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豐寧大灘,一代又一代的林場人默默地守望著滿山的翠綠,悉心呵護著塞外綠樹成蔭的伊甸園——
豐寧大灘當地百姓有一句玩笑話——壩上白毛風,百米能傷人。儘管邪乎得有點像小李飛刀,但話裏話外無不讓人感覺到風力之強。照常理來説,大風常年掠過之處難覓美景,但豐寧大灘的美景偏偏早已名揚四海。
是什麼造就了大灘的美?當地百姓的話樸實而又深刻:“過去風確實大,現在因為樹多草多,把大風給擋住了。沒有國有林場造的那些樹,你信不信壩上這大風能把地皮都掀起來?啥好景也都給糟蹋了……”
百姓們很感激那些種樹的林場職工,而他們其實大多也是當地百姓,就連大灘林場的廠部也坐落在鎮子裏,一代又一代的林場人默默地守望著滿山的翠綠,悉心呵護著塞外綠樹成蔭的伊甸園。
柳樹溝的3個護林員
8月17日,胡林剛起了個大早,騎著摩托車去鎮里拉給養。回來時摩托車載了滿滿的糧食和生活必需品,但胡林剛仍然專門留出了一個箱子,箱子裏裝的是一摞厚厚的報紙,他説,報紙跟糧食一樣重要。
胡林剛是大灘林場柳樹溝營林區檢查站的護林員,這個檢查站一共有3名護林員,除去3個月的旅遊季節,剩下漫長的9個月裏,林區裏能見到的也只有這3個人。
檢查站的旁邊有一處小院,3人的生活起居都在這裡,他們嚴格遵守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規律,“天亮幹活,天黑睡覺,也只能睡覺,因為沒有電。”胡林剛説。
2008年,柳樹溝裏終於通了電,雖然還是沒有電視可看,但可以讀書看報下象棋,晚上終於不是只有數星星一件事了。
柳樹溝是一處集溪流、花海、草原、森林為一體的多彩草原勝景,夏日美景讓人叫絕,已經在溝裏工作了近10年的胡林剛連連點頭,“美,確實美,夏天怎麼看也看不夠,但冬天讓人相當惱火。”
2013年的冬天,大灘鎮突降大雪,柳樹溝的雪更是大得嚇人,積雪厚度甚至超過了成年人的身高。大雪封路,外面的人進不來,柳樹溝裏的人也出不去,就這樣持續了將近4個月。眼瞅著米缸已經見了底,就連深山裏的狐狸都餓急了,跑到小院裏跟狗搶食兒吃。
柳樹溝地處偏僻,幾乎沒有手機信號,為了能給單位打個求救電話,三人拿著僅有的一部手機在屋裏來回轉悠,終於在西屋靠近窗口的位置發現有了一絲信號,興高采烈的三人馬上打了電話,隨後又在窗戶上瞄準位置,粘了一個放手機的小盒子。
聽聞消息後,大灘林場場長楊照國當即親自開鏟車開路,運糧車跟在後面,就這樣一路鏟雪進了柳樹溝,總算是給胡林剛三人解了困。而此時,三人的口糧已經所剩無幾,菜也只剩下缸裏的兩棵大酸菜。
任誰經歷了這場圍困風波,恐怕都會後怕好一陣子,他們三人卻出乎意料地高興,對於他們來説,能找到那處有手機信號的位置絕對是個天大的驚喜。從此,趴在窗前給家裏打個平安電話就成了他們一天中最愜意的事。
“我還能逗逗孩子,他們倆一個沒結婚、一個離婚了,只能給老爹老媽打打電話……”讓43歲的胡林剛最興奮的事就是給孩子打電話,可每當説起兩名同伴,他總是忍不住先長嘆一口氣。
“武艷濤都38了,可還是跟小孩兒似的喜歡玩石頭,白天在山上幹活,順道撿幾塊石頭回來,晚上就在石頭上畫畫,別説,還真挺好玩。老董(董建新)跟媳婦離了,不愛説話。我們常年呆在這大山裏,人都快跟石頭一個樣了。”
長久住在山裏,最怕的就是寂寞。
“寂寞能咋辦,幹活唄,累了就不想了。”
還別説,三人還真就幹出了名堂。明明春季是植樹季節,但他們通過長期作業發現柳樹溝秋季造林成活率反而更高,“接壩地區的小氣候,春天溫度還是太低,而到了秋天,落葉鬆開始落葉後進行植樹,成活率有時可以達到100%。”
“雖説冬天刮白毛風,夏天也得成天生著爐子,人人都得風濕、胃病,可我們已經對柳樹溝有了感情,不願意出去了。”胡林剛站在院子裏,出神地望著不遠處的大山,“沒了這些樹,沒了這些綠,大灘還能叫大灘嗎?就為了這,我這輩子就守著你了。”
景色美不出家門也能發財
豐寧因壩上美麗的草原風光,及純樸的鄉間民風,成為眾多影視作品首選的外景地。這裡先後拍攝了《我的父親母親》、《二十五個孩子一個爹》及《錦繡中華》等著名的影視作品。位於大灘鎮二道河子村牧場東溝組更是成了“影視村”,單説東溝,可能很多人都不知道,但説起它的別稱,肯定如雷貫耳——情人谷。別看村子不大,既古樸又荒僻,卻被很多影視名家看中,其中張藝謀和黃宏的兩部電影都多次獲得大獎,章子怡也從這裡一炮打響,走向世界。
紅了明星,也富了百姓。
李德林原來就在東溝經營著幾畝土地,土裏刨食的日子過得並不寬裕,“偶爾幫鄰居殺回羊才能混上一頓肉吃”。眼瞅著電視裏的大明星們走馬燈似的來到眼前,李德林才猛然發現,老家成了個名村,自己再這麼混下去,就跟村子不搭調了。
3年前,李德林咬牙跟親戚借了3萬塊錢,再加上自己多年的積蓄,投資蓋起了一個農家院,住宿、烤羊、農家飯一應俱全。
“早些年跟人學過宰羊、烤羊,沒想到這套本事還真能掙著錢。”不到兩年,李德林不光還清了外債,每年的收入更是讓他樂開了花。“城裏人真會玩,愣是玩到了村子裏,不過話説回來,像東溝這樣的村子到處都是,但壩上這景色可不是哪兒都能見著的,老百姓能富裕,全托環境的福。”
在大灘鎮,像李德林一樣的農民大有人在,鱗次櫛比的農家院、鄉村遊讓大灘百姓的腰包厚實了起來。
種樹護林才能守住大灘的魂
“過去都叫我們‘林大頭’,那個時候確實有錢。”大灘林場場長楊照國説,大灘林場于1958年建廠,一直歸省裏管,日子自然過得寬鬆。但1985年以後,大灘林場實行企業化管理,成了自收自支單位,工資不高卻異常辛苦,好不容易招來幾個大學生,沒呆滿一個月就都走了,“好像一轉眼的工夫,林場就成了不招人待見的單位,但即使這樣,林場造林的腳步依舊沒有停下。”
內行人都知道,生態建設“三分造、七分管、不造光封也見綠”。2000年,天然林全面禁伐,林場失去主業收入,對於靠砍木頭養活自己的林場來説,職工似乎只有了下崗這一條出路。
守著美山美景卻掙不來錢,就好比捧著金飯碗要飯。終於,改革的春風吹進了壩上,也吹活了人們的心思。幹啥呢?對,就幹旅遊。
“錢不錢的還是小事,關鍵是太辛苦。”回想起過去所吃的苦,楊照國唏噓不已,為了建千松壩森林公園,數十名林場職工住牛圈、睡地鋪,肩扛锨挖愣是開出了一條路。“原來根本就沒有路,全都是泥坑、水泡子,10多裏地的道瞅著挺近,可運器械的唐山師傅愣是開著130大解放走了多半天,真的是難死了……”
2000年,千松壩省級森林公園正式對外開放,一炮打響。2007年11月被評為全國僅有30家的“中國魅力景區”稱號;2008年12月被評為“中國風景名勝百強”;2009年被評為“國家級森林公園”。
隨後,灤河源濕地公園、騎馬假日度假村、水雲牧歌馬球場、柳樹溝自然風景區等一個個項目拔地而起,共計百餘處旅遊景點讓大灘成了名副其實的旅遊勝地。大灘林場也靠著生態資源合作搞旅遊,純收入達200萬元以上,基本達到了以旅遊副業養林業主業的目的。
而林業這個主業,大灘林場一點兒也沒落下。目前全場下設河槽子、柳樹溝、千松壩、孤石四個營林區及一個苗圃,經營面積達13.2萬畝,森林蓄積量145580立方米,用材林蓄積量57968立方米,年均造林2000畝以上,全鎮森林覆蓋率超過了70%。2013年,大灘林場獲得了“全國十佳林場”稱號,作為河北省唯一獲此殊榮的單位,大灘林場人的努力終獲回報。
環境綠化的好,景色才會美,楊照國説,美景是大灘發展旅遊業的根,綠樹就是大灘美景的魂。只有護好了林,才抓得住根,守得住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