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彥保力格2013年被文化部命名為“非物質文化遺産蒙古四胡音樂”國家級傳承人。
千百年來蒙古四胡伴隨著牧民的生産生活,紀錄他們的喜怒哀樂,是傳承蒙古族歷史文化的重要載體之一。在長期的藝術實踐中,蒙古四胡形成了一整套按、打、彈、滑、勾等多變的按弦技法。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烏力格爾”(説書)通常用低音四胡伴奏。蒙古四胡通常使用紅木、紫檀木製作,琴筒多呈八方形,蒙以蟒皮或牛皮為面,利用弦的張力緊壓軸孔以固定,以馬尾為琴弓。分為低音四胡、中音四胡和高音四胡三種,音色或渾厚深沉或明亮歡快,富有草原風味,可用以獨奏、器樂合奏或為説唱和戲曲伴奏。
巴彥保力格(中)與四胡大師孫良(左1)。
巴彥保力格,蒙古族,1956年出生於科爾沁草原的蒙古四胡世家,師從蒙古四胡一代宗師孫良先生。從1975年至今在內蒙古廣播電視藝術團從事四胡專業工作;一級演奏員;中央民族大學音樂學院客座教授。
向前輩學習。
作曲主要代表作《歡樂的牧人》、《民歌主題變奏曲》;演奏主要代表作《美麗的春天》、《烏力格爾主題隨想曲》、《孫氏八音》、《阿斯尓》、《春雁》、《烏吉姆奧勒楞》、《成吉思汗》電視連續劇音樂等,還為中央人民廣播電臺、內蒙古廣播電臺、內蒙古電視臺錄製音樂近千首。先後發起組織了四屆“八省區首屆蒙古四胡演奏廣播電視大獎賽”。2005年11月組織成立了內蒙古四胡協會並擔任會長。2009年1月出版了《蒙古四胡》CD、DVD個人專輯。2011年7月編輯出版了《蒙古四胡考級教程》(上、下冊)。近期他主持完成了內蒙古自治區黨委宣傳部《民族文化長廊》項目的21位蒙古四胡代表性人物的四百餘首四胡名曲的錄製任務。
傳授四胡演奏技藝。
擔任八省區四胡大賽評委。巴義爾攝影
巴彥保力格説:我肩負著蒙古四胡的希望前行,用它奏響新時代的最強音。
2010年9月6日組織了千人四胡演奏,創造了吉尼斯世界記錄。
報道:特木爾巴根
來源《民族畫報》蒙古文版2015年6期54-57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