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夏天,去呼倫貝爾草原體驗牧戶生活
國際線上報道(記者梁策、國丹、鈕璇):“呼倫貝爾,自古以來就是一個最好的草原,這個草原一直是遊牧民族的歷史搖籃。”呼倫貝爾位於中國內蒙古自治區境內,中國著名歷史學家翦伯讚先生對其毫不吝嗇的禮讚,一直令這片土地的居民引以為傲。國際臺記者近日在當地採訪時發現,近年來,生活在這裡的蒙古族、鄂倫春族、鄂溫克族和達斡爾族,正在充分挖掘自身民族文化特色,積極發展當地的特色文化旅遊産業,用實際行動展示他們對草原的熱愛和對傳統的敬畏。
達斡爾族的敖雲畢力格,花費5年時間建起了恩閣東達斡爾民族風俗園。他表示,風俗園工程涉及很多貸款,需要親自投資修路,方便遊人抵達。風俗園位於呼倫貝爾鄂溫克旗,距離海拉爾市區半小時左右車程,客源主要來自市區和鄂溫克旗本地居民。敖雲畢力格説,建立風俗園是自己的主意,目的不在於盈利多少,而是希望將傳統達斡爾族民居保留下來,“我自己先想的。當初,整個民居呼倫貝爾海拉爾地區沒有,尤其咱們鄂溫克旗沒有,尤其現在小孩兒都沒見過,現在這樣的房子已經都沒有了,我重新建起來,把這個房子、民族文化進行宣傳、保護。”
像敖雲畢力格一樣,越來越多的呼倫貝爾牧民正在開展牧戶遊開發活動,一方面可以增加收入,另一方面也能推廣本民族文化。阿拉坦沙蓋是巴爾虎的蒙古族小夥子,3年前,他和哥哥巴日哈一起成立了呼德諾爾度假園,向來自城市的遊客展現草原生活的與眾不同,“我們的牧民旅店是2013年正式開始營業的,是目前我們呼倫貝爾唯一的一個天然牧場,就是可以自由放牧的夏營地,牛羊成群,自然風景也是很好的。而且這裡還保留了蒙古族很傳統、正宗的文化,我們自己也是牧民,所以我們對這些東西很了解。”
與大型景區相比,阿拉坦沙蓋表示,自己家的牧戶遊還剛剛起步,規模有限。兄弟兩人決定植根于家庭傳統,走差異化路線,讓遊客更加深入地感受蒙古族人的生活與情懷。不去刻意搞規模化、追求商業化,而是發展家庭旅遊。這份自信正是源於兄弟倆對本族文化的理解與熱愛。兩兄弟表示,自己是純純粹粹的牧民,只在夏季不太繁忙的時候才經營度假園,目的就是為蒙古族文化的傳播盡一份力,“我們所有住宿還有餐飲的地方都是蒙古包,我們是可以隨時搬遷的,冬天就回到自己的草場繼續放牧。夏天的話,這邊比較漂亮,我們就過來做這個東西。一方面我們可以增加點自己的收入,另一方面我們也傳播我們自己的文化,因為我們都是這裡的人,而且也很愛這個地方。”
為了讓遊客更好地感受草原生活,兩兄弟把重點放在了親身體驗,讓遊客感受足夠多的體驗項目,包括騎馬、坐馬車和勒勒車,以及擠馬奶、擠牛奶,製作奶製品。除體驗牧民家庭生活外,呼德諾爾度假園也提供各類體育、娛樂活動,讓遊客在大自然中盡情地放鬆身心,“我們可以給遊客提供一個包,供一家人住,這一天都是他們的,我可以提供牛羊肉、奶製品,(遊客)也可以學熬奶茶,也可以做手扒肉,都可以自己來。我們這裡騎馬、射箭都是比較傳統的活動,有時候也可以組織小型那達慕,可以賽馬、射箭、摔跤,也可以唱歌,舉辦晚會,可以讓遊客感受我們的文化。”
實際上,網路上還很難查到大量關於呼德諾爾度假園的資訊。阿拉坦沙蓋坦言,雖然兩兄弟也在旅行社、賓館餐廳進行宣傳,還開設了自己的微信公共號,但宣傳經驗還是有限。目前這個階段,客人的口口相傳是這家牧戶最需要、也是最有效的宣傳方式,“其實最好的宣傳還是客人,一個客人來這以後,覺得好,他給三個人説了,那三個人絕對信。所以我們把自己的各種餐飲、娛樂做好的話,其實根本不用花太多的心思,客源可以積累,只要我們把品質把握住,就沒問題。”
這種口口相傳的優勢,在更大規模的景區也得到了印證。位於陳巴爾虎旗的金帳汗蒙古部落就是一個體驗遊牧部落文化的大規模景點,知名度很高。在景區內部,遊客可以欣賞到精彩的套馬、馴馬表演,此外還包括博克、祭敖包、薩滿文化表演等特色活動。遊客李先生表示,自己就是看完網上的攻略後知道了這個地方,“金帳汗是在網上查的。我們想到呼倫貝爾來玩,就在網上搜索了一些景點,然後就看到有金帳汗,正好從這路過,就過來看一看。一般都是自駕遊居多,這種攻略,看一看,有的人出來玩過,他自己就寫點東西發到網上,不一定都是金帳汗自己宣傳的。”
同行的王女士介紹説,這是他們第一次來草原旅遊,主要就是根據網上的攻略設計每天的行程。居住在哈爾濱的他們是坐火車來到呼倫貝爾,下火車後就直接租了汽車,開始自駕之旅,“我們其實剛來一會兒,是早上九點多才下火車,第一站就是到這裡,主要現在還只是看到路邊草原的一些景色,最直接的感覺就是非常遼闊。行程四天,我們是一個家庭式的自駕遊,六個人,兩個家庭。”
蔚藍的天空,廣袤的草原,從未停息的遊牧精神,是不斷吸引著四方遊客前來呼倫貝爾一探究竟的原因。雖然當地發展牧戶旅遊還存在不少問題,但這種在傳承本民族文化基礎上的旅遊形式魅力非凡,也會隨著當地在不斷改進服務品質的努力下發展地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