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頭琴,有靈魂的樂器
“沒有恩師桑都楞就沒有我的今天。”桑都楞將他的演奏技巧全部傳授給齊·寶力高。正是在恩師的鼓勵下,他才將馬頭琴演奏藝術發展到史無前例的新階段,並且在傳統馬頭琴的基礎上進行過3次改革。如果説馬頭琴成就了齊·寶力高的藝術人生,那麼齊·寶力高的大膽創新,又為馬頭琴賦予了新的生命力。
齊·寶力高對馬頭琴的革新始於1973年。那一年,他隨內蒙古歌劇團到錫林郭勒草原為牧民演出。在東烏珠穆沁旗的那達慕大會上,齊·寶力高獨奏時天空突降傾盆大雨,而牧民們仍然一動不動地坐在草地上欣賞他的獨奏。他被牧民的精神深深感動,堅持在雨中演出。雨水打濕了馬頭琴的定音鼓面,馬頭琴的聲音開始嘶啞進而失聲。從此,齊·寶力高萌發了用沒有汗腺、防潮性能好的蟒皮面製作馬頭琴的念頭。此次改革,增加了馬頭琴的音量,擴大了音域。
齊·寶力高對馬頭琴的第二次革新發生在1983年。那一年,北京交響樂團借齊·寶力高排練辛滬光寫的馬頭琴協奏曲《草原音詩》,排練時,蟒皮面的馬頭琴常常跑弦,共鳴箱也不理想,因此他産生了再次改革馬頭琴的念頭。他找到了內蒙古歌舞團樂器廠廠長兼樂器製作師段廷俊,要求他用梧桐木面為自己製作一個馬頭琴共鳴箱,經過反覆實驗,終於取得了較好的藝術效果。1996年,白松木面的馬頭琴又在齊·寶力高的構想中誕生了。這次改革後的馬頭琴,在重奏、齊奏、協奏乃至與交響樂隊合奏時,音質音色都得到了空前的提高,極具穿透力。
第三次改革時,對西洋音樂比較了解的齊·寶力高在馬頭琴演奏法里加進了小提琴、二胡、四胡、大提琴及原來沒有的跳弓、擊弓、碎弓、抖弓、連跳弓、砍弓、連砍弓等弓法技術,他還將傳統演奏法中的多種“定弦法”和“演奏法”均以科學的態度進行分類,使之逐步規範。“我對馬頭琴3次改革的動力,來源於草原牧民們對馬頭琴的厚愛和癡情。”他説。
在馬頭琴發展史上,齊·寶力高不僅僅是個樂器本身的改革者,他還是馬頭琴合奏的奠基人。1986年,萌生了組建馬頭琴合奏團想法的齊·寶力高向團長打了組織馬頭琴團的報告,經批准後,他將所有在內蒙古藝術團體從事馬頭琴演奏而且技藝不錯的樂手集中起來訓練。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才將這些演奏員的弓法、節奏、指法統一起來,幾個月之後,經過規範化、群體化訓練的馬頭琴隊伍誕生了。
在內蒙古自治區成立40週年的慶祝會上,齊·寶力高帶著一支隊伍齊奏馬頭琴,當時轟動了內蒙古,得到了音樂界的高度讚揚。齊·寶力高説,野馬比家馬更有價值,於是藝術團就命名為齊·寶力高野馬馬頭琴樂團,並且越叫越響。他用特有的幽默語調説:“我們的樂團叫‘野馬隊’,我是最老的野馬,我領著大家正賓士在社會主義大道上。”
1989年6月20日,中國馬頭琴學會在呼和浩特市成立。齊·寶力高擔任馬頭琴學會的會長。當年12月26日,齊·寶力高率領27位馬頭琴手在北京音樂廳給中國音樂家協會作了專場彙報演出,演出受到了音樂家及文化部專家的高度評價。馬頭琴自古以來多是以獨奏形式出現的樂器,齊·寶力高第一次將馬頭琴演奏以合奏的形式展現給世人,開歷史之先河。
2001年,在呼和浩特國際青少年馬頭琴藝術節上,齊·寶力高率領1000名馬頭琴手以一曲《萬馬奔騰》獲得了吉尼斯世界紀錄認證。2006年8月,在奧地利維也納金色大廳,齊·寶力高率野馬馬頭琴樂隊為來自66個國家的華僑代表和各國友人奏響了馬頭琴和平之歌。此後的2008年北京奧運會開幕儀式前演奏的馬頭琴合奏曲《萬馬奔騰》更是讓世人領略到草原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在我的認知裏,馬頭琴是全世界唯一有頭的樂器,正因為有頭,就有了五臟六腑,也就有了靈魂。所以我就是個與馬頭琴的靈魂建立了交流的人。”回顧自己的藝術道路,齊·寶力高如是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