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輛老式的蒸汽機車拉響汽笛,緩緩駛進烏拉蓋草原,這裡是電影《狼圖騰》的拍攝地。“太美了,如詩如畫。”剛走下呼和浩特至錫林浩特旅遊專列的王女士感嘆。夏天,內蒙古迎來了旅遊旺季,綠毯般的大草原迎來四方賓朋。
濃郁的民俗風情、悠久的歷史古跡、壯美的自然風光,內蒙古發展旅遊業得天獨厚。自治區今年制定《創建自治區品牌旅遊景區三年行動計劃》,提出在草原文化的金碗裏找故事、挖內涵,讓文化滲入旅遊産業的每個環節,建設“體現草原文化、獨具北疆特色”的旅遊休閒基地。
7月11日,含有那達慕、蒙古包、馬頭琴等文化元素的新版《千古馬頌》上演。內蒙古通過文藝、旅遊、科技等手段開發文化資源,催生出一批文化産品和文化品牌。以民族歷史文化為主題,重點打造成吉思汗、紅山文化、科爾沁文化、走西口、狼圖騰等景區;以自然生態資源為基礎,重點打造大興安嶺、額爾古納界河、巴丹吉林沙漠等線路;草原文化節、昭君文化節、河套文化節等100多個頗具地方特色的文化節慶活動相繼推出。
搭建蒙古包對於巴特朝格圖來説輕車熟路,他現在經營的“巴特遊牧人家”,在呼倫貝爾市陳巴爾虎旗海拉圖嘎查(行政村)小有名氣。他家的蒙古包從2010年的3頂,發展到現在的10頂。僅牧戶遊一項,家庭年收入就凈增12萬元。
鄂倫春自治旗古裏鄉,去年成立了一支民族文化藝術團,半年就演出了20場,深受遊客歡迎。“我們不僅要讓傳統民族文化傳承發展下去,而且要為鄂倫春族創造更多財富。”旗委書記呂建偉表示。
7月的大草原,馬頭琴聲悠揚,白雲綠草牛羊。來自北京、大連、秦皇島的8列旅遊專列開進阿爾山景區。如今,在自治區12個盟市中,城市近郊型、景區依託型、古鎮村落型、傳統民俗型等多類型的鄉村旅遊競相推出。作為自治區經濟新增長點的旅遊業,接待人數和總收入增長分別超過10%和20%。2014年全區旅遊業總收入達1800多億元,佔自治區GDP的1/10。
到錫林郭勒草原,要去看《千古馬頌》;到包頭達茂旗,要去體驗遊牧文化的原始味道;到滿洲裏,要去欣賞風情歌舞,喝伏特加,再吃一塊大列巴。內蒙古的特色文化和旅遊,吸引著越來越多的遊客。“過去來內蒙古旅遊,看草原,吃羊肉。現在來草原,還能帶回人偶、馬頭琴隨身碟、手機殼等特色紀念品。”福建遊客張先生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