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8月15日,我駕車載著愛人從海拉爾出發,向西北方經新巴爾虎左旗轉東北方,再向新巴爾虎右旗,共賓士300余公里,于當天下午去新巴爾虎右旗參加8月16日(農曆七月初三)舉行的“寶格德烏拉(聖山)民間祭祀盛會”攝影采風。新巴爾虎右旗的朋友們當晚在旗所在地阿拉坦額莫勒鎮熱情接待了我們,併為我們設酒席接風,共敘友情。晚飯後朋友安排我們住在一個整潔的賓館。
第二天天剛朦朦亮,我們一行十多人分乘三輛車,風馳電掣向東南方向賓士約45公里,到達神聖的寶格德烏拉(聖山)。這裡早已是人山人海,人頭攢動。身穿鮮艷民族服飾的各族群眾扶老攜幼,正在向聖山頂緩緩移動;另一部分的人們已經結束在山頂敖包的朝拜,向山下如流水傾瀉而下。這交織的人流告訴我們,朝拜與祭祀正在進行。山下,是數不清的帳篷,牛羊駝馬,數不清的車輛和朝聖的人流。遠處,人歡馬嘶,車輛和奔馬揚起的塵土緩緩飄向空中,那雄偉的蘇魯錠,藍色的哈達,木質的勒勒車,構成一幅幅美麗的畫面。僧侶悠揚的經號,高揚的經幡,隨佛風飄蕩。當地朋友們熱情地把我們安排在一座大帳篷中,這裡早已經煮好了新鮮手把肉,大家共同舉杯,向著聖山朝拜遙祝。
吃罷早餐,我身背相機,和朋友們沿著聖山木質棧道拾級而上。沒想到,這聖山遠觀不高,真要登上山頂比登天還難。走到一半,我們早已經氣喘吁吁。稍事休息,再繼續攀登。來到山頂,舉目蒼茫,一覽眾山小,巴爾虎草原盡收眼底,烏爾遜河和貝爾湖若隱若現。山下游人如蟻,密密麻麻;山頂罡風烈烈,敖包高聳。朝拜者或跪、或坐、或立,或雙手合掌,或舉目遠眺,皆虔誠朝拜,共祝草原興旺。
寶格德烏拉(聖山)是我國草原上自然形成的最大的“敖包”,位於呼倫貝爾市新巴爾虎右旗阿拉坦額莫勒鎮正南45公里,海拔922.3米。這裡是我國流傳時間最長、最隆重、最神聖的蒙古族民間朝聖、祭山地。千百年來,寶格德烏拉(聖山)靜臥在呼倫貝爾大草原之上成為降福與庇護這方水土這群族人的神聖領地。“寶格德烏拉”是蒙古語神山聖山之意。自1738年始,在有文字記載的近三百年中,每年的農曆五月十三和七月初三,生活在呼倫貝爾大草原上的牧民扶老攜幼,從四面八方匯聚而來,自發聚集在這裡。男人祭山,婦女圍著大山轉三圈進行祭祀活動。祭祀活動由高僧主持,他們坐中間誦經,群眾坐在兩邊,共同分享祭祀肉食,這個儀式在當地稱之為“敖包賀喜格”,意思是敖包的福祿。人們都期待著能分享這一口福。之後舉辦豐富多彩的娛樂活動。有賽馬、摔跤、文藝演出等,從早到晚,非常熱鬧。這時候,你在山前許個願是很靈的,人們都祈禱大山保祐草原上的生靈興旺平安。
在這種始於原始原生態的祭祀朝聖中,高僧主祭,為凡黎祈福,馬頭琴悠揚、長調遼遠。賽馬、射箭、摔跤……世居於此的蒙古牧民,秉賦草原的靈性、智慧,將蒙古族厚重的歷史、宗教、文化積澱,淋漓盡致地表達、傳承。整個祭祀朝聖活動完美地表現了蒙古人崇尚自然、天人合一的崇高理念。冥冥之中,這祭祀早已成為流傳千古,了解蒙古族原生態文化、原生態宗教的最好景致……。
相傳,當年成吉思汗西征時,一日被敵軍襲擊,成吉思汗率殘兵退到寶格德烏拉山下,敵軍很快就追趕上來了。此時,將士們又餓又累,成吉思汗只好命令部隊登上寶格德烏拉山躲避敵軍。上了山後成吉思汗仰望“長生天”長嘆道:“難道我命該如此嗎?大山,請保祐我”。霎時,雲霧繚繞,山上山下一片雲海,敵軍怕有埋伏,不敢進兵,等了三天三夜成吉思汗的援兵來到了山下。成吉思汗在山上揮動令旗指揮將士們,不到一個時辰就一舉殲滅了敵軍。成吉思汗徒步下山後,撫胸告天:“我得以免災,我之區區性命,被寶格德烏拉山所搭救,日後我必常常祭祀此山,我的子子孫孫當與我一般祭祀”。説完,他向著太陽把腰帶挂在脖子上,將帽子放在右手上,屈身拜了九拜,灑馬奶酒以祭。從此,每當綠草如茵,鴻雁北歸時,草原上的牧民就進行祭山祭敖包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