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放著拿破侖靈柩的巴黎榮軍院沐浴在夕陽下。
2007年11月17日至11月28日,應法國外交部的邀請,廣州日報、廣州日報大洋網、中國網、東方早報、中國青年報、三聯生活週刊記者一行6人前往巴黎和里昂,採訪法國的非政府組織和社團生活,尤其在衛生、環保及經濟領域的非政府組織活動。12天裏,給記者印象最深的是滲透在法國人生活每一處的歷史的味道。
11月18日至24日,我們穿行在巴黎街區,拜訪各大非政府組織的總部。作為一個文化記者,我這次關注的重點當然更是法國文化古跡基金會披露的法國從政府到民間組織對文化遺産不遺餘力的保護,他們的一些成熟經驗相當值得同樣擁有豐富的文化遺産的廣州借鑒。
法國為保護文物立法世界最早
11月23日上午,我們採訪了法國古跡基金會——一個獨立的非盈利私人組織。
古跡基金會的辦公室在巴黎PARC ROYAL路10號,本身就是一處受保護的建築遺産,採訪進行的會議廳曾經是主人的臥室,天花上富麗堂皇的壁畫顯示了當年主人的富有和氣魄。基金會總經理FREDERIC NERAUD先生和外聯部主任AUDREY GUERIN女士侃侃而談,介紹了基金會的概況、運作方式和典型案例。
要了解這個基金會,先得了解法國人在文化遺産保護的歷史淵源。今天的法國人更親近歷史,他們的文物保護觀念深入人心。法國政府有文化部建築遺産司專司遺産保護管理,民間有6000多個基金會等組織專事大大小小的古跡修繕保護,並且有一系列的法律制度保駕護航。160多年前,法國就開始對文物保護立法——第一部文化遺産保護法《歷史性建築法案》頒布于1840年,這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關於文物保護方面的法典。此後,1887年又頒布了歷史文物建築保護法,即《紀念物保護法》。這部法律明確重申了作為法國文化遺産的傳統建築的保護範圍與標準,並組建了一個由建築師組成的古建築管理委員會,負責法國文化遺産的選定及保護工作。1906年,又通過了第一部《歷史文物建築及具有藝術價值的自然景區保護法》,除建築外,樹木、瀑布、懸崖峭壁等極具藝術價值的自然景觀也被納入到了法律保護範圍之內。現行文化遺産保護制度所遵循的法律規則,基本是1913年頒布的《歷史古跡法》和1930年頒布的《景觀保護法》。1962年的《馬爾羅法》頒布後,不僅規定中心城市在城市規劃中要逐步恢復舊貌,而且最近兩個世紀以來的特色工業和景觀,如廢棄的煤礦、火車站、劇場甚至妓院,如果有代表性都要列入保護名單。從1980年以來,已經有45000多座建築物被登記入冊。
巴黎里昂火車站 盧米埃爾博物館一景。
保護古跡資金來源多樣
FREDERIC NERAUD先生管理的古跡基金會的宗旨主要是鑒定和保護那些沒有得到政府關注而日益損毀的古跡,並提升其價值,這部分古跡大約有50萬件。基金會的總部設在巴黎,總共有60名受薪工作人員,300名志願者。基金會2007年投入遺産保護的資金總共有1700萬歐元,資金來源主要有三部分,一是政府資金,二是各大企業的捐贈,如保險公司、銀行以及著名企業如歐萊雅、達能、殼牌等;三是民眾的捐助,有幾千歐元的,也有幾十歐元的。最有意思的是政府資金這部分, FREDERIC NERAUD先生笑著介紹説:“我們不知道財政部每年會給我們多少錢,因為這部分錢的來源不確定。像其他歐洲國家一樣,法國也是對無人繼承的財産實行國家繼承,其中的50%劃歸基金會,我們無從知道每年死多少個人,並且其中有多少人的遺産無人繼承,所以每年撥款都不同,大約500萬到700萬歐元不等。”
FREDERIC NERAUD先生説,古跡基金會其實是半官方性質的,最特殊的地方是可以直接為捐助人、維修人減免稅收而不須經過稅務局的批准,相當於在行使國家稅務局的職能,這在法國是唯一的一個,相當於稅務派出機構。對於捐助人,每捐贈100歐元,可以減稅66歐元,對於自行維修的私有建築遺産(必須通過基金會的審核),其施工費的50%可以從所有人繳納的稅收中退除。由於稅收優惠,企業和個人的捐贈數字逐年上升,根據基金會的統計,從1999年到2007年,社會捐贈的數字從開始的每年3萬歐元增長到今年的1000萬歐元,同期援建的古跡項目從零開始,到2000年的11個,再發展到2007年的400個左右。
7年投入5.2億歐元
保護歷史遺産
除了得到稅收的優惠,大企業踴躍捐助古跡維修的原因還有很多,比如可以提高企業品牌知名度、加深企業與地方的良好關係、為所在地區可持續發展提供動力並有助於企業發展,還可以增強對員工的吸引力。“遺産保護的觀念在法國是超越政治,得到所有人認同的觀念”,FREDERIC NERAUD先生如是説。捐助項目最多、投入最大的典型的例子是法國最大的石油企業多達爾(TOTAL)公司,公司計劃在2006年到2008年,在法國7個省的16個古跡保護項目中投入800萬歐元,項目包括馬賽南部考古現場、巴黎100多年曆史的室內馬戲場、蒸汽機車停車修理場舊址、里昂近郊羅馬時代的水渠等等。
FREDERIC NERAUD先生告訴我們,古跡基金會從2000年到2007年10月底,共運作了7800個項目,投入5.2億歐元,提供了15000個就業位置。凡得到古跡基金會的援助的項目無一例外要取得基金會的遺産標識,現在每年基金會認定的合資格遺産項目是每年1000項左右,按照這樣的工作量,“我們今後200年都有工作要做”,FREDERIC NERAUD先生笑著説。很顯然,遺産保護業已成為法國保持可持續發展的動力之一。
古城里昂
現代化無損歷史建築
比同行的記者更幸運的是,我們廣州日報的記者這次還有機會到廣州的友好城市——里昂採訪。11月26日下午,我們搭乘著名的高速鐵路TGV從巴黎里昂火車站出發,傍晚來到這座法國東南重鎮、全國第二大城市里昂。
我們對里昂這座城市的認識是從里昂的最高處——富爾維耶爾山丘開始的。11月27日清晨,我們登上了山丘,在被視為里昂標誌的聖母院(Basilique Notre Dame)旁的平臺上眺望沐浴在朝陽中的里昂城。放眼望去,陽光下羅訥河和索恩河在城市的中心匯合,里昂古城是從2000多年前的羅馬時代開始建的,現在保留下來的許多小房子都是文藝復興時期的建築,大多有五六百年的歷史。那一望無際的紅瓦屋頂,恰似一片紅雲,難怪里昂被稱為“擁有一顆粉紅的心臟”之城。
兩千年前露天劇場
如今仍能舉行音樂會
沿山路緩緩走下,我們來到聖母院南邊不遠的高盧——羅馬文化博物館的屋頂上,正好將是兩座羅馬露天劇場遺跡盡收眼底。據介紹,兩千年前的里昂即以這一大一小兩座劇場為中心,周圍有城墻圍繞,氣吞山河的凱撒大帝就是以這裡作為征服高盧的基地。現在每年的夏天6月至8月,人們還可以在這裡欣賞露天音樂會。
我們參觀宏偉的里昂市政廳是採訪後的輕鬆片刻。市政廳由Simon Maupin建於西元1646年,1674年部分建築在大火中遭到毀壞並重建。重建後的市政廳保留了原先濃郁的路易十三時期建築風格,外部是義大利風格的雕像和圓頂裝飾,內部巴洛克風格的裝飾非常奢華。
11月27日中午從市政府出來,搭乘世界上最先進的無人駕駛地鐵——里昂地鐵D線,我們在盧米埃爾站下車,地鐵口迎接我們的便是那張熟悉的兩兄弟合影巨幅照片,這裡就是里昂的“第一部電影街”。1870年,盧米埃爾兄弟隨父母從貝桑松遷到這裡,長大後便在父親開設的小工場製造照相用的幹底板,就這樣兄弟倆孜孜不倦地發明創造,終於為我們這個世界增添了一門新的藝術——電影。如今他們的老宅已經成為盧米埃爾博物館,院子裏很多中學生在陽光下午休。上得樓去,慢慢看老宅擺滿的古老攝影機,靜靜地坐一會,欣賞他們在里昂拍攝的第一部黑白電影片《盧米埃爾的工廠大門》,恍如時光倒流。
明年里昂與廣州
將更加親近
11月27日參觀完老城,我們與里昂《進步報》的總編輯夏維安托耶先生等編輯部負責人共進午餐,雙方交流了各自的情況,我們對這份法國最大的地方報紙之一的悠久歷史(創刊于1859年12月12日)表示驚嘆,而對方也為廣州日報近年來的迅速發展深感興趣。總編先生表示願意在2008年廣州和里昂成為友好城市20週年的時候加強合作。
11月28日上午,我們如約採訪了里昂市政府國際事務處的CHRISTOPHE MEUNIER先生。由於明年是廣州和里昂成為友好城市20週年,明年秋天里昂市長就將到廣州訪問,而且明年雙城將在教育、文化、藝術、體育等多個領域開展交流項目。
在歷史與現實的交錯中,里昂璀璨的文化也讓我感動。我們不能忘記——法國文藝復興時期作家、醫生弗朗西斯·拉伯雷的《巨人傳》就是在里昂離他工作的醫院不遠的住所裏完成的,並且這裡還是《小王子》作者聖·德克旭貝裏的故鄉!(徐暉)廣州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