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地老齡化程度加深,如何面對人口發展新常態?

文章來源:新華社 發佈時間:2023-08-29 12:20:00 責任編輯:閆景真

人口問題關係國家發展,更關係民族未來。

習近平總書記在二十屆中央財經委員會第一次會議上強調,人口發展是關係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大事,必須著力提高人口整體素質,以人口高品質發展支撐中國式現代化。

當前我國人口發展呈現少子化、老齡化、區域人口增減分化的趨勢性特徵。新華社記者深入多地調研採訪,一線觀察各地積極適應人口發展新常態,感知人口結構變化帶來的新機遇,感受銀發服務中的溫度。

老齡化程度加深多地積極適應人口發展新常態

威海,山東省老齡化程度最高的地市,每人平均預期壽命達到81.56歲,位居全國前列。

“這裡的養老機構內部有醫院並且全國醫保聯網,每天都有醫生到府走訪巡診,生活很有保障。”87歲的王聚敏選擇在威海養老,安享幸福晚年。

通過公建民營、民辦公助、委託經營等途徑,威海市共建成162家養老機構,星級養老機構佔比達到84%;針對困難老人,威海健全兜底保障機制,為更多老年人幸福養老“托底”。

2022年末,我國60歲及以上人口達到2.8億,人口老齡化程度持續加深。各地積極創新養老新模式,讓老年人“養老”變“享老”。

在重慶市綦江區安穩鎮崇河村由當地民政部門建立的普惠養老場所“自然健康屋”,志願者為老人提供免費理療服務(2022年10月18日攝)。新華社記者唐奕攝

宣傳疾病防治、進行基礎檢查……每週一到週五,在四川省成都市新都區回龍社區都能看到喬雪蓮的身影。

喬雪蓮是一名來自成都市第八人民醫院的護士,也是回龍社區2000多名60歲及以上老年人的健康“守護人”。

《2021年度國家老齡事業發展公報》顯示,截至2021年末,在全國城鄉社區獲得健康管理服務的65周歲及以上老年人達到1.19億。

“年齡愈長,對健康也愈發關注。”浙江烏鎮老人胡暉説。去年,當地社區給胡奶奶配備了智慧手環,可以隨時隨地貼身監測。

“這是具備一鍵呼救的智慧設備,老人們跌倒後按下SOS按鈕,我們就可以在烏鎮網際網路智慧養老服務平臺實時定位到老人的位置,進行救助。”烏鎮居家養老服務照料中心項目負責人説。

在網際網路的浸潤下,智慧養老模式正轉化成老人們實實在在的幸福感。

人口老齡化是社會發展的重要趨勢,是人類文明進步的重要體現,也是我國今後較長一個時期的基本國情。對於擁有14億多人口的大國,如何認識、適應、引領人口發展新常態,考驗著決策者的智慧。

在浙江省湖州市愛山街道利民社區,一個公益組織的聲樂老師和樂手帶領老年居民開展合唱活動(2023年5月29日攝)。新華社記者翁忻旸攝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老齡工作,將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上升為國家戰略。

今年5月召開的二十屆中央財經委員會第一次會議指出,要以系統觀念統籌謀劃人口問題,以改革創新推動人口高品質發展,把人口高品質發展同人民高品質生活緊密結合起來,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和全體人民共同富裕。

“原來鎮上一到晚上就看不到人了,現在淩晨街邊的燒烤攤都還在營業。”在江蘇如東金光紙業生産一科科長李偉翔的記憶裏,兩年前落戶建廠時這裡還是一片荒地,現在商業街區的店舖越開越多。

工作人員在江蘇省如東縣掘港敬老院為老人量血壓(2023年6月29日攝)。新華社記者季春鵬攝

如東,一個老齡人口占比超30%的“長壽之鄉”,如今正散發著新的活力。

為積極應對老齡化,如東正在搭建以“居家社區機構相協調,醫養康養相結合”城鄉一體化的“鏈式”養老新格局,為老年人提供一個安全、舒適、健康的生活環境。

“高品質發展是直面老齡化的破題關鍵。”如東縣委書記陳慧宇表示,只有保持良好的發展勢頭,才有高水準公共服務供給的底氣,才能集聚高層次人才創新創業,充分發揮人口紅利與人才紅利的優勢。

隨著桐昆聚酯一體化、金光紙業等百億元項目投産,生物醫藥和半導體産業初具規模,眾多産業項目帶來的發展機遇也為這座有著80多萬常住人口的縣城注入澎湃動力。

2022年,如東縣GDP超過1300億元,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增幅、稅收增幅等體現發展品質的指標位居江蘇南通前列;近三年,如東縣共招引10億元以上項目57個,投資總額達938.5億元。

和如東一樣,在一些老齡化程度較高的地方,發展動能強勁、文明蔚然成風,奏響城鄉美美與共的交響樂——

河北省懷來縣加大康養資源佈局,建設北京大學人民醫院懷來院區,推動優質醫療資源進一步向基層傾斜;浙江省嘉善縣強化城鄉一體“10分鐘品質文化生活圈”建設,圖書館總分館、文化館總分館全覆蓋;河南省鄢陵縣走出了一條“以花木改善生態、以生態承載旅遊、以旅遊引領康養”的轉型升級之路……

河北省灤南縣一家養老機構的工作人員在陪老人做益智遊戲(2023年5月19日攝)。新華社記者牟宇攝

為積極應對老齡化,我國老年友好型社會建設穩步推進,越來越多的地方持續推出特色養老服務,努力實現老有所醫、老有所樂。

既要看人口也要看人才多重機遇為城市發展帶來新活力

人口紅利既要看總量、更要看品質,既要看人口、更要看人才。向人才紅利要發展動力,成為不少城市提高經濟動能的突破口。

2016年,江蘇省“雙創人才”劉利成帶領團隊紮根如東經濟開發區(高新區),專注于新型檢測技術和新型體外診斷試劑的研發、生産和銷售,産品廣銷海外。這支“年輕”的創業團隊平均年齡28歲,80%本科以上學歷,超過四成員工來自外地。

同樣位於該園區的邁鉑瑞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引進科技人才,建成了國內一流的濾膜、濾芯、濾器研發實驗室,其研發的PES微孔濾膜,打破國外壟斷。

人才引得來、留得住,與人才優惠系列政策分不開。

為促進人才回流和招引,如東實施“扶海英才”計劃,每年引進高層次創新人才近50人,大專以上高校畢業生4000人左右;同時制定引進專業技術人才綜合補貼等激勵措施,僅洋口港經濟開發區外來人口就超過2萬人。

為實現人盡其才、才盡其用,不少地區積極搭建人才引進平臺,以人才引領驅動,支援城市現代化發展,“破題”老齡化帶來的挑戰。

四川省南充市構建“産業+平臺+政策”人才發展生態圈;聚焦當地主導産業,江西省弋陽縣繪製人才需求“畫像”,提升引才匹配度……各地多措並舉,進一步挖掘人才紅利的優勢。

健康是每一個人的立身之本,也是社會發展的重要生産力。

最新數據顯示,我國每人平均預期壽命提高到78.2歲。記者走訪多地觀察到,不少60多歲的老年人具有知識、經驗、技能的優勢,主動選擇在生産一線發揮餘熱。

臨近夏收,69歲的周名玉最近每天都會去田間巡查。來自湖南省常德市鼎城區施家陂村的他,是湖南億澤生態農業科技有限公司聘請的“田間管家”,管理200多畝農田。

工作人員(右一)輔助老年人在湖南省常德市漢壽縣社會福利中心健身(2023年6月20日攝)。新華社記者陳思汗攝

據當地農業農村局粗略統計,像周名玉一樣從事類似“田間管家”工作的60歲以上老人已超過1000人。

“你最近抖音裏拍的那個公園在哪呀?我也想去轉轉。”

“距離嘉興不遠的,回頭我微信上把定位發你。”

來自浙江嘉興的梅阿姨和她的朋友一邊等著接孫子放學,一邊討論著休閒的好去處。

家庭醫生到府為住在浙江省嘉興市秀洲區新塍鎮蓬萊社區的83歲獨居老人孫志龍測量血壓(2023年6月15日攝)。新華社記者徐昱攝

網際網路為老年人分享生活、體驗消費帶來新機遇,讓更多老年群體成為經濟發展中日益重要的消費群體。

隨著“銀發需求”日益增長,不少城市推動老年醫療護理服務不斷提升,文化旅遊産業推出適老化産品滿足老年需求,老年大學、老年教育培訓機構等應運而生,因老而興、為老服務的新興産業遍地開花,正為城市發展注入新的動力。

加快完善人口服務體系努力推動人口高品質發展

6月28日,北京養老服務網正式上線運作,網站匯集北京市574家備案養老機構、1469家養老服務驛站等,方便老年人了解“家門口”的養老服務資源。

《2022年北京市老齡事業發展概況》顯示,高齡人口占總戶籍人口比例達到4.9%,是近十年新高。

北京朝陽無限社區的老年人在社區養老驛站參加剪紙活動(2023年5月17日攝)。新華社記者李欣攝

滿足更多高齡老人的多樣化需求,是特大城市破解老齡化難題的應有之義。為提高老年人社會保障水準,北京已初步形成社會養老、企業年金養老和個人養老三大支柱並行、商業養老保險多元供給的新格局,努力更好服務“銀發一族”。

面對我國人口發展呈現少子化、老齡化、區域人口增減分化的趨勢性特徵,多地相繼出臺有關政策與保障服務,促進人口長期均衡發展,推動人口高品質發展。

織牢“一老一小”民生保障網,對促進人口長期均衡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近年來,我國持續以“一老一小”為重點完善人口服務體系,擴大養老托育服務有效供給。目前,超過400個城市完成“一老一小”整體解決方案編制。

2023年4月,如東出臺“一老一小”整體解決方案,包括養老保障、養老産業、嬰幼兒健康率、普惠托育等38項內容。

國家衛生健康委老齡健康司發佈的數據顯示,截至2021年,我國失能、半失能和失智老人已達4500萬。失能老人的養老問題備受關注。

上海孫阿婆一家是長護險的受益者,70多歲的老伴在經歷手術後基本失去了生活自理能力,孫阿婆自己也患有嚴重關節炎,行動不便。作為一名長護險護理員,朱淑敏每週為孫阿婆和她的老伴到府護理兩次。

位於上海江寧路街道社區綜合為老服務中心內的社區“寶寶屋”(2022年3月7日攝)。新華社記者劉穎攝

2021年開始,上海市醫保、民政等部門著手推進長護險延伸結算試點工作落地,截至2022年底,已啟動三批延伸結算試點拓展工作,為失能老人帶來更多暖心服務與關懷。

“一老”保障好,“一小”要跟牢。不少地區也在加快建立積極生育支援政策體系,在生育、養育等方面拿出“實招”。

北京將16項治療性輔助生殖技術項目納入基本醫療保險門診甲類報銷範圍,新政策于7月1日起落地實施;雲南省在全省範圍內對符合政策條件的家庭發放一次性生育補貼;甘肅省酒泉市對多孩家庭給予購房優惠……

做好托育服務工作是實現“幼有所育”的關鍵。截至2022年底,全國共有托育服務機構約7.5萬家,提供托位數約350萬個。

進一步提高人口素質,以人口高品質發展支撐中國式現代化——

作為國之大計、黨之大計,教育是提高人口素質、推動“人口紅利”向“人才紅利”轉變的關鍵所在。

目前,我國已建成當代世界規模最大的教育體系,教育現代化發展總體水準跨入世界中上國家行列。數據顯示,我國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口超過2.4億,新增勞動力平均受教育年限達到14年,我國“人才紅利”正在形成。

中國“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提出,把提升國民素質放在突出重要位置,構建高品質的教育體系和全方位全週期的健康體系,優化人口結構,拓展人口品質紅利,提升人力資本水準和人的全面發展能力。

在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進程中,中國正站在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的戰略高度,積極促進人口與經濟的良性互動,加快塑造素質優良、總量充裕、結構優化、分佈合理的現代化人力資源,為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産業結構升級、全要素生産率提高提供人才支撐。

隨著“人口紅利”向“人才紅利”轉變、科技創新和産業融合發展水準持續提升,中華大地煥發勃勃生機,向人口高品質發展支撐下的中國式現代化邁進。

老有所養

老有所依

老有所樂

熱點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