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草原生態> 焦點關注

青海省牦牛減畜增效繁育 實現革命性突破

2015-12-10 11:33:18 | 來源: 青海省草原監理站 | 作者: | 責任編輯: 許浩成
摘要:       養殖加工一體則提高效率500%以上,為養殖與生態協調發展建立了示範模型,適宜青海省合作社和養殖大戶間推廣。

原標題:減畜增效:青海省牦牛繁育實現革命性突破

“加快轉變發展方式,建設迴圈經濟發展先行區。”作為全國五大牧區之一的青海,鎖定了一條成功有效、有美好前景的草地生態畜牧業之路

實現這條路,既要減畜減壓保護草原生態,又要增加牧民收入、保障市場供給。如何在“兩難”中實現生態、社會和經濟效益“三贏”目標,惟有發展現代高效的科學養殖和加工技術,突破畜牧業發展的技術瓶頸,才能平衡草畜,做到減畜不減産,從而大幅提高草地生態畜牧業的三重效益。

2011年起,青海省畜牧獸醫科學院副研究員于明勝負責的三人科研團隊,以“青藏高原牦牛現代養殖與生態協調技術組裝模型研究”為課題,從生産到加工,經過4年的研究探索,實現了母牛24月齡即可投入産犢産奶生産,且一年一胎,繁殖率高達88%至94%。

“這一模型在世界牦牛産區屬首創,生産效率屬領先水準。”評審專家總結,在傳統養殖方式下,牦牛4至5歲開始繁殖,兩年産一胎,繁殖率只有50.67%。但組裝模型使牦牛生産性能和繁殖特性提高了一倍多,打破了教科書中“牦牛對高寒缺氧具有極強的適應性、生産發育緩慢,性成熟晚,繁殖效率和生産性能較低”的定論。

2007年,是于明勝最為特殊的一年。前往以色列考察學習的他,被當地畜牧業巨大的效益驚的目瞪口呆。

以2006年數據進行對比,青海省存欄牦牛460萬頭,綿山羊1700萬隻,還加上40萬頭黃牛和100萬頭豬,全年畜牧業産值只有6.27億美元。而以色列全國只有14萬頭奶牛和56萬隻綿羊,卻創造了13億美元的産值。”

以色列的牲畜和草場資源不及青海省的零頭,但産值卻高於青海省畜牧業兩倍多。這讓自參加工作就想改變牦牛生産性能的于明勝大為吃驚,從而激起了他探索青海牦牛生産性能的決心。

接下來的考察學習中,于明勝發現以方的阿貝爾公司200隻綿羊年産值達198萬人民幣,如此高的效率,其核心在於“幸福奶牛”理念下的科學養殖和小而全、發達的畜産品加工業,創造了天壤之別的鉅額效益。

“當前,青海省正致力於草地生態畜牧業建設,在傳統與現代之間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回國後,于明勝開始深入高寒牧區進行大量基礎性調查,發現青藏高原氣候最宜人的8月,牦牛都有寒顫現象。由此得出,被譽為“雪域之舟”的牦牛也會畏寒怕冷,其耐寒性遠比藏係綿羊差。

正如曾在青海考察的以色列專家所言,“青海的牦牛從未吃飽過,更談不上均衡營養,致使牦牛生産性能低下。”打破傳統觀念中牦牛性成熟晚、發育緩慢的定論,找出營養不足和寒冷是造成牦牛生産性能低的主因。

從2011年起,于明勝的科研團隊,引進以色列“幸福奶牛”作為大幅提高牦牛産值的突破點。由省畜牧獸醫科學院、祁連縣科技農牧扶貧開發局及祁連縣祁連山半野生鹿業基地有限公司與以色列阿貝爾奶牛與設備技術有限公司合作,申請了科技部國際合作項目《青藏高原牦牛現代養殖與生態協調技術組裝模型研究》。

試驗牛養殖融入14項研究技術

“之所以將此研究定位為‘組裝模型’,主要是結合當前青海省畜牧業生産,涵蓋了從生産環節到加工過程14項研究技術,並形成可操作的體系便於在我省廣大牧區推行。”

于明勝團隊從牦牛養殖的營養、環境和生産方式三大制約因素入手,針對高原寒冷、營養缺乏和生産性能低下等因素,引進以色列養殖與加工一體高效綜合技術,通過營養調控、冷季補飼等配套技術,開始了長達4年的攻關。

2011年5月,于明勝團隊與祁連縣半野生鹿業公司簽訂協議,並成立雅克牧業有限公司,以企業化的運作模式,在半野生鹿業廠修建牛舍、加工車間,購進了138頭牧民的5天齡牛犢,開始人工餵養。

每一項科研成果的取得,並非一帆風順,尤其農牧業項目的研究更要經歷週期長,腦力和體力的考驗。

5月的祁連黑河峽谷還是一片冰封景象,為讓牛犢有一個舒適的環境和均衡的營養,于明勝三人團隊檢測營養指標,制定餵養計劃,100多頭牛犢,一天三餐,用奶瓶一一喂食。冷了給牛棚增溫,熱了通風,“對自己的孩子都沒這樣操心過”。

當100多頭牛犢長到三月齡時,經過比對,發現試驗牛犢個體比自然成長的牛犢還小,這下急壞了所有人。

“肯定在哪出問題了。”于明勝立刻檢測從市場購買的飼料,發現蛋白標準不夠,立馬開始研究合理的飼料配方,並向飼料公司訂購專用飼料。

等到85天時,牛犢集體斷奶,為刺激牛胃的早期發育,于明勝用人工干預的方法,讓牛犢舔食各種飼料。每天放牧恢復牛犢的活蹦亂跳的天性,到12月份時牛犢持續見長。

好事多磨,剛剛解決一個難題,但另一個困難卻緊隨而至。7月齡時,小牛犢骨架沒拉開,與預想的差距很大,課題組連夜搜尋原因。經過測定發現牛犢缺鈣,每天又加入0.86公斤的高鈣食物,兩三個月下來,牛犢齊刷刷長得虎頭虎腦,基本長出了成年牛的架子。到2歲半時,與大通種牛場3歲半的牛相比,管圍大了3公分,達到了早期補鈣的效果。

通過均衡補飼,14月齡時試驗牛集體發情,配種後到22個月齡時,産下第一胎牛犢,雖然因難産而死,但在於明勝的精心處理下,其他第二代牛犢順利降生。目前,從2011年的138頭5天齡的牛犢,到現在的第三、第四代,牛群已繁育到了326頭。

“組裝模型”疊加産出組合效益

“這一成果,不僅體現了現代養殖加工一體的理念,而且打破了傳統,使牦牛的繁殖率和繁活率大幅提高,實現了現代養殖技術和草地平衡相結合。”時任省農牧廳首席獸醫師的焦小鹿這樣評價。

驗收會上,省內外專家一致認為,該技術組裝模型通過提升牦牛生産性能,使牦牛1年1胎成為可能;變傳統養殖為現代高效養殖,在草畜平衡載畜量標準基礎上,獲得高産效率。解決了傳統放牧條件下,草場退化,牧民收入降低的惡性迴圈。

為提高畜産品附加值,于明勝用以色列模型,量身定制研發了牦牛奶酪加工設備,通過不同搭配組合,可生産牦牛巴士奶、攪拌型和冷凝型酸奶、硬奶酪和半幹奶酪,其強大功能和先進性、可操作性超出項目預期,在國內屬領先水準。極適宜於分散遼闊的養殖大戶、微小企業和合作社生産,為青海省牧區合作社發展畜産品加工奠定了基礎。

從生態效益看,通過模型獲得實驗數據和對現代與傳統家庭養殖模型測算分析,現代家庭養殖模式比傳統模式節約草場2882畝,只是傳統方式的1/6,折合牧草將節約飼草332噸,每頭平均節約飼草2.3噸。這在大幅度提高生産效率情況下,對減輕草場壓力極為顯著。

從社會效益看,項目從設計到結果,支援了減畜增效可持續發展的技術路線,現代養殖技術是惟一可行的路徑,所取得的成果和數據,具有重要的政策導向意義。

從經濟效益看,通過引進以色列“幸福奶牛”養殖理念和技術,攻克了高寒牧區生態保護與畜牧業可持續發展矛盾的瓶頸,實現了減畜增效目標,家庭養殖模式減畜50%以上,養殖效率仍提高271.2%。養殖加工一體則提高效率500%以上,為養殖與生態協調發展建立了示範模型,適宜青海省合作社和養殖大戶間推廣。

 

點擊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