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文重出使前後的中美外交
中美關係處於一個相對穩定但很難突破的瓶頸時期,周文重任重道遠
本刊記者 陳磊 發自北京
周文重4月3日抵達華盛頓,成為北京和華盛頓建交以來的第8位駐美大使,他的7位前任分別是:柴澤民、章文晉、韓敘、朱啟禎、李道豫、李肇星和楊潔篪。
從1978年底赴美到2005年的這次出使,周文重已經在美利堅合眾國“梅開四度”,職務分別是,隨員翻譯,駐舊金山副總領事,駐洛杉磯總領事、駐美公使,駐美大使。可以説,與他的前幾任相比,對美國的熟悉和了解是他最大的優勢。但是,這種優勢能否轉化為促進中美關係前進的動力則是一個未知數。
中國社會科學院美國研究所余萬里教授認為,對於新上任的駐美大使來説,首要任務應當是,與美國進行對話,達成戰略共識,尤其是在台灣問題上與美國協調、磋商,使不久後的中美互訪順利進行,並産生積極成效。
但是,國與國的關係,決不以某一人的意志為轉移,尤其是中美兩個在世界上舉足輕重的大國,30多年的風風雨雨已經説明瞭很多。
早在1979年中美剛剛建交、聯絡處升格為大使館不久,也就是時任大使的柴澤民向卡特總統遞交國書後第12天,美國國會參眾兩院分別通過了多處違反中美建交協議的關於“美臺關係”的立法議案。
為此,柴澤民在任期內曾向卡特、裏根兩屆政府進行了數十次交涉,周文重皆隨同前往,內中的艱苦鬥爭、酸甜苦辣,周文重一一嘗遍。
裏根當選美國總統後,對台灣當局一往情深,下請柬,邀台灣派團參加自己的就職典禮。又是周文重陪同柴澤民大使前去交涉。
20多年後,中美之間貿易額由不足30億美元增至2004年的1700億美元;人員往來從寥寥無幾到往返過百萬,但是,周文重還是沒有能夠離開中美關係——這個他一開始就涉入的外交領域。不過,當年交涉的配角已經變成了主角,中美雙方摩擦的焦點也已更多地轉向經貿領域。
2003年11月19日下午,周文重以外交部副部長的身份緊急約見美國駐華大使雷德。他説,11月17日,美國紡織品協議執行委員會(CITA)對從中國進口的針織布、胸衣和袍服三種紡織品提出磋商請求的決定,中國政府對美方不顧中方堅決反對作出此決定感到震驚並表示不滿。
今年五一期間,針對美國甚囂塵上的“中國威脅論”,上任不久的周文重在美國一場政策演講會上表示,中國目前的任務是發展經濟,和平崛起,不會對包括美國在內的任何國家形成威脅。
“我們(中國)所盼望的是世界的和平,中國周邊的和平。我們希望能夠成為你們(美國)的朋友,希望成為世界上所有國家的朋友,尋求共同發展。”周文重説,“你們(美國)要摒棄對中國的偏見,因為冷戰已然結束,中美兩國之間存在很多的共同利益,而且這些共同利益正在增加。”
中國人民大學教授時殷泓告訴本刊記者,作為駐美大使,周文重身上的這個職務對於中美關係而言極其重要。由於外交官外交風格的不同,不同的人出任這個職務會帶來不同的效果。但是,這畢竟只是一個職務,兩國關係的發展、前進更多地取決於國與國之間利益的需要和實力的對比,換言之,這些根本性的東西構成了兩國之間結構性的矛盾。這才是兩國關係的根本所在。
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教授牛軍認為,在今天的中美關係中,美國的功利色彩依然很明顯:布希政府的班底大多是1992年下臺的那一批人,帶有很強的冷戰思維。不過,布希連任後不會大幅調整對華政策和臺海政策。
也有專家指出,目前,中美關係處於一個相對穩定但很難突破的瓶頸時期。美國對中國是戰略夥伴還是戰略競爭對手仍然感到模糊,台灣問題依然是中美關係中最核心最敏感的問題。而且,隨著中國的迅速崛起,兩國間的結構性矛盾會愈來愈突出,對臺軍售、貿易摩擦等問題都無可避免。但是,另一方面,我們也無法排除美國在亞太地區發揮積極作用的可能性。
如此看來,周文重,這位溫和、謙讓但又隨機應變的儒雅大使,如何推動中美關係更進一步向前發展,將是未來幾年人們關注的懸念所在。(文章來源:《南方人物週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