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草原文化> 熱點新聞

清水河的騾馱轎婚俗

2016-01-06 09:36:49 | 來源: 草原文化網 | 作者: 劉海豹 | 責任編輯: 許浩成
摘要:       騾馱轎婚俗,是清水河山區獨具民族特色的娶親風俗。據史料記載,騾馱轎是清末民初由有錢人組成的轎行經營著,由花轎、騾子、司儀、鼓匠班子組成專門的道班,專司娶親之職。

  騾馱轎婚俗,是清水河山區獨具民族特色的娶親風俗。它始於清末民初,一直流傳至今,成為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産重點保護項目。
  騾馱轎是由兩頭騾子一前一後馱架著花轎而得名。花轎頂呈拱形,三面封閉,一面開口。花棱閣頂刻有“鴛鴦戲水”“五子登科”“喜鵲登枝”等表示吉祥喜慶的圖案。娶親時,花轎紅綢蓋頂,邊扎紅綢帷子。馱轎的騾子也頭係紅纓,脖挂銅鈴。迎親的隊伍披紅挂綠,在鼓匠班歡快的吹打聲中,伴著鞭炮鳴放的喜氣,一路熱熱鬧鬧地走來。
  據史料記載,騾馱轎是清末民初由有錢人組成的轎行經營著,由花轎、騾子、司儀、鼓匠班子組成專門的道班,專司娶親之職。上至宦官人家,下到庶民百姓,只要誰家娶親都要用轎行的騾馱轎。久而久之,形成了清水河山區獨有的民俗。
  騾馱轎婚俗很有講究,婚俗程式約定俗成,一般是不能隨意改動的。
  娶送親雙方的人數也有講究,要求娶親方由3人組團迎親,聘女方由4人組團送親,俗稱“娶三送四”。娶親的3人一般由新郎的舅舅、妗妗,哥哥、嫂嫂,姐姐、弟弟中的3人,但必須是既有長輩又有同輩,由兩個輩分的親人去迎親;送親的4人一般由新娘的叔叔、嬸嬸,姑姑、舅舅,妗妗中的4人。娶親的親人中不能有姑姑,送親的親人中不能有姨姨,俗稱“姑不娶姨不送”。
  娶親時,男方要帶一條羊腿兩瓶好酒,女方將男方送來的羊腿割下幾根肋骨挂在轎門外,表示兩家結為親家,骨肉相連;將好酒換成兩瓶水,瓶中插兩根大蔥,讓男方帶回,寓意新娘為丈夫紮根生子,傳宗接代。娶親團隊到達後,鳴炮告知,女方便出門迎入上房。娶親團隊中的鼓匠班子則被安置在院落一角,簡單用餐後,便打起頭遍鼓樂,以提示娶聘團隊開始吃飯;稍事打起二遍鼓樂,以提示娶聘雙方女隊員開始為新娘打扮穿裝;最後再打三遍鼓樂,以示娶方催促新娘上轎。穿著一新的新娘吃些“開工餃子”後,由哥哥抱起放入花轎中。花轎中坐著3人,前面坐著娶親的長輩,中間坐著送親的長輩,最後坐著新娘。隨行娶親的司儀高喊一聲“起轎”,鼓樂奏起,燃放禮炮,娶親的隊伍便浩浩蕩蕩地返回了。  娶方的新房院落佈置也有講究。院中供神的案桌上放著一斗五穀,在五穀中央插弓箭、尺子、照妖鏡和稱,分別寓意射妖除魔,做事要把握尺度,夫妻恩愛稱心如意。娶親的花轎回到娶方院落後,開始卸轎,將馱轎的騾子牽走。婆婆為新娘用線拔些汗毛,名曰“開臉”,寓意新娘退掉乳毛,開始成年。花轎距天地堂前還有一段距離,這段距離一對新人是腳不能踩著土地的,用兩塊紅氈倒替著鋪墊在地上,叫“倒紅氈”。新郎雙手捧著寶書,新娘手捧寶瓶,二人雙雙踏著紅氈步入天地堂前。旁邊有風水先生不停地往二位新人頭上撒五穀,口中唸唸有詞,寓意一年五穀豐登,吉祥如意。來到天地堂前,在司儀的主持下,完成了傳統的拜天地儀式,爾後步入洞房。新郎用箭向新房四角各射一箭,表示驅邪,新娘在小姑子的引領下坐在炕上。炕桌上放著一盞油燈,晝夜不滅;鬧洞房的年輕人開始耍笑直到深夜。到休息時,小姑子高喊“騰喜房了”,鬧洞房的人們便意猶未盡地離去。新郎的父母進入洞房,讓兩位新人在炕上摸他們早已放好的核桃、紅棗、桂圓、花生,意思是早生貴子。
  第二天早餐後,還有一個盛大隆重的儀式,那就是拜見大小。在挂著家譜的天地堂前,司儀按照族人長幼次序,向新娘一一介紹;念到哪一位親戚,新娘新郎都要叩頭拜謝,被拜者當場拿出拜禮(紅包),有專人端著小盤接過拜禮,放入天地堂前的大盤中。拜禮完畢即可回門,一場盛大的婚禮便完成了。(劉海豹)

 

點擊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