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倫貝爾>頭圖>

呼倫貝爾:三國文化交融的草原明珠

2015-10-29 09:55:03 | 來源:海南日報 | 作者:許浩成 | 責任編輯:許浩成
摘要:呼倫貝爾額爾古納市濕地景區。本報特派記者 陳元才 攝  呼倫貝爾市海拉爾區一角。呼倫貝爾市與蒙古國、俄羅斯相接壤,是中俄蒙三國的交界地帶,與俄羅斯、蒙古國有1723公里的邊境線。

美麗的額爾古納市濕地景區。本報特派記者

  美麗的額爾古納市濕地景區。本報特派記者 陳元才 攝

呼倫貝爾額爾古納市濕地景區。本報特派記者

呼倫貝爾額爾古納市濕地景區。本報特派記者

呼倫貝爾額爾古納市濕地景區。本報特派記者 陳元才 攝

呼倫貝爾市海拉爾區一角。

  呼倫貝爾市海拉爾區一角。 本報特派記者 陳元才 攝

室韋的美麗風光。

  室韋的美麗風光。 本報特派記者 陳元才 攝

內蒙古自治區

  內蒙古自治區

城市名片呼倫貝爾市是內蒙古自治區下轄地級市,以境內呼倫湖和貝爾湖得名。

呼倫貝爾市與蒙古國、俄羅斯相接壤,是中俄蒙三國的交界地帶,與俄羅斯、蒙古國有1723公里的邊境線。

該市境內的呼倫貝爾草原是世界四大草原之一,被稱為世界上最好的草原。

本報特派記者 陳怡 李佳飛宗兆宣 孫婧

內容提示 “巍巍興安嶺,滾滾呼倫水,千里草原鋪翡翠,天鵝飛來不想回。”

這是呼倫貝爾大草原上流傳的一首歌,歌詞生動而寫實。不過,比獨特的森林草原景觀更讓草原人感到自豪的是,這片孕育了中國北方諸多遊牧民族的草原,自古就是貫通歐亞大陸草原的交通貿易要道,是四大絲路之一的草原絲綢之路。

這裡是北方遊牧民族生長的搖籃,一代天驕成吉思汗曾在這裡揚鞭躍馬,拓跋鮮卑的鏗鏘鐵騎曾經過這裡入主中原,他們所到之處將蒙古文化、鮮卑文化傳到了西方、送進了中原,興旺了沿途的商貿經濟。

而在距離呼倫貝爾草原3000公里的南海邊,海南是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節點。隨著“一帶一路”戰略的實施推進,海南與內蒙古都站在了一個更高的新的歷史起點上,如何擔當使命,深挖特色,各施所長,在新絲路時期繼續成為一顆耀眼的明珠,這是雙方面臨和思考的問題。

10月24日,海南“千年古絲路又聞駝鈴聲”大型系列報道採訪團踏進了遼闊的呼倫貝爾草原腹地,取草原絲路之經,尋草原與海島合作交融的新契機。

草原明珠薈萃多民族文化

在世界地圖上,中國的版圖形似一隻雄雞,呼倫貝爾則是位於雄雞冠上的一顆奪目明珠:豐美的水草牛羊、浩瀚的層林、縱橫交錯的河流、星羅棋佈的濕地……

數萬年前,古人類扎賚諾爾人在此繁衍生息,創造了原始草原的文明。

數萬年後,草原新絲路將這裡與世界緊密聯繫,多民族風情在此交匯。

10月24日下午,內蒙古自治區呼倫貝爾下屬縣級市額爾古納市蒙兀室韋蘇木鄉長韓學初又迎來一撥遠客,他高興地將客人帶到額爾古納河畔的一片大工地。

在曲折蜿蜒的額爾古納河畔,一個巨大的蒙古包型的建築物矗立於人們眼前,起伏遼闊的森林草原上,建築頂端象徵著蒙古族圖騰的“海東青”雕塑奪目耀眼。雖然,建築主體剛剛完成外立面施工,室內裝修還在進行,但蒙古族文化的元素已是隨處可見。

“室韋2005年被評為‘中國十大魅力名鎮’,入選的理由主要有兩個:一是因為這裡集山地、丘陵、森林、草原、河流、濕地以及民族風情文化等多種景觀為一體,是我國屈指可數的俄羅斯族民族鄉,另一個原因是,這裡是蒙古族的發祥地。”韓學初説。

據史料記載,蒙古的“王族”起源於7世紀居住在額爾古納河東岸森林中的蒙兀室韋。“室韋”一詞是蒙古語的譯音,原意為“森林”,用之為民族的稱呼是在唐代前後的中原史籍裏,泛指位於北方森林中的人們。大約在11世紀,蒙兀室韋從森林中走出,進入呼倫貝爾大草原,這裡的豐美水草為遊牧民族提供了優良的發展生産的物質條件。1206年,成吉思汗統一蒙古族各個部族,並帶領族人走出呼倫貝爾草原,走向世界。

19世紀末,沙俄貴族、資本家、農牧民涌進我國開礦、經商、放牧,其中一部分農牧民定居下來,與當地人結婚生子繁衍生息,逐漸形成了華俄後裔,造就了室韋、恩和等呼倫貝爾草原上獨具特色的俄羅斯民族鄉。

“因為這段歷史,內蒙古人和俄羅斯人、蒙古人可謂‘相近相親心相連’。無論是俄羅斯族,還是蒙古族,在這裡,民族之間的紐帶一直未曾斷開。他們一直與俄羅斯、蒙古國境內的同族友人進行文化交流與經貿往來,這是我們推進新絲綢之路的基礎和機會。”內蒙古呼倫貝爾市鄂溫克族自治旗委員會宣傳部副部長呂開泉認為。

為深入挖掘和展示當地特色的蒙兀文化,內蒙古自治區在室韋投資興建了一座蒙源文化博物館,並正著力打造蒙兀室韋文化旅遊景區。

文化交融釀草原絲路商機

相比沙漠、海上、西南絲綢之路,草原絲綢之路的開闢最早。東起蒙古高原,經過南西伯利亞和中亞北部,進入黑海北岸的南俄羅斯草原,直達歐洲中部的喀爾巴阡山脈,大約在西元前5世紀形成的貿易路線,是我國古代絲路文化重要的一部分。這條絲路,從西元前5世紀綿延至現在,沿線各民族通過這條商路進行經貿和文化交流,促進了沿線國家各民族的文明互鑒與經濟的共同發展。

南來北往,古今中外,文化的交融,讓這裡與世界交流更加密切。

10月25日,在呼倫貝爾首府駐地海拉爾,當地知名企業家天成國際建設集團董事長王景山,熱情地為海南採訪團一行介紹了他們正在投資建設的中俄蒙文化創意産業園。

據王景山介紹,中俄蒙文化創意産業園包含中俄蒙國際冰雪樂園、中俄蒙國際美食城、中俄蒙國際皮草城、俄羅斯文化主題酒店、中俄蒙保稅倉儲、民族服裝加工展貿基地等。

“呼倫貝爾有著區位的獨特優勢,又有著與世界多民族共通的文化根源,主動融入‘一帶一路’建設,促進區域經濟發展有很大的空間。”王景山説,促進中、俄、蒙文化經濟相互交融加快發展,也是當地政府的建設重點,呼倫貝爾市政府擁有這間文化創意産業園10%的股份。

事實證明,草原絲路沿線國家的文化交融所帶來的巨大商機正在顯現,其中,旅遊業表現得最為明顯。

呼倫貝爾市旅遊局提供的一組數據顯示,2014年,呼倫貝爾市接待入境旅遊者65.7萬人次,其中蒙古國遊客3.9萬人次,俄羅斯遊客50余萬人次,俄蒙兩國的入境遊人數佔總入境人數的80%左右。

“呼倫貝爾地處中俄蒙三國交界地帶,邊境線長1733公里,有8個國家一二類口岸,具備發展中俄、中蒙邊境旅遊與跨境旅遊得天獨厚的優越條件。”呼倫貝爾市旅遊局工作人員董佳靜説,近年來,呼倫貝爾更是積極爭取邊境遊的相關優惠政策,如經國家公安部、旅遊局等13個部委批准,已實現對俄、對蒙邊境旅遊異地辦證。

此外,線路開拓上,呼倫貝爾市已開通新巴爾虎右旗至蒙古國東方省克爾倫蘇木1日遊、至蒙古國東方省喬巴山市2日遊、至蒙古國東方省孫布爾蘇木2日遊等3條中蒙邊境旅遊線路。今年5月,新巴爾虎右旗還與蒙古國東方省簽訂開通邊境區域“1日遊”的有關協議,蒙古國方面將在口岸邊境區域建設遊覽設施,中國遊客可持出入境通行證赴蒙古國指定地區觀光瀏覽。

文化旅遊促當地民居改善

作家老舍曾這樣描述草原:“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並不茫茫。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綠的,小丘也是綠的。羊群一會兒上了小丘,一會兒又下來,走在哪都像給無邊的綠毯繡上了白色的大花。”

這也是不少遊客到呼倫貝爾的一個很有詩意的理由。

海南採訪團來到呼倫貝爾這片土地時,霜降已過,大地不再一碧千里,而是濃濃的秋色和倏忽而至的冬意。不過,即便季節清冷,但這裡的旅遊業仍在蓬勃發展,昭示著這片土地蘊藏的魅力、潛藏的活力和未來經濟發展的動力。當地居民更是樂享其中的商機。

在美麗的額爾古納河畔,一排排全部用圓木對接而成的“木刻楞”,是傳統的俄式民居;“大列巴”“野果醬”“格格列大”“格斜立”等俄羅斯特色食物,在室韋風情小鎮隨處可見。據室韋蘇木家庭旅遊協會會長李寶慶介紹,旅遊風正刮遍這片土地,早在2009年,他就把自家房子改裝後經營起俄式風情家庭旅館。現在,有不少居民將自家房屋改成家庭旅館,目前全鎮共有家庭旅館60家。

“憑藉獨特的山地、丘陵、森林、草原、河流、濕地及民族風情文化等多種景觀,前來室韋旅遊的人數越來越多,每年七八月份旅遊旺季時,平均每天來旅遊的人數至少上萬人次。”李寶慶説。

蒙兀室韋蘇木鄉的王翠花正打理她有著10間房的小旅館,雖然每年經營時間只有3個月左右,但能賺上10多萬元。

當地導遊張東旭説,雖然在大草原上生活了很多年,但每次帶隊遊覽呼倫貝爾大草原時,都有不同的感受,交通路網、旅遊服務配套設施在不斷完善,旅遊景區及周邊居民的生活也在不斷改善,“現在幾乎家家都住上了2層樓的木刻楞洋房”。

常帶團到呼倫貝爾旅遊的海南導遊吳曉燕認為,呼倫貝爾文化旅遊業的發展,改善了當地居民的生活水準,促進了地方經濟的發展,而其發展路徑值得咱們借鑒。吳曉燕説,海南擁有眾多海上絲綢之路遺跡,如果能夠將海洋文化中的更路簿、海撈瓷、羅盤、船木等元素用活,文化旅遊一樣有很大的挖掘空間,“到那時,我們也可聽聽老船長講述老故事,續寫海上絲綢之路新傳奇”。

(本報海拉爾10月28日電)

 

點擊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