和浩特市生態建設的縮影。呼和浩特是蒙古語名稱的音譯,意為“青色的城”。為了實至名歸,呼和浩特堅持“生態立市、生態強市”,通過全面綠化,風蝕沙化、水土流失、環境污染得到基本控制,城鄉生態環境得到逐步改善。如今,全市森林覆蓋率達29.89%,每人平均公共綠地面積達16.08平方米,建成區綠地覆蓋率達36%。呼和浩特市委常委、副市長孫建華説,通過實施一大批重點園林綠化工程,內蒙古首府“後花園”形成規模,城市門戶形象全面改觀,城市品位顯著提升。
成吉思汗公園是呼和浩特市民休閒的好去處。公園原址為一處採砂場,周邊環境長期臟亂差。地方政府對這裡進行整體改造,打造成集市民休閒嬉戲、娛樂運動、改善生態環境于一體的現代化城市公園,獲得自治區人居環境範例獎。
近年來,呼和浩特克服氣候等困難,相繼建成環城水系景觀帶和一系列標誌性園林綠化工程,建成街頭綠地、小遊園160處。還採取“見縫插綠、見縫補綠、見縫增綠”等措施,基本實現300米見綠、500米見園,形成三季有花、四季常綠的格局。
今年年底前,呼和浩特將完成生態建設任務20.5萬畝,實現全年全民義務植樹418萬株。今後,還將抓好京津風沙源治理工程、退耕還林工程、天然林保護工程的實施,加大重點區域綠化力度,將重點區域綠化納入城鄉一體化建設佈局,與全民義務植樹活動和身邊增綠工程相結合,實現城鄉整體環境持續改善。(經濟日報記者陳力楊開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