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雕作品走進內蒙古博物院,首開香柏木製作馬頭琴先河,自主創業並資助貧困殘疾人40多人次……根雕藝人敖日格勒身殘志堅,他用樂觀和自信實現超越殘缺的夢想。
身殘志堅
走進巴彥淖爾市烏拉特前旗烏拉山鎮的一個廠子,一股濃郁的柏木香味撲鼻而來,讓人精神為之一振。這個廠子是根雕藝人敖日格勒的家。
在敖日格勒的家裏,仿佛置身於一個根雕藝術博物館令人目不暇接,小到帶按摩功能的柏木枕、精巧的柏木紙巾盒、筆筒、心形相框,大到寓意吉祥造型複雜的大型根雕作品,樣樣都非常精美,樣樣都獨具匠心。在向記者介紹這些藝術品時,這個43歲的蒙古漢子像誇獎自己的孩子一樣,臉上洋溢著自豪開心的笑容。從這張臉上,讓人很難想像他曾經因殘疾而自卑自閉的樣子。
40年前,年幼的敖日格勒因小兒麻痹落下了右腿終身殘疾。他沒法像其他小夥伴一樣快樂地追逐打鬧,小夥伴們熱衷的遊戲對於他都是奢望,身體的殘疾讓他的童年很灰暗。家人從烏拉山揀回來用作燒柴的柏木朽根成為他兒時最好的玩伴,他喜歡拿把小刀刻手槍,給奶奶做拐杖,給媽媽做枕頭……令他沒想到的是,這個年幼時的愛好成就了他日後的根雕人生。
賺到第一桶金
高中畢業後,敖日格勒在建築工地當過小工,開過洗車店,付出超常的辛苦卻也只能勉強度日。多年的摸爬滾打,讓他悟出了一個道理:縱有萬貫黃金,不如一技在身。他立志要學一門求生的手藝來讓家人過上好日子。一次偶然的機會,他接觸到了手工根雕,一下子喚起了他兒時的記憶,他決心要學會這門手藝。在朋友的幫助下,他買來刻刀和木料開始練習。白天,他去根雕店裏觀摩別人的作品,晚上回到家裏就反覆揣摩練習,常常一坐就是好幾個鐘頭,雙腿麻木得動彈不得,但他從沒有退縮。幾年下來,雕刻刀用壞了十幾把,手上也留下了許多刀痕。可是由於手藝不精,當他推著車子到根雕店裏推銷自己的作品時,卻沒能如願以償。家人看他辛苦,都勸他別再做了。可他卻毫不氣餒,反而更堅定了要學好根雕的決心。
2002年,他借錢到南方學習更高深的根雕技藝,學成歸來後,他到根雕店接了份小訂單來做,花了兩天時間構思,用半個月時間順勢加工,妙用根態略加雕琢,把作品表現得淋漓盡致,顧客看了後非常滿意,當即花高價收購了這件作品,他終於賺到了根雕的第一桶金。自此,他更加精益求精的進行根雕創作,他的根雕作品越來越受到顧客的青睞,市場反響也越來越好。2013年,在巴彥淖爾市第二屆殘疾人書法繪畫攝影手工藝品展評活動中,他的根雕作品《飛黃騰達》榮獲手工藝品類一等獎。
走上創業路
隨著知名度日漸提高,2003年,敖日格勒多方籌措資金創辦了一家自己的金峰根雕廠。辦廠過程中,他克服了資金短缺、場地狹小、設備落後等重重困難,在當地殘聯部門的扶持下,終於渡過難關,並不斷發展壯大。
2012年,他將根雕廠註冊成為“烏拉特前旗阿嘎如工藝品有限責任公司”,一個佔地面積1000平方米、建築面積700平方米、固定資産150萬元的新公司誕生了。他憑藉著自己的雙手戰勝了殘疾,讓家人過上了富裕的生活。
在企業不斷發展的同時,敖日格勒更加注重根雕技藝的創新提升。他自主研發用香柏木雕制的馬頭琴,聲音渾厚、婉轉、清亮,受到了業界人士的高度讚譽。精湛的雕刻技藝使他輕鬆獲得了在內蒙古博物院布展300平方米的許可,他創作的富有民族特色的香柏木根雕作品得到了眾多國內、國外遊客的青睞,提升了香柏木根雕的知名度。
熱心公益
21歲的王鳳岐是一名輕微腦癱青年,説話口齒含糊,手腳不便,連行動都有困難。王鳳岐的父母抱著試一試的態度帶著他來找敖日格勒,沒想到敖日格勒非常爽快地答應留下他。考慮到他身體的因素,敖日格勒手把手地教給他一些最簡單的打磨活;每天中午留他在廠裏吃飯、休息,減輕他父母的接送之苦;逢年過節,還給他家送去水果等營養品;每個月給他發1000元的固定工資。在敖日格勒的悉心照顧下,兩年後,王鳳歧的病情奇跡般地開始好轉,手腳比以前更加靈活了,話也比以前多了起來。在記者採訪的過程中,王鳳歧一個勁地説“叔叔對我可好了,叔叔對我可好了。”
“因為身體的原因,可能殘疾人的內心會更加脆弱敏感,多給我們一些包容和理解,我們一樣可以自立自強,回報社會。”自身的經歷讓敖日格勒對殘疾人就業的難處感同身受,只要有殘疾人過來找他幫忙,他都會盡心盡力去幫助他們。不僅幫助解決他們的生活困難,還專門買來商務車,帶著行動不便的他們走出家門,去遊覽家鄉的山山水水。
幾年間,敖日格勒的公司先後吸納過40多位殘疾人,幫助32名殘疾人實現就業。他毫不保留、手把手地傳授給他們根雕技藝,使他們擁有一技之長,得以陽光樂觀的面對生活。今年,他還在全旗資助貧困大學生活動中,主動要求資助了兩名貧困大學生直至他們畢業。
敖日格勒是不幸的,沒法獲得健全的身體,然而,他又是多麼的幸運,能夠用堅忍、樂觀和自信拼搏的精神化苦難為財富,創造出一個自強不息、超越自我的奇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