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兒女>草原驕子>

草原“神剪”段建珺

2016-02-24 13:26:30 | 來源:內蒙古日報 | 作者: | 責任編輯:許浩成
摘要: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主席馮驥才在觀賞了段建珺的草原剪紙後欣然題詩:“剪似銀馬,紙如草原。”

 “神剪”

  習近平總書記在前不久的文藝工作座談會上反覆闡釋“人民的文藝”這一重大命題,指出“文藝創作方法有一百條、一萬條,但最根本、最關鍵、最牢靠的方法是紮根人民、紮根生活。”這裡,我們向讀者介紹的就是一位腳踩堅實大地,用剪紙藝術放飛想像翅膀的鄉土文化精英段建珺。

  源頭活水,在鄉土鄉情的滋養下成名成家

  1973年,段建珺出生在和林格爾縣的一個普通工人家庭,家境並不寬裕。兒時的記憶至今還是那樣清晰:昏暗的燈光下,父母在炕蓆上整理粘補著一天來賣雪糕掙來的零散小錢,微薄的收入讓他進不起幼兒園。他常常跟著父親到工廠裏玩耍,更多的時候是一個人在地面上用樹枝畫畫兒。後來父親在工廠的一個角落裏找到一塊光滑的墻面,這成了段建珺心愛的畫板。兒時的想像力是豐富的,久而久之,一堵昏暗的墻面竟然成為一幅幅五彩斑斕的壁畫,吸引了不少工友的駐足觀望。

  和林格爾的剪紙在鄉間有著悠久的歷史傳統,這一股源頭活水給了段建珺無限的滋養。5歲,正是人生懵懂的時期,段建珺常常跟著農村老大娘們學剪紙,不經意的學習,培養了他狂熱的喜好,與剪紙藝術結下不解之緣。回想起那時的情景,段建珺至今難以釋懷:“在她們手中,那剪刀就像一隻春燕上下翻轉飛動,火一樣的紅紙頃刻間變得活靈活現,美極了。我什麼時候能像她們一樣呢?”就是帶著這種渴望,中學一畢業,段建珺義無反顧地考入呼倫貝爾師範專科學院美術系。

  畢業那年段建珺21歲,他回到了家鄉當了一名美術教師。這一職業便利,讓他很快與時任呼和浩特市美術家協會主席的燕亮不期而遇。經過燕亮的推薦,段建珺把剪紙藝術系統地搬上了教學課堂。有一天,段建珺的一位鄉村學生從家裏帶來了一大沓窗花,雖然都已是破舊不堪,但經過段建珺的一番整理,這些窗花又重新煥發了光彩,成為他兼職教學的教材,迄今已有數萬件寶貴的民間剪紙得以保全。

  1997年,段建珺發現了百歲剪紙大師張花女。在他的鼓勵下,老人又重新拿起了剪刀,在浩繁的剪紙海洋中,創造了百歲老人剪紙的神話。

  在過去相當一段時間裏,剪紙只是“窗花”或“花花綠綠的裝飾品”。從事剪紙的主體創造者——那些世世代代生活在農牧區的勞動婦女,其命運亦如他們的勞動成果,曾長期被忽視,更無藝術地位可言。段建珺感慨地説:“農村老大娘是引領我走上剪紙藝術之路的導師,她們是我永遠的的老師。在大娘們那裏,我學到了一切書本和學校裏學不到的最為深厚的、鮮活的民族本源文化和藝術精髓。”這是他的肺腑之言,也是他走向成功的真諦。

  生活在農村的小山鎮,段建珺的生活範圍卻是廣袤的大草原。對草原的眷戀很自然地融在了他的作品中。從1999年開始,段建珺有關草原的剪紙作品像雪花飄落一樣翩翩而至,全區、全國乃至國際上展出的大獎、金獎接踵而來。2005年6月,段建珺被內蒙古文聯、內蒙古民間文藝家協會授予“內蒙古民間工藝美術大師”稱號。段建珺成名了,而且名聲大噪,成為業內及廣大群眾仰慕的藝術家。

  著名詩人、原文化部部長賀敬之讚譽段建珺的剪紙為“草原之花”。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主席馮驥才在觀賞了段建珺的草原剪紙後欣然題詩:“剪似銀馬,紙如草原。剪飛紙轉,花開萬千。”南京大學教授、著名民俗學者陳竟在人民日報上發表文章給予如此評價:“段建珺的創作道路,為全國廣大美術工作者學習民間剪紙,創作出具有傳統剪紙文化的精髓,又融匯時代氣息和地區特色的現代剪紙藝術作品樹立了典範。”中國民間剪紙研究會原會長、中央美術學院博士生導師靳之林有感於段建珺的剪紙藝術,為其題詞“美傳天下”。北京大學教授段寶林將段建珺的剪紙作品譽為“充滿靈性的草原生命的讚歌”。

  成名之後,段建珺的腳步依然不停地在鄉間奔波,他的激情依舊在鄉土燃放。為了民間剪紙藝術的搶救、挖掘和保護,往往在忘我的狀態中辛勞。十幾年來,他立足於家鄉,足跡遍及內蒙古主要的剪紙分佈點,行程數萬公里,累計自費30多萬元,除了自身必須的耗費,大部分用於剪紙傳承人的經濟補助。到去年年底,全區共有數百名民間剪紙傳承人因為得到了他的及時發現,重新煥發剪紙的激情,投入到這一民俗文化傳承的洪流中。

  1998年,段建珺在縣委宣傳部的支援下,牽頭組織了和林格爾剪紙學會,這是自治區第一個旗縣剪紙專門組織。2003年,在他的努力下,和林格爾縣被國家文化部命名為“中國剪紙藝術之鄉”,2008年3月,和林格爾又被收錄為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名錄。如今,和林格爾剪紙已成為內蒙古乃至全國剪紙文化的一個著名品牌。

  家鄉的沃土哺育了他,家鄉的山水滋養了他。段建珺滿腔熱情地傾其所有回報著家鄉。“為人民抒寫,為人民抒情,為人民抒懷”正是他做人的寫照。段建珺就是這樣紮根鄉土、受惠于鄉土,又真誠回饋鄉土的忠實實踐者。

  立身之本,用高超的藝術詮釋剪紙的魅力

  中國的民間藝術源遠流長,文化底蘊無比深厚。剪紙,便是其中的一朵奇葩。以億萬勞動婦女為主體創造的中國民間剪紙藝術,是中華各民族群體文化藝術中,群眾性最廣泛、地域特性最鮮明、文化內涵與藝術形態的歷史文化沉澱最悠久、最豐富、最具有代表性的文化藝術形態之一。段建珺無疑就是這一藝術的傑出代表。

  剪紙藝術,雖然發端於民間,但她和任何藝術形態一樣,也有大眾審美與專家審美的區別。段建珺的剪紙藝術,在大眾眼裏,尤其是在農牧民的目光裏,是美麗、養眼、震撼,能讓人們看到美好,看到希望,看到夢想就在前方。在專家眼裏,段建珺的剪紙藝術內涵又是一番天地。由於他在原生態剪紙藝術的熏陶下成長,積澱了深厚的民間剪紙文化涵養,經過他30多年的刻苦實踐,大膽創新,開拓出一條不斷發展、不斷突破的路子,形成了獨具風骨的草原風情剪紙藝術。

  段建珺的剪紙風格清新明快,剛柔相濟,達到了單純凝煉、意趣深邃的藝術境界。在他的作品中所表現出來的是充滿生命張力、充溢著獨特生命氣息的藝術之美,這些已經是當代剪紙藝術界乃至文藝理論界早有的共識。

  個性的張揚,是藝術界最高境界之一。多年來,他通過自己丈量的藝術創作,較為完整地傳承了和林格爾剪紙本原的、從文化形態到藝術內涵都精髓的文化遺存,並形成了鮮明的藝術個性,大量的表現民族剪紙主題紋樣。如《金蓮鹿》《鹿頭花》《對犬生命樹》等作品中,蘊含了該區域豐富而鮮明的古代北方草原民族的生命崇拜和圖騰崇拜觀念,具有十分重要的文史價值。此外,段建珺的賦予無限生命的動物紋樣剪紙也是別具一格。他的具有鮮明草原個性氣質的動物紋樣剪紙具有“影繪”效果的獨特表現特質,耐人尋味。

  一把剪刀,一張紅紙,在段建珺手中不到三分鐘就是一匹活力無限、形神兼備的草原駿馬。段建珺的剪紙技藝已經到了爐火純青的境界。他的剪紙馬被譽為“中華剪紙第一馬”。在他的作品中所表現出來的是充滿生命張力、充溢著濃烈的北方草原生命氣息的文化意蘊之美,並以激蕩的瞬間狀態集中表現著運動加力量的視覺美感,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名揚剪紙界,成為中國北方草原剪紙藝術具有代表性的傑出剪紙家。他的心血凝結在《中國民間剪紙整合·和林格爾卷》的專著中,這是建國以來我國少數民族地區第一部剪紙專項整合,它填補了我國少數民族地區非物質文化遺産工作的一項空白,為我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産搶救、保護工作留下了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

  段建珺的藝術成就,是與他具備高度的文化自覺、文化自信分不開的。30年的忘我付出,給熟悉他的人們留下了難以泯滅的記憶。那些茫茫的荒野,那些無垠的草原,那些車馬難行的老山區,都留下過他的足跡;烈日、嚴寒、酷暑,都和他有過較量;氈房、農舍、窯洞,都是他尋根探寶的“掘金樓”,校園、課堂、童子心,都是他傳承文化的“古杏壇”,也是他走向藝術殿堂的綠色通道。他把教學課堂作為弘揚祖國燦爛文化的精神凈園,使內蒙古的民族剪紙藝術走出混沌,步入輝煌。在家鄉民族剪紙的生存和發展瀕臨消亡的艱難境地中,為民族剪紙文化撐起一片藍天;他以超凡的毅力和卓越的成就,詮釋和傳承著古老的文明,為世人展現了藝術的無窮魅力。為中華民族保存了一個北方草原蔚為壯觀、絢麗多彩的民族景觀。

  名至實歸,為弘揚民族文化永遠前行

  如今,段建珺的名氣在民間藝術領域裏越來越大,其成就得到人們的認同。隨著他的事業蒸蒸日上,罩在他頭上的光環也多了起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的“民間工藝藝術家”以及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傳承人、中國國際剪紙藝術家協會副主席、內蒙古剪紙學會會長、和林格爾縣盛樂博物館館長等稱號並沒有讓他驕傲自滿,他始終心繫家鄉,一心想著回饋家鄉。如此之多的社會職務和榮譽職務足以證明他在人們心目中的地位。無論是在民間,還是在業內,段建珺都有著極為廣泛的影響力。

  自1996年段建珺的剪紙作品《套馬》被中國剪紙學會收藏起,到2013年,他的作品被業界和國家級博物館、國內外知名人士收藏多達300余件。其中,包括有5屆國際民間藝術及剪紙藝術組委會,9屆中國民間藝術節剪紙展會。中國國家博物館,以及各省市舉辦的同類展覽組委會和國內外知名人士都收藏著他的作品。僅國家級金獎就多達10項,自治區的獎項更是數不勝數。除了藝術成就的獎項外,他還獲得全國優秀教師獎、呼和浩特市及和林格爾縣的各類先進、優秀獎。

  在民間、業內,他的許多作品已經為人們所熟悉。其中,《馬背祝福》《草原三駿》等馬系列剪紙,《草原雄鷹》《搏克手》等草原系列,經媒體傳播後,在剪紙愛好者和廣大農牧民中間廣為流傳。他的巨幅剪紙《萬里春光》獲得各類獎項後,在民間藝術大師們交流活動中,得到這樣評價:“老百姓中的巨人,中華文化的火炬手”“藝術巨匠”。名至實歸,段建珺的藝術成就受到了客觀公正的評價和應有的社會名譽。

  然而,對於段建珺本人來講,成名並不是他人生的奮鬥目標,他有著自己的做人做事理念,有著自己不懈的追求。這就是為民族文化的傳承和發揚光大,永不停步,甘於奉獻,不問回報。

  近年來,在段建珺的倡導和親力親為下,內蒙古剪紙學會重點搶救、保護、傳承和發展我區具有濃郁民族地域特色的原生態剪紙藝術,組織會員深入民間,向民間剪紙老藝人學習,在全區開展了搶救瀕臨消亡的剪紙遺存等活動,發現了大批老一輩傳承人和珍貴的原生態剪紙。2001年,我區首家個人剪紙傳習所——段建珺剪紙傳習所在和林格爾縣成立。13年來,這個剪紙傳習所已免費為1000余人培訓民俗剪紙藝術,他們中間有學生、農民、工人、教師等既有深厚傳統基礎、又有鮮明個性的一大批在全國有影響力的新生代剪紙藝術家,他們的剪紙作品有著獨特的文化內涵,並多次在全國和國際剪紙大賽上獲獎。

  2006 年至今,和林格爾剪紙學會共收藏剪紙2.6萬餘幅,拍攝和剪紙文化相關民俗照片4.6萬餘張(套),錄製光碟27碟,撰寫文字40余萬字,並首次為210名剪紙傳承人完整地譜寫了個人專輯的剪紙故事。

  段建珺説:“我區剪紙産業現在處於一種分散的、自發的個體單一經營方式,後備金嚴重不足,制約了剪紙産業的發展。剪紙産業發展要把眼光放遠,堅持原生態剪紙的保護與傳承,在保持原生態剪紙藝術和文化價值的基礎上,産業化之路可能才會走得更穩健。”言為心聲,他在這一理念的支配下,為內蒙古的剪紙藝術走上了一條文化創意、品牌立業的路子。目前,有1300多個內容、100多個品種的剪紙作品深受消費者喜愛,通過集中分類、合理配置、精良包裝等方式,使許多具有濃郁風情和地方特色的剪紙作品走出國門,遠銷到美國、法國、德國、義大利、丹麥、瑞典、日本等國家和地區,成為傳播民族文化的重要載體。和林格爾剪紙學會通過産業發展,保證了農村會員和剪紙老藝人通過剪紙獲得一定收益,同時在剪紙搶救、保護、傳承和發展活動中有了一定經濟支撐。剪紙,在段建珺的努力下,不僅實現了一種民族文化的傳承,而且以産業化的路子,步入一個良性發展的新機制。

  近幾年,段建珺除了到全國各省市自治區以及香港、澳門特區開展走訪、傳播剪紙藝術活動外,還走出國門,到丹麥、瑞典、塞席爾等國家舉辦培訓班,進行文化交流,傳授中國的剪紙藝術,在他的培訓班上,有各種職業的國際友人參加。培訓結束後,他又在當地舉辦學員作品展,大大拓展了他藝術活動的影響力,為弘揚中華文化做出了貢獻,用剪紙傳播了友誼。

  當記者與他聊起剪紙走向世界的話題時,段建珺抑制不住欣喜之情。他説:“最讓我高興的是,剪紙和音樂一樣,都是無國界的。剪紙已經成為各國交流民族文化、增加各國人民之間情感的一種載體!”

  隨著剪紙事業的繁榮,段建珺的思想境界更加寬廣、深厚,我們堅信,他會一步步堅實地走向輝煌,實現他兒時就有的美好夢想。

  
點擊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