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點
西藏自治區重要濕地生態效益補償試點項目已經在那曲地區申扎縣、日喀則市定結縣和山南市浪卡子縣開展,試點實施期限暫定為3年(2015-2017年)。濕地生態效益補償試點項目重點要做4個方面的工作,即濕地管護和監管、濕地生態補償、濕地保護與恢復、濕地監測。
補償
西藏自治區重要濕地生態效益補償試點項目區內重要濕地保育面積為76650.18公頃,目前補助標準是每年6元/畝。項目區內重要濕地限牧面積為16438.2公頃,按照每年1.5元/畝的補助標準進行生態補償。
濕地與森林、海洋並稱為全球三大生態系統,它具有涵養水源、凈化水質、蓄洪防旱、調節氣候和維護生物多樣性等生態功能,更被譽為“地球之腎”,而我區濕地面積居全國第二,其類型豐富多樣,生態價值高,是世界上特殊的高原濕地分佈區。
數據顯示,西藏自治區濕地巨大的生物量使其每年可固定二氧化碳12335萬噸以上,同時可釋放氧氣9137萬噸以上,對這裡生活的人們的健康具有很大的意義。因此,濕地在西藏自治區整體生態環境中舉足輕重的作用。
3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試點開展濕地生態效益補償
西藏自治區林業廳于2015年制定了《西藏自治區重要濕地生態效益補償試點項目總體實施方案》,開展濕地生態效益補償試點工作,西藏自治區財政安排4860多萬元,以此來加大濕地生態補償力度,從而加強西藏自治區濕地生態保護與恢復。
據悉,西藏自治區濕地總面積652.9萬公頃,其中,湖泊、沼澤、河流等自然濕地面積652.4萬公頃,佔濕地總面積的99.92%,而這些濕地擁有豐富的濕地資源,其中濕地動物中的鳥類有57種、魚類71種、兩棲動物45種、爬行動物55種、哺乳動物132種,其中有20種是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另外濕地植物有591種,濕地植被群係則超過81個。
記者從西藏自治區林業廳了解到,目前,西藏自治區重要濕地生態效益補償試點項目已經在那曲地區申扎縣、日喀則市定結縣和山南市浪卡子縣開展,試點實施期限暫定為3年(2015-2017年)。之所以率先在這幾個區域實施,是因為三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分佈在這裡,試點區域主要包括色林措黑頸鶴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申扎縣片區、珠穆朗瑪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定結縣片區、雅魯藏布江中游河谷黑頸鶴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浪卡子縣片區內的重要濕地。這三大片區內的濕地總面積為411818.27公頃,其中沼澤濕地93088.38公頃,湖泊濕地289104.12公頃,河流濕地29614.02公頃,人工濕地11.75公頃。
“之所以實施濕地生態效益補償,是想通過這種方式讓農牧民在受益的同時變被動保護為主動保護,從而促進濕地生態保護與恢復,有效改善濕地生態環境。”西藏自治區林業廳保護處副處長張虎成告訴記者,在實現濕地保護的同時,還能通過濕地管護實現生態補償脫貧任務,改善農牧民生活水準,這也是精準扶貧工作的一項內容。換句話説,也只有這樣,濕地保護工作才能真正顯成效。
聘用管護人員
採取保育和限牧方式
“濕地生態效益補償試點項目重點要做4個方面的工作,即濕地管護和監管、濕地生態補償、濕地保護與恢復、濕地監測。”西藏自治區林業廳相關工作人員告訴記者,為做好濕地管護和監管工作,針對試點範圍內湖泊濕地面積相對較大、較集中,沼澤濕地和河流濕地較分散的特點,劃分為湖泊濕地和非湖泊濕地兩種對象進行管護,並按照適當的每人平均管護面積安排了管護人員,管護人員都是聘用的當地農牧民,一來可以讓他們主動參與到保護中來,二來也能提高他們的收入水準。為加強濕地生態保護與恢復,我區目前主要採取的措施有濕地保育和濕地限牧。
西藏自治區林業廳相關工作人員表示,濕地生態效益補償主要是針對濕地保育和限牧期間農牧民的切身利益進行的。據了解,西藏自治區重要濕地生態效益補償試點項目區內重要濕地保育面積為76650.18公頃,根據項目區內每年濕地野生鳥類遷徙特點和其他珍稀動物生活習性,確定每年5-10月為濕地保育期,在此期間禁止一切放牧和人為活動。“每年5-6月草木生長旺盛,是野生動物棲息的最佳時間,如果在這裡放牧,進行人為活動,勢必會影響到它們的生長,這對於濕地保護是很不利的。”西藏自治區林業廳保護處工作人員介紹,可是農牧民在此期間需要收入,家畜也需要食物,所以針對沼澤濕地保育給農牧民一些生態補償,目前補助標準是每年6元/畝。
項目區內重要濕地限牧面積為16438.2公頃。這部分沼澤濕地是水草最為肥美的草場區域,又是濕地中降解污染、繁衍野生動植物、維護生物多樣性的核心區域,因此,針對這部分濕地在草原補助獎勵基礎上又給予濕地生態補償,按照每年1.5元/畝的補助標準進行生態補償。“預計今後將爭取國家支援,採取漸進式辦法,逐步提高補償標準,並力爭擴大補償範圍。”自治區林業廳相關負責人説。(西藏自治區林業廳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