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兒女>草原驕子>

烏勒:草原攝影第一人

2016-02-29 13:30:35 | 來源:內蒙古晨報 | 作者:魯蒙海 | 責任編輯:許浩成
摘要:新中國成立以前,內蒙古有且只有一名攝影家,那就是“草原攝影第一人”———烏勒。

數位影像器材的普及使每個人都可能成為記錄者。然而60年前,內蒙古大草原上掌握攝影藝術的人可謂鳳毛麟角。新中國成立以前,內蒙古有且只有一名攝影家,那就是“草原攝影第一人”———烏勒。

今年7月15日,自治區黨委、政府授予烏勒“內蒙古自治區文學藝術傑出貢獻獎”金質獎章和榮譽證書。

近日,在接受記者採訪時,烏勒打開了話匣子。

最早是畫家

烏勒説,他雖然是草原攝影第一人,但他起初並不是搞攝影的,而是畫連環畫和宣傳畫的。

1924年,烏勒出生於遼寧省建昌縣。烏勒的本家哥哥在內蒙古多倫縣工作。烏勒上小學時,曾經到其本家哥哥所在的多倫縣串門,並在多倫縣南小學讀書,而後,烏勒到呼和浩特大臺什蒙古中學讀書。1945年,張家口解放後,內蒙古軍政學院在張家口成立。這時,烏勒從呼和浩特大臺什蒙古中學畢業,便到內蒙古軍政學院讀書。

1946年4月1日,內蒙古文工團在張家口成立。內蒙古文工團剛成立時只有30多人,由於工作需要,烏勒從內蒙古軍政學院調到內蒙古文工團,一邊學習一邊工作。因為喜歡畫畫,他被分到了美術組,從此開始學習畫畫。

1948年,《內蒙古畫報》創刊。這是當時我國唯一一份使用蒙漢兩種文字出版的畫報,該畫報用圖片和繪畫配以通俗易懂的文字,宣傳黨和政府的方針政策。因為有了一定的繪畫基礎,烏勒開始負責畫連環畫。烏勒著筆連環畫和宣傳畫後不久,由於宣傳工作需要用照相機拍攝一些紀實性新聞,《內蒙古畫報》便安排烏勒專職搞新聞攝影,他成了“內蒙古攝影第一人”。

轉行做攝影家

當時在內蒙古根本買不到照相機。沒有照相機怎麼幹工作?為此,烏勒去了瀋陽,在當時《瀋陽畫報》記者的幫助下買了第一部照相機,那是蘇聯産的造爾吉牌照相機。

剛拿到相機時,烏勒還不會使用。在後來的實踐中,烏勒逐漸摸索掌握了攝影技術。烏勒説:“畫畫和攝影都是形象藝術,都講究畫面感。如果沒有畫畫基礎,自己在攝影方面也不會進步很快,正是畫畫夯實了攝影的基礎。”

挎著相機,烏勒幾乎跑遍了內蒙古。草原牧區、大興安嶺林區、工廠、學校、農村……每個地方都留下了烏勒的身影,烏勒用照相機記錄下內蒙古的每一個值得紀念的歷史事件。當時交通不便,烏勒每去一個地方之前,都要詳細地打聽有沒有去當地的便車。

由於當時沒有自行車,更沒有摩托車,烏勒常常騎馬到牧區採訪,乘坐大敞車去農村,一走就是三五天甚至七八天。每次外出,烏勒都是自己扛著行李,背著照相機,獨自趕赴各個地方。

1949年9月,內蒙古第一個物資交流大會暨甘珠爾廟那達慕大會,烏勒拍到了很好的新聞圖片。

1953年3月3日,《內蒙古日報》的攝影記者思勤組建了攝影組,烏勒從《內蒙古畫報》轉到《內蒙古日報》攝影組,依然做專職攝影記者。

同勞動同食宿

採訪中,烏勒與廣大群眾走得近,既體驗了生活,也與他們結下了深厚的友誼。每到一處,烏勒都會收穫一份深厚的感情。烏勒説最喜歡與老鄉在一起生活的日子,那感覺就像是一家人:“老鄉家做什麼飯,我就吃什麼飯。同時,我也幫助老鄉做些力所能及的營生。”

新中國成立不久,烏勒去興安嶺扎頓河林區採訪伐木工人。採訪時,烏勒是乘坐專車進入林區的;可是採訪完成後,因為林區內沒有外出的專車,烏勒回不來,他只好在林區呆了一個月。那段時間,烏勒與伐木工人們一同勞作,拍攝他們採伐勞動時的熱烈場面,還第一次吃到了野豬肉。烏勒回憶,那次吃野豬肉是他一生中唯一的一次,與工人們在一起同勞動同食宿的日子也特別開心:“那種場面我一輩子都忘不了。”

有一年,烏勒去錫林郭勒盟牧區採訪,正趕上牧民搬家,烏勒幫著牧民一起搬傢具、搭鍋臺、建蒙古包。牧民們給烏勒熬肉粥,烏勒吃了一碗又一碗,像一家人似的一點也不見外。烏勒説他最喜歡老鄉的豪爽,與老鄉們相處感覺無比開心和放鬆。

有一次採訪正趕上牧民家裏燉牛肉,烏勒吃完後手上沾滿了油,正四處找擦手的抹布,這時那位牧民説:“別找了,就在我身上擦吧!”烏勒動情地流下了眼淚。

回憶起當年,烏勒笑著説:“給老鄉照相是最有意思的事情了。老鄉們沒見過相機,有的人很願意拍照,每次見面都會讓你給他拍照;明知是很好的新聞,你得拍攝下來,可有的人見到相機就害怕,躲開了,你還得拿著相機趕緊追過去和他溝通,他同意了才能拍攝。”

纍纍功勳

作為“草原攝影第一人”,烏勒贏得了諸多榮譽。

內蒙古攝影家協會成立於1963年2月12日,當時名為中國攝影家協會內蒙古分會。第一屆主席為思勤(達斡爾族),烏勒等幾位攝影家當選為副主席。後來,烏勒成為常務副主席,主持攝影家協會常務工作。1991年6月根據中國攝影家協會指示精神,中國攝影家協會內蒙古分會更名為內蒙古攝影家協會。烏勒主持內蒙古攝影家協會常務工作,為內蒙古攝影事業的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1980年,烏勒拍攝了一幅表現摔跤運動員刻苦訓練的作品,併為這充滿朝氣、拼勁十足的小運動員與老運動員一起訓練的畫面命名為《後繼有人》,該作品獲得了全國傳統體育攝影展三等獎。

1984年,烏勒的作品《夏》榮獲自治區第一屆攝影藝術創作“薩日納”獎。該作品緣于他在巴彥淖爾盟(現巴彥淖爾市)的親身經歷。炎炎夏日,草原上,馬、牛、羊在河邊納涼,牧民在旁邊看守著自己的牛羊。烏勒就把這一場景記錄了下來,並取名《夏》。

退休之前,內蒙古攝影家協會為烏勒舉辦過烏勒攝影回顧展。這次展覽集中展示了烏勒一生的攝影成就。

退休以後,因受年齡和眼睛的影響,烏勒只好放棄了專職攝影;不過,偶爾也會拿起新買的數位相機拍一些家庭生活小場景。在他的熏陶下,小兒子烏拉汗如今成為內蒙古知名的攝影家,並在內蒙古攝影家協會擔任秘書長職務。

歷史見證者

為了用相機真實記錄下內蒙古的變化、祖國的發展,烏勒傾注了一生心血,他也使用了幾部不同的相機:最初是蘇聯産的造爾吉牌照相機,後來使用瑞典産的哈蘇牌照相機,“文革”以後又使用美國柯達牌相機。

烏勒告訴記者:“新中國成立60年來,祖國的變化實在是太大了,其變化體現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比如一部小小的照相機,就是發展變化的縮影,隨著時代的腳步前進,照相機也越來越先進。想想我的第一部相機,再看看現在各式各樣的相機,我們不得不為歷史的發展由衷地感嘆,數位相機裏那麼小的晶片竟然能存儲上千張照片,這真是科技的力量!”

談到當今數位時代,烏勒對記者説:“21世紀初正在發生著一場影像記錄和傳播的大變革:2000年前,只有司馬遷是史家;今天,你、我、他都可能是當代史記的製作者。”(文/魯蒙海)

點擊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