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草原文化> 熱點新聞

看蒙古劇 品味草原文化土壤裏的民族傳統藝術

2015-07-02 17:04:53 | 來源: 內蒙古日報 | 作者: 王金梅 | 責任編輯: 王金梅
摘要:     蒙古劇是1984年經國務院批准的重要地方戲劇種,是蒙古族各種傳統藝術形式的綜合與昇華,也是中國第九個少數民族劇種。它的出現,標誌著蒙古族文化藝術的新發展。

觀眾席的燈光暗了下來,舞臺上的燈光驟然亮起,察哈爾人西遷戍邊、保家衛國的故事開始了……6月29日,作為第十二屆中國·內蒙古草原文化節的展演劇目之一——蒙古劇《忠勇察哈爾》在首府上演,深情講述察哈爾八旗官兵、家眷等共6000多人分3批西遷新疆伊犁戍邊的歷史故事。

蒙古劇是1984年經國務院批准的重要地方戲劇種,是蒙古族各種傳統藝術形式的綜合與昇華,也是中國第九個少數民族劇種。它的出現,標誌著蒙古族文化藝術的新發展。近年來,內蒙古自治區各地蒙古劇新創作品不斷,《蒙古象棋傳説》《敖包相會》《黑緞子坎肩》《那一片綠》等蒙古劇在演出後都獲得了觀眾的極高評價。

  蒙古劇《忠勇察哈爾》

  在草原文化的土壤裏生根發芽

蒙古劇形成于20世紀30年代,早期主要流行于內蒙古東部蒙古族聚居區。20世紀40年代,蒙古劇進入一個新的發展時期。《韓秀英》《達那巴拉》等敘事民歌相繼被改編成蒙古劇進行演出。1946年,內蒙古文工團成立,團內的蒙古族藝術工作者將反映蒙古族人民參加解放戰爭題材的新歌劇《血案》《額爾登格》等譯成蒙古語,用蒙古劇形式進行演出,在蒙古族群眾中引起強烈反響。

新中國成立後,經過內蒙古各專業藝術團體和烏蘭牧騎的傳播,蒙古劇逐漸流行于全區。當時的內蒙古歌舞團于1953年創作演出了小戲《慰問帶》,被國內一些專家認為是有鮮明民族特點的蒙古劇。1953年,哲裏木盟庫倫旗業餘劇團創作演出了表現抗美援朝題材的《漢城烽火》,在唱腔音樂上由專曲專用的單曲體發展為一個劇中多首民歌的聯用,並吸收了説唱音樂和宗教音樂的元素,蒙古劇逐漸走向成熟。

20世紀80年代,蒙古劇逐漸發展成為融文學、音樂、舞蹈、美術于一體的綜合藝術。據內蒙古戲劇家協會副主席、國家一級藝術評論員畢力格圖介紹,這一時期,代表作品主要有通遼市創作的《安代傳奇》、鄂爾多斯創作的《銀碗》、赤峰市創作的《沙歌德爾》等蒙古劇。此時,內蒙古出現科爾沁蒙古劇和昭烏達蒙古劇等分支。

新世紀初,曾榮獲文化部“文華”新劇目獎、第六屆中國藝術節金獎、全國五個一工程獎等諸多榮譽的大型蒙古劇《滿都海斯琴》,以前所未有的思想性和藝術性,受到好評,被譽為蒙古劇的巔峰之作。內蒙古民族藝術劇院烏蘭恰特管理中心主任鄭睿達説:“那是我剛參加工作後參與的第一部大劇,從創作、排練到演出我一直跟了下來,受了很多苦,也曾為自己作為一名大學生整天做苦力、抖大幕而感到委屈。但今天看來,這部劇為我在演藝行業的成長奠定了重要的基礎,是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

《滿都海斯琴》這部承載太多人艱辛和努力、帶給太多人榮譽和成長的作品,在內蒙古具有里程碑式的重要意義,以至於在它之後的幾年中無劇能及,蒙古劇竟陡然沉寂下來,一度陷入停滯不前的僵局。

 

點擊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