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草原兒女> 草原驕子

潘志榮:達茂草原上的“遊牧檢察官”

2015-12-07 09:15:17 | 來源: 正義網-檢察日報 | 作者: | 責任編輯: 許浩成
摘要: 他,就是內蒙古自治區包頭市達爾罕茂明安聯合旗(下稱達茂旗)檢察院檢委會專職委員、派駐滿都拉鎮口岸檢察室主任兼石寶鎮檢察室主任、一級檢察官潘志榮。”   就這樣,30年來,潘志榮以“遊牧”的方式工作在基層農牧區,走遍了達茂旗77個嘎查和行政村,巡訪過980多個牧場牧點與3400多戶農牧民。

原標題:達茂草原上的“遊牧檢察官”

鄭赫南 范德銀

    原標題:達茂草原上的“遊牧檢察官”

第一次見到他,他坐在介紹他事跡的同事、朋友中間。聽到表揚,他有些赧然;面對媒體,他的自我介紹十分簡短。本以為他不善言辭,但隨後的兩天,在跟隨他一路奔向中蒙邊境的達茂草原深處,一一走訪牧民、牧點時,記者看到了侃侃而談的他、爽朗快樂的他。

他,就是內蒙古自治區包頭市達爾罕茂明安聯合旗(下稱達茂旗)檢察院檢委會專職委員、派駐滿都拉鎮口岸檢察室主任兼石寶鎮檢察室主任、一級檢察官潘志榮。他在1.8萬平方公里的達茂草原上辛勤耕耘30年,播撒著一名檢察官的大愛。

蒙漢雙語

“基尼起塔拉……杜隆起,提姆……亞拉奇朵,加……白和岱……”在去滿都拉鎮口岸檢察室的路上,潘志榮用蒙語接聽了一位蒙古族牧民的電話。雖然聽不懂,但記者能感受到他運用這門語言的嫺熟流暢。

“老潘的蒙語説得十分地道,不知道的還以為他是純正的蒙古族呢。”同行的內蒙古自治區檢察院的同志告訴記者,潘志榮擅長蒙漢雙語訴訟,曾經作為業務專家,在最高檢組織下到新疆的蒙古族自治州去為檢察官授課,十分受歡迎。

潘志榮告訴記者,他是漢族,所學專業是牧業機械化。上世紀80年代,他從達茂旗司法局調至該旗檢察院後,被分配到刑事檢察科工作。辦案中,他遇到的最大難題就是不能熟練地運用蒙文蒙語釋法説理。他發現,在面對不懂漢語的蒙古族當事人時,他和同事們使用的“蒙語日常用語十手勢”,讓當事人往往一臉迷惑。

“這太費勁了!必須學好蒙語法律用語,不然很多工作根本幹不成。”潘志榮借來了《蒙漢詞典》,開始了長期的學習。妻子楊淑梅至今仍記得當年談戀愛時潘志榮的與眾不同——“別人都散步、看電影什麼的,他卻每次都約我一起到辦公室學習,桌子上放著一本厚厚的《蒙漢詞典》……”

功夫不負有心人。1996年,當地牧民圖布沁酒後將鄰居打成輕傷,雖然證據充分,但公安機關立案後,圖布沁一直不認錯,民事上也拒不賠償。為此,承辦案件的潘志榮騎著馬在草原上走了一天,終於在距離邊境不遠的牧點找到了圖布沁。一見面,潘志榮便用蒙語和他對話,圖布沁很快便聽懂了“故意傷害”“刑罰”“民事賠償”“證據”等詞彙的內涵,於是開口認錯。圖布沁向記者回憶説:“當時公安局、法院也來過人,但我聽不懂漢語,只聽到‘錢、錢’,怎麼一起喝酒打架卻要我出錢?後來聽懂了老潘的蒙語,才知道自己犯法了。”

工作中,潘志榮的蒙語訴訟成為一把打開牧民心扉的“金鑰匙”。2011年,他在辦理一起3名蒙古族未成年人搶劫案時,用蒙語與他們入情入理地交心,3個少年很快主動認錯,交代了事實,並且還交代了另一起司法機關尚未掌握的搶劫案。2014年7月,在辦理撤銷被告人巴某緩刑聽證會上,潘志榮以流暢的蒙語釋法説理,讓巴某當場流下悔恨的淚水。

如今,在潘志榮的帶動下,達茂旗檢察院已有多名蒙漢雙語檢察官,該院的雙語訴訟成為自治區檢察機關較有影響力的品牌工作。

遊牧檢察

從達茂旗檢察院驅車到滿都拉鎮口岸檢察室,需近兩個小時。而在檢察室和轄區內牧民分散的牧點之間,上百公里的距離很常見。望著窗外塵土飛揚、崎嶇不平的草原路,記者對潘志榮的敬佩油然而生,因為他每年有三分之二以上的工作日都是在牧區度過的。

2015年8月的一天,潘志榮和同事又奔波在牧區的草原路上,這次是去查幹哈達蘇木(蒙語鄉鎮)那仁寶力格嘎查(蒙語村莊)回訪社區矯正人員牧民齊林(化名)。當被問到家裏有什麼困難時,齊林説,自家附近的集體草場被嘎查黨支部書記朝某擅自劃歸其兒子名下,套取國家禁牧補貼款不説,還把草場圍了起來,牲畜飲水的一口井也被圍,當地牧民的牲畜飲水成了問題。“你放心,我會向院領導反映,問題一定會儘快解決。”潘志榮表示。齊林擔憂地説,他們已經向旗裏反映多次,卻一直得不到答覆,準備農閒時一起去陳情。

潘志榮回到單位後立即向該院檢察長趙寶柱彙報了情況。趙寶柱讓潘志榮和監所檢察科的幹警共同開展對朝某涉嫌職務犯罪的初查工作。接下來的3天,潘志榮連續走訪了20多戶牧民,終於查明:朝某2012年違反程式,虛構牧民草場登記情況,將5000余畝草場轉到自己兒子朝某某名下,套取該草場的國家禁牧補貼款4.1萬餘元。2015年9月11日,達茂旗檢察院決定對朝某立案偵查,並對其予以刑事拘留。齊林等牧民得知這一資訊後,都拍手稱快。面對表達謝意的牧民,潘志榮誠懇地説:“維護牧民合法權益,是一名檢察官應該做的。”

就這樣,30年來,潘志榮以“遊牧”的方式工作在基層農牧區,走遍了達茂旗77個嘎查和行政村,巡訪過980多個牧場牧點與3400多戶農牧民。牧民們因為他而覺得檢察官很親切,他們叫潘志榮“遊牧檢察官”,稱他24小時開機的電話是“貼心一叫通”。

但“遊牧”真的很辛苦,有時甚至到了艱苦的程度。2012年3月的一個下午,達茂旗依然寒風凜冽、冰天雪地。為了對一起刑事案件調查取證,潘志榮和同事走上了白雪皚皚的草原路。不料,走到半路,汽車馬達皮帶斷了,周圍是茫茫雪原、荒無人煙。兩個人於是步行十余裏,天黑時才找到一個牧點。可牧點就是一間小屋,除了牧民一家只能再擠下一個人休息。見此情景,潘志榮讓同事休息,自己又冒著風雪,不顧疲勞和寒冷,步行近10公里,半夜才趕到親戚家休息。

鐵骨柔情

走訪牧點,當暮色四合、無邊的黑暗籠罩四野,汽車在草原土路上不停顛簸的時候,記者有些擔心能否按時到達。但看看老潘,聲音朗朗,眼神清澈猶如草原上的藍天,頓時覺得疲憊一掃而空,有了信心。

在牧民們心中,潘志榮代表著公正和希望。2004年的一天,一位牧民母親含淚找到了潘志榮,哭訴説:“我兒子因盜竊被立案了,但他上戶口時工作人員填錯了,寫大了一歲。”可憐天下父母心,潘志榮耐心接待了這位母親。當天,他便與同事展開調查取證,相繼詢問少年的鄰居、村委會負責人、學校領導和老師,並收集、查閱了學籍檔案、原始戶籍、醫院出生檔案。經多方核實,最後,潘志榮協調當地派出所將少年的戶口改回真實年齡,少年也因不構成犯罪被撤案處理。案件辦結後,潘志榮還一直與這家人保持聯繫,經常關注少年的學習生活。讓他欣慰的是,少年此後再未做任何違法的事。

對每一項檢察工作,潘志榮都看得很重,對自己、對證據都是高標準嚴要求。“有時候我們會吵起來,可他絕不會讓步。”達茂旗公安局法制大隊大隊長張建忠回憶説,在20多年共同打擊刑事犯罪的過程中,很多時候,公安機關覺得取證比較充分了,“可以形成完整證據鏈了,何必10個證人都要取證完呢”?但老潘不同意,他堅持説:“必須排除其他可能,窮盡一切證據。”好多時候,因為犯罪嫌疑人交代太快,老潘在審查批捕時反而要格外仔細、多做許多核查工作。

“如果司法人員都像老潘這樣嚴把關,很多錯案可能就不會發生。”張建忠説。“潘志榮用權嚴謹,所承辦610多起刑事案件無一錯案,沒有發生一起辦案安全事故。”趙寶柱告訴記者。

潘志榮瘦削的身體裏似乎有一團火,通過點點滴滴的工作,把光和熱帶給身邊的人。“和老潘接觸後,我再也不喝酒打架了,專心過日子。”在寬敞明亮的圖布沁家採訪時,圖布沁感動地告訴記者,當年老潘辦了他的案子後對他説“有困難找我”。而後,老潘無數次幫助過他——孩子沒錢上學,借給他3000元;草場大旱,老潘連續6年為他擔保抵押貸款買草料;大雪封路,老潘奔波5個小時來接牧點的孩子們返校……

“資助錢還可以,但抵押家裏唯一的房子,我開始真是很擔心。”楊淑梅説,多年來,光她親自去銀行簽字為貧苦牧民抵押擔保就做過3次,之前不知道老潘自己為牧民擔保做過幾次。潘志榮生活節儉,一件露絨的羽絨服穿了8年,但對所有有求於他的農牧民“窮朋友”,他都竭盡全力幫助。

(本文圖片攝影:閆昭)

 

點擊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