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兒女>草原驕子>

海燕:口耳相傳紙偶藝術哈尼卡

2016-02-25 10:28:49 | 來源:正北方網 | 作者:辛一 | 責任編輯:許浩成
摘要:海燕,達斡爾族,幾歲就開始玩哈尼卡。退休後的海燕更有時間來研究哈尼卡了。創新哈尼卡傳統折剪技藝是一種時代的召喚,哈尼卡傳統折剪技藝成為商品、走向市場的途徑還需要探索。

63歲的海燕來呼和浩特市工作已經有30多年了,如今她已經退休。

海燕,達斡爾族,幾歲就開始玩哈尼卡。哈尼卡是一種用紙折剪製作的玩具人。過去製作哈尼卡的材料也會用到樺樹皮。

退休後的海燕更有時間來研究哈尼卡了。她説:“哈尼卡是達斡爾族女孩兒製作的一種紙質玩偶。小時候紙張缺啊,我們這些小女孩兒要製作哈尼卡,就用平時攢下的糖紙或者從山上剝下的樺樹皮做材料。達斡爾族小女孩兒玩哈尼卡時,會在炕上擺出各自製作的哈尼卡,每個女孩兒把自己的作品擺弄組成一個家庭。在這個過程中,孩子們通過動手和動腦,有説有笑,情趣非凡。如今,各種各樣的紙張多起來了,但是可以用來玩耍的東西也多了,孩子們反而不怎麼玩哈尼卡了。”

漂亮不輸洋娃娃

在紙張傳入達斡爾族地區之前,達斡爾族已有剪花、剪樺樹皮及皮偶藝術形式存在,其中皮偶藝術在達斡爾族中出現的較早,它是伴隨著薩滿教文化而興起的造型藝術形式,當時被稱為皮偶神。

皮偶神的製作為達斡爾族紙偶藝術的形成和發展打下了基礎。清代以後,由於紙張材料及中原民間文化的傳入,達斡爾族紙偶藝術有了發展進步。

達斡爾族姑娘用紙折剪各種各樣的男、女、老、少的頭型,或者用各種顏色的紙、糖紙折成衣服、被褥、傢具、灶具,然後,用染上各種顏色的小木塊、小盒子、火柴盒等,做房子和院墻、大廳。她們根據自己對生活的認識和理解,編排哈尼卡一家老小的日常生活,遊戲中有各種禮儀,有故事情節。她們有説有笑地鼓搗著,一玩就幾個小時。

哈尼卡是達斡爾族女孩兒最心愛的玩具,她們精心製作,細心保存。母親的傳給女兒,姐姐的留給妹妹,一代傳一代。直到今天,哈尼卡仍是達斡爾族小姑娘們的心愛之物,一點不比洋娃娃差。

  粘貼

紙偶瀕臨失傳

“過去的哈尼卡在製作時多用樺樹皮,白白的樺樹皮在製作出各種形狀後需要染色,而用來染色的是從一種菌上提取的。這種菌長在樹上,秋天樹葉落了以後,這種菌腐爛了,剝開外麵包裹的那層薄皮,裏面便露出了紅色、黃色、黑色的粉末。女孩兒們把這些粉末調製成糊狀,用來染用樺樹皮製作好的哈尼卡。等到第二年這些染過色的樺樹皮哈尼卡如果臟了舊了,還可以重新染色。”

達斡爾族有語言沒有文字,很多傳統靠口耳相傳。哈尼卡剪紙是達斡爾族具有代表性的民間文化,具有很高的保護、傳承價值。隨著時代的變遷,達斡爾族的哈尼卡瀕臨失傳。

  欣賞

手把手教技藝

2月17日,在呼和浩特市2016年春節元宵節文化廟會上,海燕坐在非遺項目展廳中,細心地製作著手中的紙偶。哈尼卡這種傳統手工技藝並不為眾人所知,好奇的人不斷過來圍觀,其中不乏一些小女孩兒。對於一些對此感興趣的小女孩兒,海燕耐心並手把手傳授著。

  做裙飾

哈尼卡由剪紙的人物頭形和圓錐形的人體組合而成,可以站立,高度從幾釐米到二十幾釐米。製作哈尼卡時,先用一張白紙對折剪出對稱的各種人物頭頸形。頭頸形剪出後,把它用粥糊貼在一根小細棍上。其身體部分是用紅、黃、綠等各色彩紙做的圓錐形,把貼有剪紙頭頸形的小細棍插進圓錐形身體的上部,哈尼卡便成形了。再根據男女老幼不同的哈尼卡,給它配上各種彩紙剪制出的長短衣袍、坎肩、馬褂,然後在領口、大襟、下襬、袖口處,配貼各色裝飾花邊;還為男性哈尼卡戴上禮帽、腰帶等。

傳授

在達斡爾語中,“眼仁”一詞與“紙偶”一詞語音相同,均稱為哈尼卡。據達斡爾族傳説,在每個人的眼仁中都有一個小人形,如果沒有“它”,人就什麼也看不見了。因為紙偶也是一種小人形,兩詞語義相近,所以借用了“眼仁”這個詞來稱謂這種紙偶。

  裁剪

當傳統遇上創新

近十幾年來,作為達斡爾族民間文化的哈尼卡折剪技藝,得到了一定的傳承和發展。但是會哈尼卡傳統折剪技藝的民間藝人的數量卻在減少。目前,內蒙古自治區已經把哈尼卡折剪技藝項目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保護、傳承哈尼卡折剪技藝的行為得到了政府的認可和支援。

  拼接

身為達斡爾族的海燕退休後的時間更加寬裕。從去年開始,她開始有意識地對哈尼卡傳統折剪技藝進行深入地調查研究,有機會就帶著她的技藝和作品去參加一些非遺展覽。

創新哈尼卡傳統折剪技藝是一種時代的召喚,哈尼卡傳統折剪技藝成為商品、走向市場的途徑還需要探索。

“我們達斡爾族的姑娘在長大後在服裝設計、圖案設置、美學等方面很多都是無師自通的,這與我們從小接觸哈尼卡密不可分。今年,我會在文化部門的聯繫和幫助下到學校裏開展哈尼卡傳統折剪技藝教學活動。這不僅可以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也是一種藝術的熏陶。”

半成品

原標題:口耳相傳哈尼卡

點擊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