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兒女>草原驕子>

劉巧芝:走定了文學這條路

2016-02-17 10:24:02 | 來源:內蒙古新聞網 | 作者: | 責任編輯:許浩成
摘要:她是一位草根作家,幾乎所有在城市討生活的體力活兒都體驗過。從1998年到2008年這10年間,她又創作了約22萬字的長篇小説《貓眼》,中篇小説《林嬋》以及短篇小説《丁香之死》《花落花開》《城市裏的窮人》等。內蒙古大學為劉巧芝的長篇小説《貓眼》舉辦作品研討會。

她是一位草根作家,幾乎所有在城市討生活的體力活兒都體驗過。她在竭力謀求生計之餘,盡心編織著自己的“作家夢”。內蒙古大學專門為她的長篇小説《貓眼》舉辦作品研討會——

她是打工女,她為烏海興建的高樓大廈搬過磚、鏟過泥……她在竭力謀求生計之餘,“三更燈火五更雞”地潛心於文學創作,盡心編織著自己的“作家夢”。 2015年9月28日,內蒙古大學為她的長篇小説《貓眼》舉辦作品研討會,面對自治區眾多文學大師和老師、同學,她淚眼迷離;2015年12月6日下午3點,《貓眼》簽售會在內蒙古圖書大廈舉辦,自治區文聯主席官布扎布,副主席尚貴榮,著名評論家、作家李悅,《草原》主編任建等親自到簽售會現場為她祝福加油。她,就是就讀于內蒙古大學2015級高研班的學員、草根作家——劉巧芝。

夢想,在貧瘠的土地上生發

出生於烏蘭察布市卓資縣的劉巧芝,從小就迷戀大人手裏磚頭一樣的厚書。但那些書在白天輪不到她看,只有到了晚上,家人都進入夢鄉後,她才能湊近一盞如豆的煤油燈,似懂非懂、如饑似渴地默讀起來。

許是讀書“促下筆”,她的作文,從小學到高中時常是班裏同學爭相閱讀的佳作、老師講評的範文、學校版報的頭條。隨著閱讀層面的拓展和知識、閱歷的增長,她萌生了走文學之路的念想。

然而,想通過考入大學中文專業圓夢的劉巧芝,在上世紀80年代只有百分之幾才能走入高等學府的艱難時期,僅以5分之差落榜。在父母拿不出“高四”復讀費的情況下,她像父兄及所有農家子女那樣,開始了“面朝黃土背朝天”的勞作。

這段時間的磨礪,使劉巧芝對生活與文學有了深刻的感受與認識。每天,放下鐮刀和鋤頭,她就伏在炕桌上奮筆疾書。那時的紙筆,對她來説都是珍寶。理解她、支援她的大哥多年來總是從並不寬裕的家庭“財務”中擠出一點錢來資助妹妹。

其間,她以自己高考落選及同齡人的經歷為素材,寫出了4萬多字的中篇小説《探險》。小説通過3個農村女青年在追求理想與現實的際遇中,或走出了困惑,或不懈地追求理想,或難逃宿命安排的曲折故事,講述了那個時代年輕人的夢想與希望;另一部中篇小説《麥收時節》,也是劉巧芝對那段農村苦寒生活的真情抒寫。

對劉巧芝而言,這些寫在稿紙上的文字,不啻于雨後的彩虹,令她興奮,讓她欣慰,也更加激發了她的創作慾望。但是,命運的起承轉合併非盡如人意。1989年,劉巧芝結婚之後,與普通農婦一樣,田間勞作、生兒育女、操持家務、養雞喂豬……居家過日子的雜七雜八,劉巧芝毎樣都身體力行著。儘管如此,執拗的她依然不改初衷,繼續挑燈夜戰“爬格子”,寫出許多“清新優美、短小精悍,輕鬆澄澈如山澗泉水,極富音樂感的”文字。

作品,在艱辛的打工中積累

1998年秋天,劉巧芝和丈夫辛勤耕耘的3畝豐收在望的麥田,被一場百年不遇的雹災擊毀。面對顆粒無收的慘狀,劉巧芝愁腸百轉,為了生存,劉巧芝舉家西行,落足烏海,開始了坎坷的打工生涯。

幾乎所有從農村出來在城市討生活的農民工所幹的體力活兒,劉巧芝都體驗過。諸如去建築工地當小工、蒸饅頭、打餅子、開飯館、賣粉條、打掃衛生等。讓她最難以釋懷的是,夏天烤餅子時,爐溫達100攝氏度以上,再加外面的氣溫30多攝氏度夾擊炙烤,她的胳膊和手常常被火爐燒出燎泡。但想到兒女可以在烏海上學、生活,自己可以買想讀的書和寫作的紙筆,她把這些苦楚默默地吞咽了。

當得知烏海有個《北方作家》的刊物時,劉巧芝就把自己在打工間隙寫下的文字,一次次地投遞過去,隨後還給《烏海日報》副刊投稿,從而結識了喬澍聲、郝逸雲等作家和編輯,並得到他們熱情指教。毎當看到自己的心血變成散發著油墨馨香的文字時,她覺得自己是世上最幸福的人。

從1998年到2008年這10年間,她又創作了約22萬字的長篇小説《貓眼》,中篇小説《林嬋》以及短篇小説《丁香之死》《花落花開》《城市裏的窮人》等。這些作品的字裏行間無不流瀉著她對家鄉和第二家鄉烏海的深情厚意,也真實地反映了自己對打工生活的“切膚”之感。

我區作家、文學評論家劉金梅評價她的作品時説:“這些文字,全然不像出自一個為生計而艱難生活著的打工婦女之筆,但又最該是一個靠苦力靠雙手來討生活的女人全部人生積澱。劉巧芝用幾十年始終如一的情懷,來實現和完成著只屬於她個人的生命追求,體現出人活著的意義所在。”

素質,在高校深造中昇華

進高等院校深造、提升自己的文學素養,一直是劉巧芝耿耿於懷的夙願。

2005年,她結集出版了15萬字的散文集《伴你到天涯》。同年,她加入內蒙古作家協會。《烏海日報》報道了她艱難的文學創作之旅後,其文學才華漸漸得到社會的認可。

2009年10月11日上午10點,劉巧芝拖著行李箱,步履輕捷地朝著自己嚮往的內大文學院主樓走去。她要攻讀內蒙古大學文學創作研究生專業。

文研班是培養內蒙古籍作家的搖籃。曾培養出瑪拉沁夫、雲照光、扎拉嘎胡等一大批中國當代著名作家。在21世紀內蒙古中青年作家嚴重斷檔的情形下,自治區黨委宣傳部、內蒙古文聯、內蒙古大學3家聯手,于25年後重新在內蒙古大學恢復文研班的教學。劉巧芝通過有20多萬字公開發表作品的審查和內蒙古作家協會會員的兩項初選,又經過3小時的嚴格考試,終於在全區300多名中青年作家中勝出,成為內蒙古大學2009級文研班脫産深造的30名漢文作家學員之一。

  內蒙古大學為劉巧芝的長篇小説《貓眼》舉辦作品研討會。

教室——食堂——圖書館,劉巧芝孜孜不倦地鑽研著文學的精要。2010年4月,文研班還為她的散文集《伴你到天涯》舉辦了作品研討會。

文研班畢業後,劉巧芝回到烏海繼續她的打工生活。去年春天,劉巧芝再赴內蒙古大學,參加為期1年的文學創作高研班學習。其間,她創作的長篇小説《貓眼》作為烏海市重點扶持的文學作品,歷經8年的反覆修改,于去年8月底由內蒙古出版集團遠方出版社出版。

這部反映改革開放30年來內蒙古西部城鄉結合部發展變化的長篇小説,“以一隻貓的眼睛和視角,透視出底層婦女生活命運的運作軌跡,其中不乏對環境的讚美、對人性中良善的謳歌、對民俗文化的留戀。《貓眼》看起來是一隻貓對低層百姓生活仰視角度的觀察和記錄,實際上是對人性中那些虛偽骯髒卑鄙齷齪行為的俯視後的鄙視。”劉金梅評價説。

9月28日,內蒙古大學為《貓眼》舉辦了作品研討會,著名作家鄧九剛對內蒙古大學為劉巧芝的作品開研討會讚賞,他説:“作家不應丟失自己的創作根本,文化符號、地域特色、平庸生活的場景正是寫作的創作源泉,像劉巧芝這樣靠自己的勞動堅守創作的作者,應該是國家和社會扶持的對象……”

在烏海打工生活多年,劉巧芝像她目前正在創作的長篇小説《主人》裏的主人公們那樣,見證了烏海日新月異的發展和自己成長的心路歷程。她的散文《烏海,我用今生愛上你》《我的烏海我的城》《甘德爾的眼睛》,小説《圓夢烏海湖》《情緣》《鴛鴦鞋墊》等作品,都表達了對滋養她成長的這片熱土的眷戀和深情厚意。她説:“文學這條路,我要一直走下去。”(董日斌)

劉巧芝,1965年出生於烏蘭察布市卓資縣偏僻鄉村。高考落榜後,在田園勞作之餘開始文學創作。上世紀90年代末全家落足烏海,靠打工生活。2009年考入內蒙古大學文學創作研究班,2015年就讀于內蒙古大學文學創作高研班。是內蒙古作協首屆簽約作家。作品有散文集《伴你到天涯》,中篇小説《林嬋》《花殤》,短篇小説《花落花開》等,散文《家與故園》《老家莜面》等。長篇小説《貓眼》被烏海市列為重點扶持文學作品。

點擊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