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大草原上,牧人們盡情享受著藍天碧水、綠地白雲。(陳力/攝)
進入5月,草原還未徹底返青,鄂托克草原上的馬蘭花已競相綻放。內蒙古鄂托克前旗不僅把馬蘭花定為旗花,還于去年設立了馬蘭花文化節。內蒙古這片保護最好、面積最大的10萬畝馬蘭花花海,目前已成為中國藝術攝影學會攝影基地和中國西部攝影家創作基地。
而10多年前的這片草原一度赤地千里,以致某觀光團一紙訴狀把旅行社告上法庭,理由是涉嫌欺詐,把“草原遊”變成了“沙漠遊”。而今,內蒙古從東到西依次分佈著溫性草甸草原、溫性典型草原和溫性荒漠草原上,次第舉辦的杜鵑花節、金蓮花節和馬蘭花節令人心花怒放。草原上的牧人也通過生産、生態、生活更高層次上的有機統一,實現了美麗與發展雙贏。
合理保護草原的生態屬性
“現在我家禁牧,使草場植被蓋度、牧草高度明顯上升,”牧民額爾敦巴圖為生態環境的改善充滿自豪,“過去草場超載,我家17000多畝草場卻養不了幾百頭牛羊,碰上沙塵暴更是昏天黑地。”
額爾敦巴圖的家鄉是錫林郭勒盟東烏珠穆沁旗烏裏雅斯太鎮阿木古楞寶力格嘎查,毗鄰渾善達克沙地,而渾善達克沙地距北京直線距離不到200公里。2000年前後,錫林郭勒盟的沙塵暴動輒遮天蔽日肆虐京津,時任國務院總理朱鎔基專程來此,指示“防沙止漠刻不容緩,生態屏障勢在必建。”面對草原生態環境急劇惡化的嚴峻形勢,錫盟盟委、行署把草原生態保護與建設放在全盟各項工作首位,緊急啟動實施“圍封轉移”戰略,精心實施京津風沙源治理等重大生態建設項目。
“自古以來,草原就是廣大牧民賴以生存的生産資料。但是,經濟屬性之外,草原還具有生態屬性,”內蒙古自治區農牧業廳長郭健介紹,“草原植被的強大根系具有很好的防風固沙作用,有著重要的水源涵養功能。草原還是重要的碳匯資源、巨大的天然氧吧。內蒙古自治區黨委‘8337’發展思路提出,要把內蒙古建成我國北方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佔全區國土面積74%的大草原成為當之無愧的生態建設主戰場。”
科學開發草原的經濟屬性
如何既保草原生態的“面子”,又保牧民收入的“裏子”?內蒙古的答案是,發展建設型畜牧業,兩道難題一起解,兩篇文章一起做。
自治區最早的做法是對生態條件極其惡劣的草原進行補助,每年安排10億元為牧民進行良種、棚圈和飼料基地補貼,使草原一邊休養生息,一邊為畜牧業出力。此後,終於迎來了草原的“帶薪休假”——2011年國家實施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機制政策,每年為自治區禁牧、草畜平衡下達各項獎勵補貼資金共40多億元。4年來,累計發放草原補助獎勵資金161億元,146萬戶農牧民從中受益。牧民額爾敦巴圖實話實説,“有了草原生態獎勵補助政策,我家一年能夠獲得補助11萬元。生活有了保障,再也不會過度放牧犧牲草原了。”
阿魯科爾沁草原上,集中連片的60萬畝紫花苜蓿蔚為壯觀。這塊全國最大的優質牧草示範基地,成為內蒙古現代草業發展的生動縮影。自2012年起,自治區財政每年拿出1億元用於促進苜蓿發展並列入財政預算,支援高産優質苜蓿示範建設項目。去年全區苜蓿種植保有面積達到888萬畝,基本形成了年産260萬噸苜蓿的能力。
在錫盟,穩定擴大天然打草場面積,培育草業專業化組織,培育草業龍頭企業和草産品品牌,助推草業成了當地的主導産業。在呼和浩特,和信園蒙草抗旱[5.63% 資金 研報]綠化股份有限公司做生態修復的運營商,馴化了蒙草植物160多種,應用生態建設的植物數量40多種,完成261個生態綠化項目。
內蒙古科學利用草原,做到了禁牧不禁養、減畜不減收。2014年,全區牲畜存欄連續10年穩定在1億頭(只)以上,羊肉産量達到93萬噸,均居全國首位。
努力激活草原的文化屬性
“內蒙古草原文化底蘊深厚、豐富多彩,在國內外有很強的影響力和吸引力,推動草原文化與旅遊業融合發展大有可為。”蒙古族學者布和朝魯認為,“自治區明確提出把內蒙古建成體現草原文化、獨具北疆特色的旅遊觀光、休閒度假基地,切中要害。即使在經濟發展新常態下,旅遊業也是蓬勃發展的朝陽産業和綠色産業。”
突出草原文化和原生態特色,帶動景區內外一起升級。在鄂爾多斯[0.22% 資金 研報],每年入夏,鄂爾多斯婚禮文化旅遊節在蘇泊罕大草原隆重舉行。草原上實景演繹《鄂爾多斯婚禮》,集婚禮與宴會、牧民與遊客、實景與體驗于一體,為遊客帶來了豐盛的草原文化大餐。如今,“鄂爾多斯婚禮”每年僅在鄂爾多斯市內各旅遊景點演出就達1000余場次。保守估計,那場800年前的嫁娶,賺取了今人千萬次的回眸、上億元的“彩禮”。
草原是內蒙古各族兒女的精神家園。自治區從2004年開始,每年舉辦一屆草原文化節,通過草原文化主題論壇讓人們重溫“崇尚自然、踐行開放、恪守誠信”的要義,通過優秀劇目展演、民族電影展映、原創草原歌曲演唱等文化活動讓人們記住鄉情。(經濟日報記者 陳 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