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兒女>草原驕子>

燕傑:草原文化滋養的畫家

2015-12-31 09:21:38 | 來源:內蒙古新聞網 | 作者: | 責任編輯:許浩成
摘要:燕傑,曾任內蒙古美術家協會常務副主席,著名畫家妥木斯的入室弟子,我區油畫家群體中具有代表性的畫家之一。燕傑于1964年畢業于內蒙古師範學院(現內蒙古師範大學)藝術系美術專業(現內蒙古師範大學美術學院)。

燕傑,曾任內蒙古美術家協會常務副主席,著名畫家妥木斯的入室弟子,我區油畫家群體中具有代表性的畫家之一。在近半個世紀的藝術歷程中,他始終在油畫領域孜孜以求地探索並取得了豐碩成果。

燕傑于1964年畢業于內蒙古師範學院(現內蒙古師範大學)藝術系美術專業(現內蒙古師範大學美術學院)。由於是師範院校,各畫種都在學習範圍,只在最後一年(1963年)分專業學習。此時,正值妥木斯老師從中央美院油畫研究班畢業回到藝術系工作,油畫專業包括燕傑在內的5名學生有幸直接受教于妥木斯教授名下,並由此奠定了堅實的專業基礎。

上世紀60年代末,一批熱衷於油畫的莘莘學子在妥木斯的指導下迅速成長起來,形成一支以妥木斯為首的內蒙古油畫家群體,這支有生氣、有實力的隊伍,自上世紀80年代以來一直為中國畫壇所矚目,在歷次全國性大展中都有不俗的表現。而燕傑是其中最執著、創作熱情最持久的一個。從畢業到現在,他一直在持續不斷地作畫,先後多次參加全國性大展。他作為妥木斯回到內蒙古培養的第一批學生,至今已有近半個世紀的創作歷程。在這近半個世紀的創作生涯中,老師給予他的影響是“終身性”的。妥木斯認為,生活提供給藝術的符號不應是科技和生産狀況的呈現。藝術沒有必要給它們作廣告。畫家留在自己的心中的是在形、色、神、意、韻諸方面感動過自己的藝術符號。能否用好這些符號去完成藝術作品,就是創作能力。對這些符號運用的精益求精。自然是作品達到一定水準的保證。而燕傑正是這樣做的。遵照老師的指引,他在創作中始終有著明確的追求,始終以草原生活為母題,不斷在作品內涵和油畫的形式語言方面進行探索,逐步建立了自己深厚、凝重的藝術風格。

燕傑畢業後,工作和生活在鄂爾多斯草原。這裡氣候乾旱,多風少雨,草原沙化嚴重,自然條件很差,但在創作上卻成為他取之不盡的源泉。他經常到下面寫生,與這裡的牧區生活保持著長久的聯繫,積累了大量素材,從而為他的藝術創作打下了堅實的生活基礎,使他始終保持著旺盛的創作熱情。到過鄂爾多斯草原的人再看他的畫就會知道,他對那裏的生活是如何的熟悉。由於這裡的地理特點,到處都是沙原,和其他牧場不同,所以畜牧業多為駱駝與山羊,連牧民穿的蒙古袍都很長,不怎麼露腳。而交通工具主要是駱駝,這些特徵都在他的作品中得到了充分反映,可見生活所給予他的滋養是多麼的豐厚。

在鄂爾多斯草原上,我們的先祖所留下的文化遺存舉目皆是。這些遺存顯示了久遠的文明進程,顯示了成吉思汗和他的先祖及其子子孫孫在這片土地上留下的業績。可貴的是,燕傑作為一個畫家,早在上世紀80年代就注意到這些文化遺跡的價值。他不僅能從生活中汲取滋養,還能自覺地從地域文化的考察和研究中充實自己的表現手段。在鄂爾多斯豐富的古代文化遺跡中,他很早就考察過當地的一個久已被人遺忘的石窟——阿爾寨烏裏雅松石窟,當地人稱“百眼窯”。那裏的壁畫雖然遭到嚴重破壞,但畫得十分精彩。他通過考察不僅為介紹這個石窟寫了專論,拍了許多珍貴的圖片發表于學術刊物,還從這些壁畫中吸收和借鑒了許多表現手法。這些借鑒,甚至促使他的繪畫從嚴謹的寫實風格向著恣肆狂放的“表現主義”方向轉化。從運筆的方式到色彩的處理,都從過去注重客觀對象的描繪轉向一種情感的直率表達。深厚、凝重的風格依舊,但表現性因素顯然給畫面帶來了更強烈、更富魅力的藝術效果。從他這一類作品中不難看出,地域文化的滋養,對於一個藝術家的成長所産生的影響。(賈方舟)

點擊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