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草原旅遊> 草原音樂

當代草原音樂

2015-10-30 09:35:40 | 來源: 內蒙古日報 | 作者: | 責任編輯: 許浩成
摘要: 習慣上,所謂的“草原音樂”指的是蒙古族傳統音樂以及蒙古族風格的音樂創作。這裡所謂的專業音樂,是由專業作曲家創作、專業演員表演的,並符合當代專業音樂藝術基本體裁規範和藝術規範的音樂,如,交響樂、室內樂、合唱藝術等各種新音樂體裁。

習慣上,所謂的“草原音樂”指的是蒙古族傳統音樂以及蒙古族風格的音樂創作。也就是説,它不僅包括蒙古族過去傳統時代創造的音樂,也包括現代社會以來蒙古族、漢族以及其他民族創造的具有草原風格的所有音樂。在當代多民族共同工作生活的語境下,原本具有鮮明民族屬性的“蒙古族音樂”,正在被具有鮮明區域文化、時代文化屬性特徵的“草原音樂”概念所取代。而縱觀當代內蒙古音樂舞臺,當今的草原音樂明顯地分為專業音樂、傳統音樂、大眾音樂3個層面。其中,傳統音樂是固有的,專業音樂和大眾音樂是蒙古族步入現代社會以後形成的。專業音樂、傳統音樂、大眾音樂三足鼎立,構成當代草原音樂文化的整體結構。

專業音樂更像“小圈子裏的藝術”

蒙古族專業音樂是一種新産生的體裁,是蒙古族社會與文化現代化的結果。1946年內蒙古文化團在張家口成立之後,在很短的時間裏,建立起自己的專業音樂家隊伍,很快産生了現代管弦樂隊、合唱、藝術歌曲等專業音樂體裁形式,並得到充足的發展。公共領域中出現了專業音樂家這一過去沒有的新角色,他們接受過現代專業音樂教育,擔當起民族音樂改革和發展以及引領和倡導新音樂的歷史重任。在內蒙古自治區成立以來的60多年的時間裏,蒙古族專業音樂作曲家隊伍出現了通福、莫爾吉胡、辛滬光、杜兆值、永儒布、阿拉騰奧勒、烏蘭托嘎、色·恩克巴雅爾、查幹、葉爾達為代表的幾代專業音樂家,形成了富有特色的草原專業音樂作曲家隊伍。另外,各地烏蘭牧騎、歌舞團也逐漸形成了符合當代專業音樂標準的演奏、演唱表演隊伍,專業音樂教育體制得到完善並培養出一代代專業音樂家以及其他從事專業音樂的人群。

這裡所謂的專業音樂,是由專業作曲家創作、專業演員表演的,並符合當代專業音樂藝術基本體裁規範和藝術規範的音樂,如,交響樂、室內樂、合唱藝術等各種新音樂體裁。這些體裁,並非蒙古族所固有,而是解放以後産生的新體裁。這些體裁的素材和內容是蒙古族的,然而在形式和創作技法上,借鑒西方藝術音樂的規範和模式。但是,這種創作和表演,不是簡單的移植和模倣,它往往與蒙古族傳統音樂固有的音樂語言和表達習慣相通,卻在表現形式上更加精緻化。而且從創作——表演的主體上看,這些音樂體裁是由專業作曲家創作和專業演員表演的。這些作曲家和演員,以專業音樂的生産和展示為目標,大都受過學院式的專業訓練,從而掌握了一般民眾所不具備的本領域相關技術與技能。他們接受規範化的專業音樂教育,以獲得從事專門行業的資格,而且專門以創作或表演為業。從受眾——消費主體來看,此類音樂要求它的受眾要有一定的文化藝術素養和相關的專業知識。因此,專業音樂的生産、傳承(教育)過程中,既要求創作者和表演者的培養,也要培養受眾。因此,專業音樂更像是“小圈子裏的藝術”。

傳統音樂承傳於民間

相對於專業音樂和大眾音樂而言,傳統音樂是指廣大牧民、農民在傳統民俗生活當中唱奏的,歷史延傳下來的音樂形式。傳統音樂孕育於民間,承傳於民間,是一種具有悠久歷史和深厚積澱的文化傳統。而且,傳統音樂是一種生活的文化,是一種民俗藝術,並與特定人群的日常生活緊密聯繫在一起。俄國著名學者符拉基米爾佐夫指出,蒙古族英雄史詩是隨著成吉思汗統一草原,征服世紀的偉業而發展到頂峰,是蒙古族英雄年代的寫照,它是剛剛興起的蒙古貴族生活的藝術化反映。比如,長調民歌生動地展現了蒙古族群眾的生産生活、草原情懷,所涉及的親情、愛情、友情以及所講述的事跡,是蒙古族牧民心靈的表現,是他們價值觀、人生觀、道德觀和藝術審美的生動展現。蒙古族近代敘事民歌講述的故事都是民眾生活中的真人真事,牧民通過這一鮮活生動的藝術形式,表達了對人和事物的看法,表達自己的思想情感。

草原歌曲有廣泛的傳唱度

大眾音樂,是指市民階層為代表的當代民眾日常生活中觀聽的通俗音樂、流行音樂。蒙古族風格的大眾音樂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半個多世紀以來興起的“草原歌曲”。這種音樂符合了當代市民階層快節奏的生活方式,具有內容上的通俗性、形式上的簡便性,表現方式上的模式性,流傳上的廣泛性等特點,從而有著更廣泛的民眾基礎。草原歌曲不僅在內蒙古範圍內傳唱,而且不少曲目傳唱於全國各地,甚至蒙古等異域他國;不僅在工薪階層、大學生當中傳唱,而且頗受年輕牧民、農民的喜愛,從而橫跨貫穿全部社會階層。因此,大眾音樂有著跨地區、跨民族傳播能力。大眾音樂屬於通俗音樂、流行音樂、時尚音樂,是能夠産生經濟效益、宣傳效益的商品文化。由於有著廣闊的市場空間,它更適合在當代社會中生存流傳,更容易受到一般社會民眾的歡迎。

3種音樂形式互相促進

在60餘年的現代化道路上,隨著社會的跌宕沉浮,專業音樂、大眾音樂、傳統音樂輪換處於主導文化的位置上,並表現出一定的衝突矛盾。

然而,專業音樂、大眾音樂、傳統音樂之間,也並不是涇渭分明,在一定條件下,它們可以相互轉換。在上世紀80年代之前,草原歌曲是以專業舞臺作為演出和展示平臺,尚屬於專業音樂範疇。隨著國內市場經濟的確立及各項現代文化事業的蓬勃發展,它慢慢轉化成為符合現代市場要求的大眾音樂。再如,呼麥、馬頭琴等傳統藝術,近年來不斷探索創新,在與藝術音樂與通俗音樂相結合方面不斷取得成就,一方面不斷雅致化、精細化,提升在專業音樂範疇中的地位,另一方面在現代市場體制中努力開拓,使自己通俗化,以符合當代民眾的欣賞口味,力圖在紛繁的當代舞台中找到自己的一席之地。

總體來講,內蒙古解放後到改革開放的30年,是專業音樂佔據主導地位的時代,整個內蒙古音樂創作、演出和教育工作都是以專業音樂教育為主的,並且它受到社會主流意識形態的支配。隨著上世紀70年代末以來的改革開放,社會音樂事業的發展逐漸受到市場的影響。由於大眾音樂符合併服務於經濟建設為中心的現代化目標,從而在現代社會中的發展如魚得水,迅速取代了專業音樂的主導地位,並造成了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蒙古族專業音樂的蕭條以及專業音樂和大眾音樂之間的邊界模糊的局面。像德德瑪這樣的專業歌唱家,紛紛選擇大眾音樂路線,便能説明這一點。近年來,借助世界性的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運動,沉寂多年的傳統音樂的地位得到了迅速提升,其影響力超出了以草原歌曲為代表的大眾音樂。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像安達組合、杭蓋樂隊等為代表的蒙古族傳統音樂的衍生形態,同時向精英和大眾雙向路線發展,從而正在成為新世紀草原音樂文化的引領形式。

(作者係內蒙古大學藝術學院教授)

(資料圖)

 

點擊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