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讓美麗永駐錫林郭勒
錫林郭勒草原是內蒙古草原的主體部分,可利用草場達到18萬平方公里,生態系統類型複雜多樣,是我國北疆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
2014年1月,習近平總書記在考察內蒙古時強調,要把保護基本草原和保護耕地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兩年來,錫林郭勒盟牢記囑託,深入實施“生態立盟、環境優先”戰略,狠抓生態文明建設,創新思路,完善機構體制,建立健全制度,依法規範生態資源管理,強化草原生態綜合執法,爭當生態文明建設排頭兵。
生態文明建設走向制度化
“今年打草比往年晚一點。”2015年8月25日一大早,東烏珠穆沁旗烏裏雅斯太鎮牧民巴雅爾就開著小四輪拖拉機在自家打草場上開始了秋季打草作業。“我們知道過早打草不好,尤其是草籽還沒有成熟就開始打草,再加上為了追求産量不留茬,摟草機在摟草時把陳年腐草都給摟上來,對草原生態造成破壞。”巴雅爾説。
為更加科學地利用好生態資源,促進畜牧業持續發展,2015年,盟委、行署下發文件,嚴禁各地在8月25日前對天然草場進行打草,還詳細規定輪刈辦法。由此,在牧區存在多年的無序打草、過早打草、過度打草的現象成為歷史,錫林郭勒草原畜牧業生産也翻開了嶄新一頁。
天然打草場保護管理制度的出臺,僅僅是錫林郭勒盟推動生態文明制度建設的一個縮影。
草原生態環境是最大的民生問題,是老百姓最大的期盼。錫林郭勒盟積極推進生態文明體制改革,改變以往項目審批先考慮地方經濟效益、後考慮生態的思維方式,將生態作為所有項目審批的前置條件,在全內蒙古自治區率先成立盟旗兩級生態保護委員會和生態保護局,劃轉整合了環保、國土、農牧、林業、水利部門生態保護職能,負責全盟生態保護監管和重大項目立項前的審查把關工作,全盟的草原生態保護工作開啟“強勢模式”。盟生態委員會成立運作以來,共論證聯審否決項目28個。
與此同時,盟生態委員會在全盟範圍內開展生態資源普查,劃定生態保護紅線。目前,已完成全盟生態資源基礎數據的收集工作,扣除既有面積,預留適當的發展空間和環境容量空間,識別重要生態功能區、生態敏感區、脆弱和禁止開發區等,全盟85%的國土面積被劃入生態紅線,從制度上、法律上保障生態環境治理能落到實處,規定任何項目不能觸碰生態紅線。
保護草原讓美景永駐人間
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為生態保護提供了制度保障,而一系列重點生態工程的實施,為構築祖國北疆生態安全屏障,打下了堅實基礎。
2015年7月,全國防沙治沙現場經驗交流會在我盟多倫縣召開,錫林郭勒盟生態建設經驗做法得到了國家的肯定。
兩年來,錫林郭勒盟借助實施京津風沙源二期工程,投資22億元,大力實施兩大沙地綜合治理、重點區域造林綠化、水域和濕地治理等一批重點生態工程,完成生態治理面積215萬畝,推動草原生態持續改善。此外,投資12億元,實施礦山地質環境治理面積84平方公里。
在生態保護與建設的路上,錫林郭勒盟堅定不移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正確處理發展與保護的關係,努力為子孫後代留下綠水青山,讓錫林郭勒草原再現“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的景象,讓草原一望無際、綠水青山的美景永駐人間而奮力前進。
2014年以來,從本鄉本土的大中專畢業生中招聘1000多名生態防護員,與草原生態執法人員584人、牧民管護員1102人一起,形成盟、旗縣市(區)、蘇木鎮(場)、嘎查(村)四級管護網路。
依法管理生態資源,強化生態綜合執法。2015年以來,對非法開墾草原、亂採濫挖野生藥用植物、禁牧和草畜平衡、天然打草場、高産飼料基地、水資源保護、礦山環境、旅遊景點景區生態環境等進行專項督查檢查,實現常態化的聯合執法。對蒙東鍺業科技有限公司鍺冶煉廠違法行為亮出黃牌,開出了首張“按日計罰”罰單。截至目前,全盟共下派督查組17個,組織各類檢查組369個,執法人員8000多人次,檢查企業5650家次,發現隱患160余處,停産整頓企業11家,關閉小煤礦3家。依法查處各類違法違規案件1382起,涉及草原面積8.78萬畝。
一系列的制度創新、項目建設、綜合舉措,將“既要金山銀山、更要綠水青山,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綠色發展理念,鏗鏘有力地落實在草原大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