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0月22日至24日,內蒙古美術館舉辦了美籍華人莫逆“再回故鄉”意象風景畫展。畫展吸引了眾多人來觀看,伴隨著現場悠揚的馬頭琴聲,觀眾在品評藝術家69幅優秀作品的同時,也被他對故鄉濃厚的深情感染。莫逆,微笑看著眼前的一切,仿佛在欣賞一個無比美麗和溫馨的畫面。
這位身在異鄉的草原之子,用他
的畫筆、用他的真情描繪出了一幅幅獨特畫卷。
根在草原
2002年,莫逆的作品首次在家鄉呼和浩特展出。“那時在美術館的一個小廳裏,有30多個國家的100個藝術家的作品一起展出。其實,這一次才是真正意義我的個人作品展覽。”闊別家鄉20餘年,莫逆談及這次回來舉辦畫展的最大原因就是:“想家想得不行。”他説:“樹高萬丈,葉落歸根。在中美洲、義大利、雲南等地都有人提出要給我提供畫室,可是,我為什麼要去呢?那些地方再漂亮,條件再好,和我也沒有多大關係,看看就足矣,我還是會回到家鄉,這裡有永遠都無法逃離和欺騙我自己的一種情結在心底。”
莫逆全名叫莫逆·兀良海,祖籍在內蒙古科爾沁草原,出生在呼和浩特市。1987年畢業于中國魯迅美術學院。1989年移居美國波士頓。1996年至1999年在波士頓博物館美術學院學習。這位在逆境中成長起來的藝術家,在波士頓默默耕耘,不事張揚,甘於寂寞,把自己的全身心力,投入到他喜愛的藝術創作中。
莫逆的許多作品都是取材于草原風光,蘊藏著畫家思鄉的情懷。強烈的地域意識,不可避免的鄉愁縈繞。他的風景畫,是他心中的草原,夢裏的故鄉,是他的主觀感情之所繫。身是過客
“我對於美國來説,是一個過客,美國對於我,就是一個異鄉。”不僅如此,莫逆更是深刻地體會到人類在自己的生命及整個時空歷史上都是過客。他的若干畫作中都會隱隱地,模糊地飄動著一個似是動物或飛鳥或球體的母題,象徵著漂流、遷移、無定。蒙古人的生活、文化、習俗和週遭的事物,無不銘刻在畫家的意識裏,化為符號展現在作品中。在展廳中,他指著一幅畫向友人解釋:“這是草原,上面浮動的球體是我的靈,無論我離家鄉多麼遠,我的心都離不開草原。”
家鄉給予他的豐富的創作源泉,加上他紮實的功底和個人感悟,莫逆的畫作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在國外受到了很大關注和歡迎。他的作品先後在28個國家展出,不少國家都收藏有他的作品。
在波士頓博物館美術學院上學時,教授對他作品風格極加讚賞。這之後,莫逆有意地豐富作畫的內容,並採用更自由的形式。
畫為寄託
莫逆的作品自2000年從形式上開始有了明顯的變化,由具象轉入抽象。這來源於中國寫意畫與西方抽象繪畫的結合。畫面已經沒有具體的寫實描繪,而是色彩和符號的組合、構成,但是畫面的內涵還是思鄉、草原,然而表現的形式卻完全不同。
直到2004年,經過不斷的探索,莫逆的畫面呈現的是縱橫錯落的筆觸和色塊的鋪陳。畫面更加極簡,用色彩關係與黑白深淺的關係在畫面中創造出一種獨特的空間。同時,還將故鄉的情景,符號化地蘊含在畫面中。
莫逆在之後的藝術創作中,將自己的思想、感情、理念與現代藝術形成一個整體。抽離實象甚遠,並且已抹去了故事性。留下的是平面中的空間感、色塊筆觸間前後的距離感。他的風景作品則可以看到,他真誠地用畫筆描繪著自己與自然界交流的心理氛圍。他畫的都是他生活歷程中感覺過的、體驗過的、冥想過的、追求過的。他把這些揉和在一起,昇華出人類的共性。
莫逆的當代藝術作品中,更關心的是從不同文化的交流、碰撞和融合,從而延伸到人類共同面對的歷史與未來的問題。
通過自己的畫作,莫逆讓世界各地更多人得到了藝術感悟和享受,同時,他也時刻不忘家鄉,將國外更多優秀作品帶回了內蒙古。在呼和浩特,有一個叫“拉莫榕”的畫廊,這裡成為了莫逆精神寄託及文化交流的窗口。他幾乎每年都帶一些國外的美術作品回來,“在國外,我通過我的畫向更多人介紹我的家鄉,我也希望家鄉的更多人能通過我的畫,通過世界各地藝術家的作品來取得一個全新感受,得到新的啟發。”
舉辦這次畫展後,莫逆向記者講訴了一個他的一點感觸。“許多人,甚至是一些生在呼和浩特的人都不知道內蒙古美術館在哪。這是一件我沒有想到的事情。”莫逆説對此他心有點難受。“我非常希望家鄉的文化事業能更加繁榮發展。” (文/姜向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