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馬頌》劇目的編、排、演各環節,都緊密與草原風情、現實生活相結合,是不同文化背景的中外觀眾都能切近體味、平易接受的藝術形式。劇目形象地表達了人與馬的至深情感,體現了人、生靈、自然三者的和諧共存,闡述了馬文化的高雅含義,讓更多人深刻了解蒙古族文化以及蒙古族的精神氣質。拓展了舞臺藝術的價值取向與文化追求,讓置身於喧鬧都市生活的人們,從心靈上崇尚自然、回歸自然。
聽那貫穿全場的《天上的風》的馬頭琴旋律,在馬的起伏和奔趨間,蒼遠悲壯又滿蘊生命的呼喚和莊嚴;那深沉濃情的《牧歌》,給人幾多馬背家園深愛的眷戀和嚮往;那悅耳動情的《敖包相會》唱起來了:一對恩愛的牧人青年男女,歡快乘馬而來,又以雜技特技的雙雙飛升旋舞環縈全場。再看那兩匹銀馬棗騮,脫疆自由地成對繞場緩馳,凝視著主人,追隨著倩影。待主人旋舞回落時,兩匹馬主動迎身而上,馱取主人悠然而去。馬和人不棄不離,心神同往,人馬互動,美麗永駐。讓十五的月亮更圓,讓敖包相會更甜!全場為草原月夜愛情的燦爛飛升祝福,更為馬的忠貞與守望而感動。全場在歡呼,觀眾在流淚。馬啊,你用不屈的跋涉、不變的相隨,讓人們真切體味了伴侶和信賴的絕美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