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老+衛生+服務“三站”聯動,北京朝陽這個社區受老人歡迎

文章來源:北京日報客戶端 發佈時間:2023-08-29 13:25:00 責任編輯:閆景真

社區養老驛站、社區衛生服務站和社區服務站,通常被看成是相互獨立的服務主體。而在朝陽門街道朝內頭條社區,“三站”卻組成了一個有機的整體。

今年,朝陽門街道依託區域養老服務聯合體,在朝內頭條社區實施“一帶三站”服務試點,通過“三站”的資訊聯通、設施共用、人員對接,打造了一條“醫養+康養”的服務帶。

“一帶三站”試點中,“三站”分別扮演什麼樣的角色?這種模式效果如何?近日,記者來到朝內頭條社區進行了走訪調研。

調研樣本

社區養老驛站:養老服務的“前臺”

烈日炎炎,朝內頭條社區養老服務驛站內,一場免費的中醫刮痧養生講座吸引了近20位社區老人參加。主講人是來自三甲醫院的專家,不帶貨也不賣貨,還現場進行健康指導,這讓老人們倍感“解渴”。

作為養老服務的“前臺”,朝內頭條驛站與社區老年人聯繫密切。

“咱們驛站真不錯!每次來都能學到新知識!”居民關大媽聽完講座覺得不過癮,找到工作人員諮詢起下一次講座的主題和時間。她説,驛站的養生講座和外面以兜售保健品為目的的“講座”不一樣,全是“幹貨”。

朝內頭條驛站平均每個月舉辦兩次養生講座。隨著節氣的變化,驛站會推出不同主題的講座,主要講每個節氣該吃什麼、該怎麼穿衣服,老年人該如何保養,內容非常“接地氣”。

由於和老年人打交道最多,養老驛站被視作養老服務的“前臺”。不同於一般的養老驛站,朝內頭條驛站是一家以“醫養結合”為特色的驛站。一家小小的養老驛站能夠做到這一點,很大程度上得益於“一帶三站”的模式。“我們主要依託社區衛生服務站來解決‘醫’的問題。另外,我們也有自己的專業護士,為社區老人開展陪同就醫服務。”驛站負責人馬雯嘉介紹。

“疫情之後,老人更注重在家的保養了。這種保養不是買多少保健品,而是更注重如何在飲食、吃藥、日常護理方面更加健康。”馬雯嘉説,社區老人在健康方面有需求,而且這種需求呈上升趨勢。對於這種需求,朝內頭條驛站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

馬雯嘉説,驛站距離朝內頭條社區衛生服務站不到100米,他們經常會邀請醫生來驛站開展講座,為老人答疑解惑、提供健康指導。另外,驛站距離社區服務站也很近,老人遇到政策方面的問題,也可以很方便地得到解答。“三站”在空間分佈上相對集中,這就為相互之間的聯動提供了先天條件。

“一帶,就是指社區要打造的這條‘醫養+康養’的服務帶;三站,就是社區養老驛站、社區衛生服務站和社區服務站。”馬雯嘉説。

社區衛生服務站:居家養老的“健康管家”

從朝內頭條驛站出來,往西走不到兩分鐘,就是朝內頭條社區衛生服務站。雖然站點面積不大,但既有中醫又有西醫,來這裡求醫的人卻不少。據介紹,這裡每天的接診量在50人左右,其中大部分都是65歲以上的老年人。

“我們和大醫院不一樣。大醫院的專家是在某個領域研究得比較深,而我們是全科醫生,面鋪得比較廣。”站長張亞麗説,作為基層醫療機構,他們可以為老人提供慢性病的治療和管理,以及打針輸液、更換胃管尿管等到府護理服務。此外,他們還會開展一些預防保健、健康教育方面的宣教。

開展宣教,就需要活動場地。而社區衛生服務站條件有限,怎麼辦?這時,社區“一帶三站”的優勢就體現出來了。“我們在旁邊的養老驛站定期開展健康沙龍,針對老年人常見的慢病、傳染病,和一些季節高發的腹瀉流感開展宣傳教育,幫助老年人改善自己的健康狀況。”張亞麗説,為了便於交流,他們的活動以小範圍沙龍為主,參加人數一般在10到15人。由於實用性強,許多老人都是一邊聽一邊認真地做筆記。

朝內頭條驛站依託社區衛生服務站,開展健康養生講座。

場地的共用,讓社區衛生服務站的健康教育工作得以順利開展,也讓醫護人員和社區老人之間的聯繫更加密切。站點中醫科的李旭君醫生講了一個小故事。前不久,一位插尿管的老人腹部疼得厲害,向站點求助。醫護人員到府後發現,老人的小腹鼓起,從早上起床就沒有排尿。“我們之前用中醫治療老人的小便不暢問題,效果不錯,這次可能是膀胱裏的臟東西堵塞了尿管。”果然,更換尿管後,老人的情況好轉,排尿正常了,肚子也不疼了。醫護人員的判斷得到了印證。老人激動得寫下長長的感謝信,感謝社區醫護人員醫術精湛、盡職盡責。

“正是因為我們紮根社區,比較了解社區老人的情況,所以才能很快地作出反應,幫助老人減輕病痛。”李旭君説,因為熟悉社區,“三站”聯動的重要性也更加凸顯。

社區服務站:“三站”聯動的“服務台”

“三站”聯動,如何聯動?發揮關鍵作用的,其實是社區服務站。

朝內頭條社區服務站與社區衛生服務站相鄰,距離社區養老驛站也不過“一碗湯”的距離。“一帶三站”的試點,讓朝內頭條社區的“三站”得以互動起來。“我們社區是一個長條狀,‘戰線’拉得比較長。但在養老服務方面,社區服務站、社區衛生服務站與養老驛站卻比較集中。三方之間互動起來比較方便,也為社區老人提供了方便。”朝內頭條社區副主任趙春雁介紹。

由於空間距離較近,“三站”之間的聯動比較頻繁,相互之間的配合也比較默契。趙春雁説,社區服務站主要是側重於政策和公共服務方面的工作,以及資訊的聯動。比如辦理老年卡,這就涉及到對老人進行告知、講解,有時候甚至要幫助老年人代辦。對於這方面的資訊,養老驛站和衛生服務站的工作人員可能不太了解,而老人也更傾向於求助社區解答。

很多時候,養老驛站和衛生服務站進行巡視探訪,也需要社區服務站的支援。“很多老人只認社區,我們跟居民打交道的時間久,老人自然更信任我們。”趙春雁説,社區服務站發揮著溝通銜接的作用,但另一方面,社區服務站和養老驛站、衛生服務站也是互補的關係。比如換藥、助浴等養老服務,這些是社區工作人員無法做到的,而養老驛站、衛生服務站卻正好能夠滿足老人的需求。

“我們做不到的,他們能做到。他們做不到的,我們來填補好。”趙春雁這樣形容“一帶三站”中三者的關係。

調研手記

“單打”變“抱團”,社區資源聯動彌補養老短板

朝內頭條社區位於朝陽門街道的北部,東鄰二環輔路,西毗東四北大街,面積0.15平方公里。從地圖上看,呈東西長、南北短的不規則長方形。獨特的地形,讓朝內頭條社區成為朝陽門街道“養老戰線”拉得最長的一個社區,工作上存在短板。

然而,在朝內頭條社區,養老驛站、社區衛生服務站和社區服務站彼此之間卻距離很近。通過實施“一帶三站”試點,“三站”積極聯動,通過資訊聯通、設施共用、人員對接等手段,朝內頭條社區在醫療健康、居家養老、養老政策諮詢及業務辦理等方面得以為老人提供一體化、連續性的“鏈式服務”,打造了一條“醫養+康養”的服務帶。

朝內頭條社區衛生服務站依託“一帶三站”試點,通過微信與居民建立密切聯繫,和老人的距離越來越近。

“一帶三站”的本質,是養老服務資源的聯動。資源的聯動互通,不但彌補了養老短板,還在社區內部形成了一個小型的養老聯合體,實現了醫療、康復、護理、養老服務資源的高效協同,提升了社區老人的獲得感和幸福感。

朝內頭條社區能夠進行這樣的嘗試,固然有其資源稟賦的先天優勢。但這種試點也給了我們啟示:要做好居家養老,社區的服務資源不能單打獨鬥。要打通壁壘,更要聯動起來。

民有所呼

居家養老如何才能更“舒服”?

居民董喜雨(61歲):看病這方面對老年人來説很重要。我現在61歲,自己去醫院還行,但如果是80多歲的老人,沒人陪著去醫院還真不行。聽説現在有陪同就診的服務,可以帶著老年人看病,還挺方便的。社區也開展了陪同老年人就醫的志願服務,幫老人解決了大問題。希望社區裏這樣的服務越多越好。

居民關慧媛(74歲):我不願意去養老院,但是在家養老最讓人不放心的就是就醫。老年人身體不好,隔三岔五可能就會有點兒不舒服。如果社區診所什麼的能夠到府服務,幫著輸個液、換換藥什麼的,哪怕需要花點兒錢,我覺得也比住養老院要好。另外,老年人的精神健康也很重要,有的老年人就願意有個人能陪著聊聊天。老年人心情愉悅了,就會少得病。

調研數據

過半數老年人在掛號、交費、拿藥等環節遇到困難

朝陽門街道轄區面積1.24平方公里,包括朝內頭條、朝西社區、禮士衚同、演樂社區、內務社區、史家社區、竹桿社區、新鮮社區、大方家社區9個社區。根據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街道常住人口30473人。其中,60歲以上老年人7835人,佔總人口的25.7%,80歲以上老年人1922人,佔2.45%,人口老齡化問題相當嚴重。街道獨居、空巢、計生困難、特困老人477人,佔全部老年人的6%。

根據《北京市老年人居家養老服務需求調研報告》,在醫療服務方面,71%的老年人認為就醫很方便或比較方便,21.8%的老年人認為不太方便,其餘7.2%認為不方便。關於就醫不便利的主要原因,55.5%的老年人會在掛號、交費、拿藥等環節遇到困難,17.1%因無人陪同就醫難,而因交通不便(13.9%)和上下樓不便(13.5%)導致就醫難的老年人佔27.4%。

在醫療服務方面,老年人對陪同就醫需求最旺盛,佔比28%,其次是到府看病、代開藥取藥、代掛號,佔比均為約18%。在康復服務方面,34.7%的老年人需要此項服務。

來源:北京日報客戶端記者 王琪鵬

老有所養

老有所依

老有所樂

熱點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