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草原文化> 熱點新聞

奶茶文化

2016-01-21 11:31:46 | 來源: 北方新報 | 作者: | 責任編輯: 許浩成
摘要:

      在廣袤無垠的內蒙古草原,無論你置身何地,都會聞到奶茶的香味,因而,奶茶文化也已成為外地人了解內蒙古的名片。蒙古族嗜茶,且視茶為“仙草靈丹”,過去一塊磚茶可以換一頭羊或一頭牛,草原上有“以茶代羊”饋贈朋友的風俗習慣。

    在廣袤無垠的內蒙古草原,無論你置身何地,都會聞到奶茶的香味,因而,奶茶文化也已成為外地人了解內蒙古的名片。

  蒙古族嗜茶,且視茶為“仙草靈丹”,過去一塊磚茶可以換一頭羊或一頭牛,草原上有“以茶代羊”饋贈朋友的風俗習慣。

  奶茶也叫蒙古茶,蒙古語稱之為烏古臺措,是蒙古族牧民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熱飲。奶茶所用的茶葉是青磚茶。因為磚茶含有豐富的維生素C、單寧、蛋白質、酸、芳香油等人體必須的營養成分。奶茶的一般做法是先將茶搗碎,放入白水鍋中煮。茶水燒開之後,煮到茶水較濃時,用漏勺撈去茶葉之後,再繼續燒片刻,並邊煮邊用勺揚茶水,待其有所濃縮之後,再加入適量鮮牛奶,用勺揚至茶乳交融,再次開鍋即成為馥鬱芬芳的奶茶了。

  品嘗奶茶的優劣也以茶色、香氣、形態和味道四個方面進行,而且需要細細品嘗,才能夠體會到其味道之美。要熬出一壺醇香沁人的奶茶,除茶葉本身的品質好壞外,水質、火候和茶乳中和也很重要。一般説來,可口的奶茶並不是奶子越多越好,應當是茶乳比例相當,既有茶的清香,又有奶的甘酥,二者偏多偏少味道都不好。還有,奶茶煮好後,應即刻飲用或盛于熱水壺以備飲用,因在鍋內放的時間長了,鍋銹影響奶茶的色、香、味。

  在多數地方喝奶茶要加少許食鹽,但也有的地方不加食鹽,只是把鹽碟放在桌上,加與不加自便。

  牧民喝奶茶時,還要泡著吃些炒米、黃油、奶豆腐和手把肉,這樣既能溫暖肚腹,抵禦寒冷的侵襲,又能夠幫助消化肉食,還能補充因吃蔬菜少而缺少的維生素。所以,在牧區有一句俗話説:寧可一日無食,不可一日無茶。的確,蒙古族牧民的一天就是從喝奶茶開始的。這種嗜好在蒙古族是作為一種歷史文化表現延續至今。

  在蒙古族牧民家中做客,也有一定的規矩。首先,主客的座位要按男左女右排列。貴客、長輩要按主人的指點,在主位上就座。然後,主人用茶碗斟上飄香的奶茶,放少許炒米,雙手恭敬地捧起,由貴客長輩開始,每人各敬一碗、客人則用右手接碗。否則為不懂禮節。如果你少要茶或不想喝茶,可用碗邊輕輕地碰一下勺子或壺嘴,主人就會明白你的用意。

  對於奶茶文化和奶茶的由來,最早可以追溯到唐朝貞觀年間。其中,具有傳奇色彩的文成公主對奶茶的發明功不可沒。

  貞觀十五年(西元641年),文成公主在唐送親使江夏王太宗族弟李道宗和吐蕃迎親專使祿東讚的伴隨下,出長安前往吐蕃和吐蕃首領松讚幹布和親,隨行也帶去了中原地區盛産的茶葉。

  文成公主初到西藏生活很不習慣。每天早晨,當婢女端來牛羊奶時,她就緊縮雙眉,不吃不行,吃了胃又不舒服。於是她想出了一個辦法,先喝半杯奶,然後再喝半杯茶,果覺胃舒服了些。以後她乾脆把茶汁摻入奶中一起喝,無意之中發覺奶茶混合,其味比單一的奶或茶更好。從此之後,文成公主便用自己獨特的方法勾兌茶飲,用來賜宴群臣和招待親朋。

  當吐蕃的臣僚第一次喝到中原的茶汁和牛羊奶勾兌的奶茶時,頓覺腸胃清爽,齒頰留芳。甚至吐蕃人認為文成公主的美貌也是飲茶的結果,於是人們爭相效倣,奶茶便成了當時西藏高原最受歡迎的時尚熱飲。

  在長期的生産實踐中,奶茶的濃烈和香醇成就了北方少數民族的乳香文明,到現在仍然回饋于大眾日常生活,鮮活而富有無限的美感和靈氣。這時,奶茶已經不是解渴防暑的熱飲了,而是承載著多元思想的集合,猶如溫潤歲月的一壺老酒,想著也風光,醉倒也爛漫。

 

點擊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