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員訪談 | 外國使節看中國 | 專家學者 | 名人名家 | 商界精英 | 人物故事 | 網上直播 | 視頻中國
 瀏覽中國網欄目

八位駐美大使的外交人生

中國網 | 時間: 2008-12-30  | 文章來源: 中國網

柴澤民駐匈牙利3年,與其説是外交大員,不如説是不穿軍裝的政委。他在與匈牙利民間結誼的同時,與蘇聯霸權主義和匈牙利親蘇政府做著激烈爭吵。1963年,柴澤民與匈牙利依依惜別,轉任駐幾內亞特命全權大使。從一個物質生活相對富有的國家,轉向經濟和社會生活都十分落後的西非小國,反差極其強烈。

魯豫:派您去幾內亞您當時心裏面是有點不太願意去的吧?

柴澤民:對,當時,他是進步的社會主義,他要走社會主義道路的,他是沒有私人企業,他把私人企業統統都沒收了,都停業了,都建立了國營企業,結果國營企業條件很差,國營企業上面沒有東西,只有幾瓶茅臺酒,你想茅臺酒沒人喝,咱沒人請,其他東西一到就搶光了,所以他很困難,以後他開始不行了,他又開放,擺攤販,就有好多人做小買賣的都來了,這一下子經濟上又繁榮了,一繁榮以後他又把那沒收了,又搞社會主義。他就這樣幹。條件不具備就搞這個東西,跟我們祖國也有相似。我們一段時間就是完全合作化,整個把小攤販一個晚上都沒有了。

60年代中期,中國的經濟結構與幾內亞沒有太大區別,收成上也並不富有。但為了道義援非,也為了獲得國際社會上的投票支援,中國勒緊腰帶,向非洲國家投入大量資金和精力。從柴澤民旅任開始,中國向幾內亞先後派遣了17支醫療隊,幫助他們建起了農業技術試驗站和推廣站,幫他們種植水稻、茶葉、甘蔗。直到今天,由中國人援建的人民宮和水電站仍在這個西非國家運作著。

魯豫:那個時候,從雙方關係的重要性來説,中國跟匈牙利的關係應該比中國跟幾內亞的關係要重要吧?

柴澤民:那當然是。那個時候,我們很重視第三世界。所以我們幫助他,建立一個捲煙火柴廠,就是抽煙的,捲煙火柴廠這麼個廠子,援助一個水電站,搞了一個水電站,以後還搞一個人民大會堂,以後還搞一個體育場。他召見你,他就是沒有別的事情,就是要東西。

魯豫:那您怎麼辦?向您要東西,你怎麼辦?就向國內報告?

柴澤民:一個教育部長要見我,我就去了。去了以後呢,當時他理你,他跟別人談,別人談完別人走了這才跟你談,他説什麼,大使我們現在這個學校開展美術科,現在開一門美術科畫畫的,現在我們沒有紙,畫畫的那個紙,也沒有那個筆,是不是中國提供給我們,這個東西他們也要,一缺乏什麼東西他就召見你,一談完他就不理你了,他就跟別人又談開了,他就把你甩開了,你趕緊走吧,那就那樣子,所以説他也不遵守時間,約定的時間你去了以後就要等著,等著半個小時,一個小時。他那兒談完了,他才來。所以我們都習慣這個了,所以等吧。

1966年冬天,中國的政治氣氛依然爆熱。儘管當時的外交部長陳毅使勁手段,“文化大革命”的烈火還是燒到了外交部。1967年初,外交部下令駐外使館全部人員分兩批回國。柴澤民駐幾內亞大使任期雖然未滿,卻不得不中止使命,回到北京。

柴澤民:我們回到國內。一到飛機場,我一看這形勢就不對,過去下飛機之後,因為我們愛人先回來嘛,她回來要到機場去接接我,外交部門也去一些人去接接嘛,一看什麼都沒有人了,就是司機在那兒,司機開車司機來接來了,以後我看見我們使館的機要員在那兒站著,過去握手説你好,手回去,不跟我握手,劃清界限。我説這是怎麼回事?也沒有辦法就只好坐上車回了。實際上這是造反派説了,回去還不要回家,先到造反派那兒去,我説好吧,先到造反派。一到那兒以後呢,使館那些,整個分成我們四十幾個人,我們分兩批,這一批二十幾個人,就喊著口號,打倒柴澤民,打倒我呢,一進門先來一個下馬威,喊一些口號,就讓坐下,到屋子裏面先背語錄,背毛主席語錄,我這個也有準備,我在飛機上我想著回來以後一定要叫背語錄,我就背了兩條語錄,到那兒的時候我先應付一下,結果就背語錄,結果一下子忘記了,一條語錄也背不出來,結果這下壞了,就鬥,被批了一頓,對毛主席不忠實,資本主義當權派,鬥了半天。這一會兒天已經很晚了,下飛機是九點多鐘,十點了,鬥完已經快是一點鐘了。好完了,回去吧,明天六點鐘來的掃院子,掃屋子,六點鐘就到,現在已經一點鐘了,回去睡不著覺,天就明瞭,那麼早就忙啊。不行,別説閒話,一定要六點鐘來,來不了非鬥爭你不可。沒有辦法。所以説回去吃點飯,還沒有磕睡呢天就明瞭,趕緊就往戰鬥隊跑,到那兒時候找笤帚,找個笤帚掃地,掃完地開會,召集開會,這一開會就鬥爭,一見大門上,很大的大門啊,上面貼著一張大字報,就是我一個人的大字報,就是説彭真的黑爪牙,彭真派到外交部,要破壞外交部,搗亂外交部,講了很多這些話。

國內形勢讓柴大使大吃一驚。他怎麼也沒想到,他們這些跟著毛澤東在戰場上和外交界衝殺了一輩子的人,如今竟成了被批鬥的對象。



   上一頁   1   2   3   4   5   6   7   下一頁  


 
|相關報道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china.org.cn 電話: 86-10-88828396 (2007.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