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蒙古族長調民歌之鄉”——內蒙古新巴爾虎左旗,將於7月26日——28日舉行“第二屆蒙古族長調民歌保護成果展示活動”,此次活動是由內蒙古自治區文化廳、呼倫貝爾市政府主辦,內蒙古藝術研究所和新巴爾虎左旗委、旗政府、中央人民廣播電臺蒙語部承辦,此次活動定於7月26日上午八點在新巴爾虎左旗道樂都草原景區“歌魂敖包”處舉行啟動儀式,屆時會聚集區內各地長調“高手”,為觀眾展示這一蒙古族特有的藝術形式所綻放的無窮魅力,同時誠摯歡迎廣大藝術愛好者、民俗文化愛好者、攝影愛好者以及遊客朋友們前來參與。
據了解,活動定於7月26日上午8點在道樂都景區祭祀“歌魂敖包”並在現場舉行啟動儀式, 13:30——17:30在阿木古郎鎮巴爾虎影劇院舉行優秀傳承人評選活動少兒組和老年組復賽, 19:30——21:30舉行優秀傳承人評選少兒組和老年組決賽;7月27日上午09:00——11:00在巴爾虎影劇院舉行優秀傳承人評選非職業組復賽, 14:00——16:00舉行優秀傳承人評選職業組復賽, 19:30——21:30舉行優秀傳承人評選非職業組和職業組決賽;7月28日09:00——11:30、下午14:30——17:30在新巴爾虎左旗政府多功能會議室舉行長調民歌學術研討會, 19:30——21:30在巴爾虎影劇院舉行優秀傳承人展示晚會。
新巴爾虎左旗被稱為“中國蒙古族長調民歌之鄉”,這裡誕生了寶音德力格爾、那楚克道爾吉、塔布亥、巴達瑪等著名的蒙古族長調民歌演唱家。他們口中那委婉的旋律,寬厚的唱腔,高亢的音域,就像藍天上一隻翱翔的雄鷹,馬背上一段顛簸的傳奇,牧人心中那一片纏綿的回憶,來自遠古那一曲空靈的絕響征服、陶醉了很多人。巴爾虎民歌以原生態的方式對巴爾虎蒙古族文化作出了經典的詮釋。這一具有遊牧文化和地域文化特徵的獨特演唱形式,以它特有的語言述説著這個民族的歷史,演繹著這個民族繁衍生息的足跡,它是聽得到了民族和部族典籍,是穿越時空的歷史腳步和民族的心音。保護、研究、挖掘巴爾虎民歌工作是發展蒙古族民歌重中之中,因此,巴爾虎民歌以及整個草原音樂愈來愈受到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越來越多的聽眾的關注和喜愛。
2014年12月3日國務院下發了《關於公佈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項目名錄的通知》,新巴爾虎左旗巴爾虎長調成功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名錄。
巴爾虎是蒙古族中歷史最為悠久的一支。草原上也稱他為“林中百姓”。在成吉思汗建立蒙古汗國,統一蒙古各部落後,巴爾虎于1207年為附蒙古汗國。巴爾虎人在漫長的歷史進程和長期的遊牧生活中,以自己的聰明智慧創造了獨具特色的巴爾虎長調,成為蒙古族大家庭和審祖國文化寶庫中的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巴爾虎人和其他部落的蒙古族一樣,世代傳唱的巴爾虎長調不僅僅是一種娛樂形式,他還是遊牧社會和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糧,是人們傳播思想、文化、生産、生活經驗及哲學、人生哲理的教科書。代表作品有:《索優格寶日》、《額日寶日哈日格》、《寶日寶日畢力海》、《遼闊的草原》、《牧歌》、《粉紅色的馬》、《雄鷹》、《長頸棗紅馬》。
(付璟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