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草原生態> 焦點關注

從塔拉灘到黃沙頭——生命的綠色在延伸

2015-09-23 11:26:43 | 來源: 青海省草原監理站 | 作者: | 責任編輯: 許浩成
摘要: 2014年,三江源生態保護和建設二期工程啟動,包括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縣在內的5個縣被納入三江源項目,至此,青南4個州的21個縣全部成為三江源生態工程的實施區和受益區。在蔣志雲的帶領下,我們驅車進入木格灘腹地的沙丘地帶,來到今年實施人工造林的一片沙丘附近。

2014年,三江源生態保護和建設二期工程啟動,包括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縣在內的5個縣被納入三江源項目,至此,青南4個州的21個縣全部成為三江源生態工程的實施區和受益區。長期受制于項目和資金困擾的共和縣塔拉灘荒漠化治理、貴南縣木格灘沙漠化治理等,都將會由於被納入三江源二期工程總體規劃而迎來新的機遇。

(一)

從西寧出發到共和盆地的塔拉灘大約200多公里。資料記載,塔拉灘總面積443萬畝,由3個廣袤無比的臺階組成,當地人一直稱其為一塔拉、二塔拉、三塔拉。“塔拉”是蒙古語,意為平原或灘地草原。據地質專業人士説,塔拉就是遠古的河床,資料上説可能是古黃河的河床,它所形成的三級臺階,可能是遠古時期河床穩定長久的沉積形成的。與青南草原相比,這片遼闊的草原海拔不是很高,且相對比較平坦,少有山丘和溝壑,地面植被也不是低矮密集的高寒草甸型牧草,而是一叢一叢的席芨草,粗壯而高大,即便是盛夏,這種植物也看似枯黃,與這裡隨處可見的沙化土地及遠處的沙丘一起,構成了塔拉灘獨有的類似戈壁荒漠的地貌。這裡常年乾旱少雨,每年春秋季節,狂風肆意橫掃,將地面上根系脆弱的植被連根拔出,同時把裸露的黃沙塑造成一道道沙梁,以每年好幾米的速度向東移動。塔拉灘生態環境惡化,不僅對當地群眾生産生活造成威脅,也嚴重影響著不遠處的黃河生態安全。

塔拉灘在保護母親河、保護青海湖濕地、保護龍羊峽庫區、治理共和盆地中具有特殊重要作用。在共和縣林業局副局長王東飆的帶領下,我們沿著車轍軋出來的便道,來到過去只從遠處見到的沙丘旁,近距離看看沙丘上種樹的成效。縣林業局工程師郭增鴻見到沙丘上一株株已經長出葉子的小樹苗,就像見到了自己的孩子一樣:“你們看,成活率挺高,要是把沙障建好,不讓風把樹根吹出來,幾年之後這片沙丘就能被植物固定住了。”王東飆在仔細看完四週沙丘上鬱鬱蔥蔥的小樹苗後向記者介紹説,共和縣對塔拉灘的荒漠化治理可以追溯到20多年前,但由於受資金等各方面的因素制約,塔拉灘的治理力度不是很大,主要是以保護為主,如封沙育林育草、動員牧民以草定畜等等。“近10年來,塔拉灘的治理力度不斷加大,至少目前在我們腳下的一塔拉,可以看到成片的綠色,214國道基本不會再被沙丘覆蓋。”看著沙丘上那一棵棵頑強生長的小樹,記者不禁感慨,這要付出多少艱辛努力啊!王東飆説,這是去年共和縣被列入三江源二期工程後立的項,總投資520萬元,今年春季實施。採用了水鑽造林技術,在沙丘上用水槍打眼近70釐米,再把泡好的烏柳插進去,這樣就確保樹苗可以在潮濕的深沙裏生根。這種烏柳栽植了3629畝、120.8萬株,檸條直播9300多畝。當時的場面確實很壯觀,好幾臺拉水車,成百上千人來到沙漠裏,用近2個月時間完成了這項艱難的工作。

(二)

就在我們準備到另外一個點上看看時,一個牧民騎著摩托車朝我們飛奔而來,看到縣三江源辦和林業局的人,他收起“警惕”的眼神笑著和我們打招呼。郭增鴻介紹説,這是廿地鄉切扎村牧民華白,是村裏的4名護林員之一。華白笑呵呵地説:“遠遠看見有車進到林區了,我就趕緊過來看看,絕對不能讓人和羊隨便進到裏面,如果破壞了,這麼大的功夫就白下了!”聽到華白認真而純樸的話,我們深深為之感動。

華白説,他們村子在塔拉灘有5萬多畝草場,上世紀五六十年代這裡的草場還比較好,但後來,牲畜超載加上氣候越來越乾旱,草場就慢慢變成了荒灘和沙漠。這幾年群眾自覺地進行了減畜活動,他家原來有500隻羊,現在就養300隻,以後還要慢慢再減。過去的羊不養五六年不出欄,現在一兩年就賣掉,週轉快,效益還好。另外樹種得多了,氣候也跟著好了,牧草也長得茂盛了。他指著西南方向説:“沙珠玉鄉的變化最大,封育3年多,現在的草長得又密又高,去年我跟著施工隊種樹走過的路,今年去了就找不到了。”把塔拉灘變成綠洲,這不僅是牧民華白的夢想,也是所有生活在這裡的人多年的夙願。“我們要用螞蟻啃骨頭的精神,種一片、保一片、綠一片,在有生之年至少讓一塔拉長出更多的綠色,固住更多的沙丘。”王東飆語氣堅定地説。

(三)

所謂十里不同天,黃河以東的貴南草原在氣候和生態環境上與塔拉灘略有不同,這裡大片的草原生長良好,尤其是原巴倉農場現巴塘新村那片3萬多畝的土地,得益於河流與灌溉系統,使得這裡看起來水草豐美,大片的油菜和青稞豐收在即。但在縣城以東也有一片曾經讓貴南人傷痛不已、望而生畏的荒漠地帶,這就是從木格灘向東南方向延伸的南北長18.7公里、東西寬2.5公里的黃沙帶,其中靠近西久公路的那片沙丘就是著名的黃沙頭。

根據相關部門監測數據,從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到上世紀末的十幾年間,“黃沙頭”以及木格灘周邊沙漠每年都以5米至15米的速度向東南蔓延,每年有近3000畝的草地、耕地被沙漠無情地吞噬,給省道線及木格灘周邊農牧民的生産生活帶來了極大威脅,許多牧民為了生存舉家遷徙。面對沙漠的威脅,從上世紀80年代起,貴南縣政府開始對“黃沙頭”的風沙進行小規模的治理,但一直到上世紀末,“黃沙頭”的人工造林還處於零星的、小打小鬧的階段,黃沙和綠色長期處於“拉鋸戰”式的相持狀態。隨著西部大開發戰略的深入推進,退耕還林還草、“三北”防護林、天然林保護等一系列林業生態建設項目得以實施,從1996年開始,大規模的防風固沙人工造林工程在“黃沙頭”展開。

(四)

已經近20年了,當我們來到黃沙頭時,眼前的景象讓記者十分震驚。昔日黃沙漫天的景象已不復存在,映入眼簾的是已經形成規模和氣勢的大面積人造林。粗壯的楊樹高大挺拔,各種灌木和蒿草在林蔭下長得十分茂密,不時能見到林中跳躍的昆蟲和穿梭飛行的小鳥——這裡真的曾經是飛揚的黃沙嗎?20多年的時間,9.32億元的投入,共治理沙漠化面積132.5萬畝,這其中,人工治沙造林大概95.47萬畝,封沙育林草34.63萬畝,工程固沙2.4萬畝,不斷向東蔓延的黃沙頭總算用綠色給鎖住了。“但整個木格灘還有200多萬畝的荒漠化土地沒有治理,作為林業工作者,我們深感責任重大。”貴南縣林業環保局工程師蔣志雲説。

在蔣志雲的帶領下,我們驅車進入木格灘腹地的沙丘地帶,來到今年實施人工造林的一片沙丘附近。雨後的沙丘呈暗紅色,一株株高約60釐米,一把能握住的小樹樁排列在沙丘上,大部分樹樁的上面長著綠色的葉子,為單調而荒涼的沙丘平添了一道亮麗的生命之色。望著眼前頑強生長的小樹,蔣志雲高興地説:“這就是2014年三江源生態項目中的400萬元造林項目,今年春季我們組織400人的施工隊進入這裡,應用水鑽深插技術,人工造林上萬畝。種植了楊柳、沙棘、烏柳等適宜沙漠環境的樹種154萬株,成活率基本達到了90%。”這時,記者發現許多沙丘邊緣的樹苗東倒西歪,不但見不到葉子,乾枯的樹根也裸露在外。

蔣志雲蹲下身子,拿起枯死的樹苗,神色凝重地説,沙漠植樹最怕的就是沙隨風動,沙丘邊緣部分的樹苗自然會裸露出來,即便已經成活了,樹根一暴露就死了。“那就沒有其他防範的手段嗎?”“當然有,就是在每個沙丘邊緣西面迎風的地方設置沙障,也就是建一堵低矮的墻體。只要阻住了風的侵蝕,等這些樹根深葉茂了,它們就會成為防風固沙的綠色衛士。下一步,我們的工作著力點就在這裡。我們一代接一代地幹,到下一個20年,木格灘一定會變成林木茂密的綠洲。”蔣志雲語氣堅定地説。

點擊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