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70年代初期日趨活躍的中國外交事業亟需優秀的外語人才,周恩來總理下令從北京、南京、上海等地的工廠、農村、農場徵召散落的原外語學校的學生,調集至外交部以培養翻譯人才。於是,楊潔篪和王光亞又在北京重逢了,然後有幸飛出國門,來到霧都倫敦。
和楊潔篪同時加入這一幸運作列的還有一位同樣年輕的上海姑娘樂愛妹。與“潔篪”的儒雅相比,“愛妹”一名雖然顯出幾分淺顯直白,這是一個普通而又典型的上海女孩的名字。後來這位“樂妹妹”成了楊潔篪的太太。
楊潔篪先入伊林學院隨後到巴斯大學,最後來到倫敦經濟和政治科學學院(London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Political Science,簡稱LSE )攻讀國際關係專業,這是英國唯一一所將教學與科研集中在社會、政治、經濟科學領域的頂尖學校。
無獨有偶,楊潔篪的“師兄”、“師姐”,北京對外貿易學院(現對外經濟貿易大學)1968屆畢業生周文重(前外交部副部長,現駐美大使),後來在中英香港談判中嶄露頭角的張幼雲,在中國加入世貿組織談判名噪一時的龍永圖,都曾在巴斯大學深造。而新上任的聯合國副秘書長沙祖康則是楊潔篪的“大師兄”。
1975年夏,楊潔篪回到祖國,跨進朝內大街225號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大門,在翻譯室英文處開始了11年譯員生涯。年輕外交官的歷史就這樣翻開了嶄新第一頁……
從小科員到外交部部長助理
人才薈萃的翻譯室號稱中國譯事界的“國家隊”。在這裡,楊潔篪從普通一兵的小科員,升遷至二等秘書。
那時候,許多活躍在當今外交舞臺上的頭角崢嶸的人物都是楊潔篪的同事。值得一書的是,楊潔篪迄今為止30餘年的外交生涯,有三分之一的時間在這兒度過。1991年夏,他在回顧這段終生難忘的日子時曾經深有體會地對筆者説:“當普通科員無法接觸高層領導,當翻譯則不同,可以親眼目睹高層外交活動,學到很多平時學不到的東西。”“我常常很用心地觀察領導人怎樣處理一些棘手問題,自己反覆琢磨,教益很深……”
上世紀70年代後期以來,楊潔篪多次擔任鄧小平會見來訪政要和各界名流的英語翻譯。作為布希一行全程陪同翻譯,楊潔篪為自己與布希家族20餘年的友誼譜寫了最初樂章。當時隨行並在10年後擔任美駐華大使的李潔明先生回憶説:“我們每個人都喜歡他。”新加坡《聯合早報》這樣評述:“如果説,老布希與中國的情感地帶早已是綠蔭一片,那麼,應該有一份楊潔篪的功勞。”
1983年3月2日,楊潔篪夫婦在虹橋機場登上飛機,與年近古稀的資深外交家章文晉(前外交部副部長)夫婦一起飛往華盛頓。
出身亦官亦儒、書香世家的章文晉在主管亞洲事務10年後,于60年代末開始主管歐美事務。他是中美關係開始解凍以後最早與美國人打交道的中國外交官。對楊潔篪而言,隨老一輩外交家章文晉走馬華盛頓確是一次不可多得的機遇。後來的事實證明,這段不同尋常的履歷對楊潔篪未來的外交旅程特別是主管美國事務極具重要意義。
章文晉遺孀張穎女士後來在回憶錄裏這樣寫道:
“大使館作為國家在駐在國的窗口和前沿,需要經常了解並提供駐在國的情況,加以分析並提出看法,供國內參考。章大使到駐美使館後,非常重視研究美國情況,每天清晨上班以前,他都首先閱讀大量報紙(美國的報紙又何其多!)以後他實在忙不過來,特別是一些重要評論文章,他無法細看,只好請當時的二等秘書楊潔篪先看。在吃早飯的時候,楊秘書向他彙報當天的重要評論文章內容,並提出哪篇文章可看或必須看。楊潔篪夫婦是和我們同住在大使館官邸的唯一外交官。那時他還不滿30歲,英文很好,工作勤奮、能幹,頭腦清晰。他們夫婦二人對大使很尊重,也給章大使很多具體幫助。從年齡上看,他們像父子兩代人,卻成了非常要好的朋友。”
1985年,章文晉離任回國,楊潔篪兩年後也卸任返國。1992年,楊潔篪再次踏上美利堅的大地,來到熟悉的華盛頓中國大使館。在朱啟禎(前外交部副部長)、李道豫(前常駐聯合國代表)兩任大使麾下擔任公使兩年整。
在前後長達10年的漫長歲月裏,楊潔篪曾在4任駐美大使麾下供職,從二等秘書升為一等秘書,直至政務參贊、公使,從稚嫩走向成熟,最終成為獨當一面的特命全權大使。數年前,楊潔篪曾這樣回憶:“近20年歲月已如水般流過。如今我自己工作越繁忙,越具挑戰性時,我便越會想起我敬仰的老領導。”
1995年夏,楊潔篪奉調回國,出任外交部部長助理兼北美大洋洲司司長。他是繼唐家璿之後,第二位破格從公使升任部長助理的高級外交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