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草原文化> 熱點新聞

文化繁榮風景線上不朽絕唱

2015-07-29 14:25:28 | 來源: 呼倫貝爾日報 | 作者: 許浩成 | 責任編輯: 許浩成
摘要:       據史料記載,蒙古民族起源於蒙古地區東北部的一個室韋部落——蒙兀室韋。額爾古納河流域是學者們公認的蒙古族發祥地。蒙古民族被稱為天之驕子,遼闊的草原孕育了蒙古民族的強悍與堅韌。

 

蒙古之源·蒙兀室韋文化旅遊景區

遞出呼倫貝爾新名片

 

  (記者 楊紅 袁麗娜/文 林林/圖)

原標題:文化繁榮風景線上不朽絕唱 蒙古民族追宗思源之精神家園

核心提示:

文化是一座城市的血脈和魂魄。文化的因子流淌在民族的血液裏,民族的精魂濃縮在文化的傳承中。

據史料記載,蒙古民族起源於蒙古地區東北部的一個室韋部落——蒙兀室韋。額爾古納河流域是學者們公認的蒙古族發祥地。蒙古民族被稱為天之驕子,遼闊的草原孕育了蒙古民族的強悍與堅韌。他們從蒼狼白鹿的傳説中走來,走向輝煌的歷史。在成吉思汗的戰旗下,他們一路馳騁,橫貫亞歐大陸,直到天與海的盡頭。如何深入挖掘蒙古族歷史文化,讓蒙古之源·蒙兀室韋文化成為海內外人士認知呼倫貝爾的又一“燙金名片”?為破解這一命題,蒙古之源·蒙兀室韋文化旅遊景區的建成作出了明確的回答。

長生天的啟迪,追尋一個偉大民族之根的精神家園

翻開蒙兀室韋留下的厚重歷史,就如同翻開一部人類文化遺産的恢宏畫卷。

額爾古納河是蒙古人的母親河,她有1800多條支流,密布在大興安嶺西麓和呼倫貝爾草原上,似血液、似乳汁、似清泉,哺育蒙兀室韋人在大興安嶺的森林裏成長,在呼倫貝爾草原上壯大,在蒙古高原上馳騁,最終衝向世界的舞臺。自古以來,額爾古納河流域就是人類深情眷戀的熱土。而史書關於蒙兀室韋和額爾古涅·昆傳説的記載,更是佐證了此為蒙古之源之實。

歲月如梭,滄海桑田。歷史的腳步穿越了千年時空來到今天,曾經輝煌至極的時代變成沉睡在森林草原上的遺跡,以另一種身份變成了承載蒙古民族之根脈的特殊載體。

但是,長生天始終眷顧著這塊土地。蒙兀室韋在今天的呼倫貝爾留下了考古學遺址:額爾古納市奇乾存在蒙兀室韋人穴居遺址;激流河邊的皇火地發現了蒙兀室韋人留下的祭祀或墓地遺址。

2009年7月,時任市長羅志虎率一班人馬赴額爾古納市室韋、奇乾考察蒙兀室韋歷史文化遺跡、遺存,探討建設蒙古之源·蒙兀室韋文化旅遊景區的可行性與前景。他説,蒙古先人遺跡是劃時代意義的重大發現,是極具特色的環境景觀和旅遊資源,更是人類文化遺産的主體部分。

時隔四個月,羅志虎再次實地踏查,這一次,市委、市政府作出建設蒙古之源·蒙兀室韋文化旅遊景區的重大決策。

2010年,市人民政府將建設蒙古之源·蒙兀室韋文化旅遊景區寫入《政府工作報告》,並列為全市重點公共公益項目。

當年3月,蒙古之源·蒙兀室韋文化旅遊景區項目規劃對接會在北京召開。

當年4月,由相關部門、我國及蒙古國有關專家和教授確定了朝聖區、文化展示區、旅遊區、居住區、行政區“五區合一”的景區主題框架,並第一次組成的龐大馬隊,騎馬實地踏查穿越德帝音谷。

從春到冬,無論是市委、市政府領導,還是我國和蒙古國的專家團隊,再到相關企業、具體建設者,數次到室韋踏查。夏季他們騎馬穿越原始森林,冬天則趟著沒膝的積雪艱難前進。

從實地踏查到專家研討,方案從初選到幾經審查,經過反反覆復充分論證,蒙古之源·蒙兀室韋文化旅遊景區實現了由理念到藍圖,再到啟動建設實施的過程。“蒙古族發祥地”呼之欲出、躍然成勢。

2010年6月,蒙兀室韋文化旅遊景區民俗文化項目室韋博格達山敖包開工建設,這標誌著蒙兀室韋文化旅遊景區正式開工建設。自此,融合著蒙古民族的血脈與靈魂,一項集文化遺址保護、民族文化傳承、生態保護提升、旅遊産業培育為一體的綜合工程,正式啟動。

大項目帶動大發展,大發展引領大突破。經過5年運作建設,今年7月28日,蒙古之源·蒙兀室韋文化旅遊景區在額爾古納市蒙兀室韋蘇木盛大開園。至此,在長生天的啟迪之下,一部特殊的尋根之作,一個承載蒙古民族優秀文化的精神家園,巍然屹立在額爾古納河畔。

大草原深處的恢弘巨制,承載一個偉大民族波瀾壯闊的演進史

蒙古之源·蒙兀室韋文化旅遊景區是以探尋蒙古族起源為主線,以歷史文獻記載為依據,立足生態環境和自然風光,真實展示了蒙古族在森林、草原各時期的歷史、考古發現及生産生活習俗,是集文化旅遊、生態旅遊、邊境旅遊、度假休閒為一體的大型文化旅遊景區。

景區劃分為文化展示區、旅遊服務區、朝聖祭祀區、行政管理區、民俗體驗區等五區,原生態真實展現主題文化,將有關蒙古之源的文化符號融入到標誌、建築外飾、室內裝飾、旗幟、建築平面佈局等各個細節之中,使蒙元符號無處不在。可以説,蒙兀室韋的每一粒泥土,每一棵草木都在向世人講述著蒙古族文化史上經久不衰的傳奇,景區的每一處場景都承載一個偉大民族波瀾壯闊的演進史。

21公里長的景區東西穿越線,是一條蒙古之源文化歷史的穿越軸,行進其中,我們可以往來穿越千年時空,身臨其境地體驗那段金戈鐵馬的豪情歲月。

景區面向東方的大門,起名為“太陽門”,蒙古語為那仁烏德。這裡是遊客集散地一站式服務中心,也是開啟蒙古之源文化之旅的始發站。那仁烏德是一個穹廬式的造型,體現了蒙古族的建築風格。在穹廬式造型的上面,有4柄蘇勒德在藍天白雲下巍然屹立,顯示著成吉思汗時代戰神和軍徽的威嚴。大門正中是被人們稱為“鷹神”的孛爾只斤·乞顏氏黃金家族的圖騰海東青浮雕。

蒙古乞顏部落景區主要由乞顏德音烏德大門(八世紀部落大門)、三個奧日沁(仙人柱)、三個額布森恩布勒(草房子)、地窨子、三個烏日楚德音鄂托克(工匠屋)、一個額金斡爾朵(酋長大帳)、一個勃額格音鄂托克(薩滿屋)等七部分組成。核心區的庫裏勒臺斡爾朵是蒙古乞顏部落各氏族首領開會的地方。大帳門前豎立著9個蘇勒德。大帳依據蒙古族的歷史文化進行裝飾,再現了1300多年前蒙古乞顏部的政治生活場景。

孛端察爾·蒙合黑場景是根據《蒙古秘史》關於孛端察爾事跡的記載建造。孛端察爾·蒙合黑是成吉思汗的第十世祖,也是成吉思汗黃金家族孛兒只斤氏的始祖。

朝聖祭祀區是核心區,有著名的室韋博格達山德都敖包。德都敖包是按蒙古族遠古薩滿教規制新恢復的石堆包,高18米,分上、中、下三級,分別代表天、人、地三界。從下到上直徑分別為13米、9米和7米,是景區的制高點。

內蒙古蒙古族源博物館是2012年國家社科基金重大委託項目—“蒙古族源綜合研究項目”的子項目,博物館主體為圓形單體建築,形似敖包。主入口兩側夾層8頂蒙古包寓意“八白室”。建成後要展出在呼倫貝爾考古發現的有關蒙古族的文物。目前,博物館主體框架已完成,年內將完成全部主體工程,並開始實施內裝布展。

小標題:千年盛事,留下一個偉大民族不朽的絕響

文化,是一個民族的血脈,是人民的精神家園。優秀文化遺産是中華民族悠久歷史的寶貴傳承,如何保護好珍貴的文化遺産並將之發揚光大,是擺在每一個中國人面前的新問題。

“希望內蒙古各族幹部群眾守望相助”、“把祖國北部邊疆這道風景線打造得更加亮麗。”習近平總書記2014年初在內蒙古考察時,提出殷切期望。

自治區黨委書記王君也曾指出,堅持推進民族文化傳承保護和創新發展,守好各族人民的美好精神家園。

留住文化根脈,守住民族之魂,是草原人民的使命和責任。呼倫貝爾市委、市政府和全市各族人民牢記總書記的殷殷囑託,守望相助,團結奮鬥,守好各民族的精神家園。

古老而不斷煥發生機的中國作為各民族的共同家園,其優秀傳統文化的建構也十分絢麗多姿,多元一體的中華文化既是中華民族凝聚力的精神紐帶,又是各地域各民族文化的多元匯聚。草原文化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繁榮發展當代中國社會主義文化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蒙古之源?蒙兀室韋文化旅遊景區的建設,既是將一部蒙古民族文化史推向了世界,為世界文化的多樣性增添色彩,也將作為一個文化精神符號,代表全世界蒙古人尋根祭祖的獨有文化記憶引起世界的共鳴。

蒙古之源·蒙兀室韋文化旅遊景區作為全世界蒙古人獨一無二的精神家園,在與中華民族大家庭融合過程給留下了寶貴的文化遺産,與中華傳統文化一起,代表著國家悠久歷史文化的“根”與“魂”。建設好這個景區,就是守護這民族和國家過去的輝煌、今天的資源、未來的希望。

景區導遊塔娜説,悠揚的牧歌,林海草原都在講述著蒙古民族古老神秘的故事,每次的講解都使自己深深地感受到了民族文化的博大,都感受到民族文化的精髓在血脈中流淌,都感到無比的自豪和驕傲。

“夫源遠者流長,根深者枝茂。”是的,文化就像一條源遠流長的河流,源頭很遠,流過歷史,流到今天,還要流向未來。文化是一脈相承、生生不息的,需要數百年、數千年,甚至是數萬年的積累。但是,只要留住記憶,護住根脈,草原的精神家園就會更加亮麗。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優秀傳統思想文化體現著中華民族世世代代在生産生活中形成和傳承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審美觀等,其中最核心的內容已經成為中華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是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在修齊治平、尊時守位、知常達變、開物成務、建功立業過程中逐漸形成的有別於其他民族的獨特標識。

蒙古之源,民族搖籃;天驕故里,精神家園。壯美的草原風光與厚重的蒙古文化已深深融為一體,成為呼倫貝爾的靚麗名片。極目遠眺,呼倫貝爾,正以雄渾豪邁、百折不撓的氣概奔騰向前!

 

 

點擊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