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能手范志佺
烏拉山發電廠建廠當年,因“戰備”需求,廠址選在了“面對鹽鹼灘、背靠烏拉山”的偏遠小鎮,工作和生活條件惡劣。1975年,剛滿21歲的范志佺從內蒙古生産建設兵團到這裡工作。在70年代末知青返城時,許多同齡人都想盡辦法離開,范志佺卻主動放棄回城機會,還把在呼和浩特市工作的妻子關秀英接了過來。
“好男兒志在四方!這裡需要我,我也想紮根邊疆,做點實實在在的事情。”回想當年,他淡然一笑説。范志佺愛學習鑽研,參加工作後,他的技術創新能力很快在全廠出了名。
1980年擔任電氣運作值班員時,他看到生産現場設備編號不清,檢查、操作時容易走錯間隔。他一連忙乎了十幾個晚上,製作了100多塊標示牌挂到了設備上,有效消除了誤操作事故隱患。他還自主製作出了全廠電氣一次系統、廠用系統和直流系統模擬圖板,為廠裏節省7萬多元。
1992年,范志佺擔任鍋爐車間黨支部書記後,本色不改,經常深入班組,帶領職工開展技術革新、修舊利廢,先後為車間修復、改裝電焊機11台,修理電動扳手、角向研磨機100多臺次;修復了一輛報廢的12馬力四輪車,為廠裏節約資金20多萬元。
此外,他還帶領職工研製出小閥門電動研磨機,比原來的搬運研磨提高效率7倍多,大大減輕了工人的勞動強度。
鍋爐隊支部書記溫瑞説,范志佺辦公室的窗臺上、地板上,經常擺著各種備品備件,一有時間就忙著給一線修理工器具。受他感染,職工們也利用現有的工具、材料進行修舊利廢,這在烏拉山電廠已經成為傳統。
電廠擴建機組自2006年投産後,磨煤機檢修一直靠外包,雖然省事,但是價格高、品質差。2010年,范志佺建議廠裏購買了一台磨輥補焊裝置,平均21天就能補焊一套磨輥,可節約成本6萬元。2012年,范志佺擔任後勤的副廠長後,帶領馬義生等幾名老部下進行磨輥補焊裝置改造和堆焊工藝改進,大家都鉚足了勁,整整用了兩個月時間成功完成改造,不但改進了磨煤機的補焊技術,補焊設備的使用壽命也比外包時提高了6000多個小時,當年就為企業節約費用80多萬元。2013年,他再次帶領職工對有關檢修、焊接工藝進行多次改進,全年修補堆焊磨煤機襯瓦5套、靜環4件、輥套5套、總成大修3套,並且修復兩個報廢磨煤機噴嘴環,為企業節約費用158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