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CEP來了!生活會如何改變?對中國、亞洲、世界經濟意味著什麼?
 
時間:2020年11月20日

嘉賓: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教授 竺彩華

國網:“中國訪談,世界對話”,歡迎您的收看!經歷8年談判,覆蓋東盟及中國、日本、南韓、澳大利亞、紐西蘭等15國,佔據全球GDP總量約三分之一的《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于11月15日終於得到簽署。RCEP主要內容有哪些?RCEP的簽署意味著什麼?對中國、對亞洲、對世界經濟,又具有怎樣的意義?《中國訪談》特邀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教授竺彩華進行解讀

竺教授,您好!歡迎您做客我們的節目!

竺彩華:您好,大家好!

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教授竺彩華接受《中國訪談》專訪。(劉楨珂 攝)


RCEP包容性開放性強貿易投資和人員流動將更便利

中國網:節目一開始,首先請您為我們的網友介紹一下,歷時8年談判,最終簽署的《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它的主要內容有哪些?又有哪些特點?

竺彩華:《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是一個巨型的自由貿易協定。作為一個自由貿易協定,它主要的內容是推動貨物、服務的貿易自由化和便利化。但是這又是一個非常全面的自由貿易協定,它不只是傳統的貨物、服務貿易自由化,還涉及到其他很多領域的自由化,包括人員、資金、資訊流動更加便利化。所以在這個協定裏面,我們看到協定文本一共有20章,這20章裏面不僅有我們傳統意義上的第一代經貿規則,也就是在WTO框架下的規則,比如説工業品關稅下降、農産品關稅下降、海關程式的一些規則。這些都是屬於第一代經貿規則。

20章裏面,我們同時還注意到還有第二代的經貿規則,也就是我們通常所稱的邊境後的一些措施、制度、規定,比如説競爭政策、智慧財産權、政府採購等等。這些應該是屬於第二代經貿規則。

同時我們也關注到,在RCEP裏面,我們也可以稱之為第三代經貿規則,也就是數字貿易規則。我們關注到這裡面有電子商務的專門章節。這裡對未來的數字貿易,尤其是處於東亞地區的數字貿易領域的合作,奠定了一個很好的基礎。

從這個協定的特點來説,剛才説的很多內容本身也反映出一個很全面的特點。

第二個特點,RCEP協定具有高標準、高品質的特點。這個特點首先體現在貨物零關稅覆蓋的範圍達到了90%。這個90%,可能有的朋友會説,它也不高,可能我們現在跟澳大利亞、南韓簽的自由貿易協定也已經達到,甚至超過了90%。但是我想,朋友們應該注意到,這個協定裏邊有很多是發展中國家,甚至是不發達國家。對於這些國家來説,能夠做出包含90%零關稅的承諾,應該説是很不容易的。因為這些國家的差異非常大。這是一個高標準的體現。

再一個,高標準體現在電子商務這個章節,它會引領未來的國際經貿規則發展的趨向和潮流。同時我們從這些章節裏面,包括一些細節當中也可以關注到,比如説採用了貨物和服務貿易投資,一個,它的市場準入水準要遠遠高於現有的這些成員國之間相互簽訂的自由貿易水準;同時在投資領域的市場準入方面採用了負面清單這樣一種方式,包括也運用了一些新技術提升貿易便利化的規則、措施。所以從整體上來説,這個自由貿易協定的標準還是比較高的,品質相對也是比較高的。

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教授竺彩華。(劉楨珂 攝)

在高標準、高品質的同時,第三個特點是這個自由貿易協定體現了非常重要的一個包容性的特點。因為RCEP包括中、日、韓、澳大利亞、紐西蘭,再加上東盟10國。15個國家的經濟發展水準、國內經濟制度、體制等等,都存在著非常大的差別。要把這麼多的國家在貨物貿易、服務貿易、投資領域各自的訴求達成一致意見,如果沒有一定的包容度,很難想像最終能夠達成這樣的一個協定。

其中包容度對RCEP來説也有幾個點是可以關注的。我們也關注到現在網上有一些文章可能會説,RCEP是中國主導的。但實際上RCEP是東盟主導的。東亞地區的一體化進程不是大國主導,而是東盟主導。像北美,美國主導;歐洲是法德主導。這樣的一個進程必然在東亞的這種合作模式當中會體現出東盟的方式,或者東盟合作的一些特點。其中東盟方式一個很重要的特點也是體現了包容性。因為東盟本身是10個國家,也是有很大的發展水準方面的差距。它們的合作一體化進程就有很大的包容性。

第二個包容性特點體現在跟域外其他的這些(自貿協定),尤其是大型自由貿易協定相比,RCEP在一些規則上,比如説跟美國與墨西哥和加拿大簽的美墨加協定比,從其中的原産地規則來看,我們東亞的這個協定應該説包容性更強,或者説排他性更低。排他性更低主要體現在原産地規則上。我們看到美墨加協定把原産地規則提升到了70%多,很多産品的原産地標準——區域價值成分的要求提高到了70%。但是東亞地區,我特意關注了文本裏面區域價值成分的要求,我們可以在不同國家累積,只要你累積到40%就可以。顯然,跟美墨加自貿協定相比,我們實際上對於區域的價值成分要求,比它要低得多得多,同時也就意味著排他性要低很多。

第三個包容性的特點體現在這個協定裏面,有照顧到發展中國家尤其是最不發達國家(的條款),比如説像緬甸、柬埔寨這些國家。它們的發展要求,尤其在能力建設上面,可能需要其他國家的合作,加強它們的能力建設。所以在這個協定裏面,專門有中小企業這樣的章節,還有經濟技術合作這樣的章節,這樣可能對於這些國家參與一體化進程實現包容發展也是非常有利的。

最後一個包容性(特點)體現在這個協定具有很大的開放性,我也注意到,在領導人最後的聲明裏面,其中有一句話:在未來條件成熟的時候,歡迎印度加入。除了印度,其實我們也可以看到,因為這裡面有對其他國家的這種——我們所説的發展中國家特殊的差異化這種區別,我剛才講的,針對最不發達國家,發展中國家特殊的差異化的這種待遇,而這種待遇恰恰是現在歐美主導的一些區域化的貿易協定當中,或者雙邊貿易協定當中,他們比較排斥的,就是不想搞這種差異化的、特殊化的(待遇)。但是不搞特殊化、差異化,不照顧到這些發展中國家的利益的話,就意味著發達國家構建的産業鏈、供應鏈、價值鏈裏面,發展中國家很難進得去。RCEP這樣的一種差異化的特殊的一些安排,也有助於在未來,其他國家,包括亞洲,尤其是亞洲其他國家,在未來,各方覺得條件成熟的時候,通過談判加入。尤其南亞、中亞一些國家,它們未來往東看的可能性還是很大的。

所以我想這個包容性的特點也是非常明顯的,這是一個開放性比較強的自貿協定。

中國網:所以有評論説,它是一個發展潛力最大的自貿協定。從産業的角度來看,任何協定的出臺都會對産業或多或少地帶來一些有弊或者有利的影響。RCEP的簽署對於我國的哪些産業將帶來一些有利的影響?而哪些産業又會受到進口以及競爭的衝擊和壓力?

竺彩華:這個問題,從總體上來説,參與任何一項國際經貿規則,都會改變一種利益結構,肯定是對有的人,或者有的産業有利;對有的人、有的産業,會帶來更大的競爭壓力。從我們中國的角度來説,RCEP簽署以後,我大致想想,應該有這樣幾類企業會獲利的。一個是對這些國家本身出口已經非常大的這些企業,就是以這些國家為主要出口對象的企業。比如説我們的一些紡織、機械、傢具,這一類産業,我們本身的出口量非常大。關稅降低以後,我們的成本會進一步降低,更有利於這樣的出口企業進入到這樣一個區域的大市場。

第二類企業是國內的生産企業,從這些國家進口原材料、零部件,作為生産當中的中間産品,對這樣的企業來説,關稅的降低、貿易便利化水準的提升,也有助於這些企業降低它們的製造業生産成本,提升它們在區域內的産業鏈、價值鏈的競爭力。所以這個對這部分企業來説是非常有利的。

第三類企業應該是屬於走出去的企業。因為我們看到,RCEP裏面也有很多關於投資促進、投資環境、營商環境這些方面(的規定),對於區域內的企業,也包括中國企業在相關國家進行投資,應該説也是一個非常好的機會。

第四個,對於發展新業態的企業,在新業態領域的企業,也包括個人,也是一個很好的機會。剛才我講到,專門有電子商務的章節,尤其 “雙十一”光棍節剛剛過去。今年“雙十一”裏面,我們也注意到,現在中國是巨大的市場,比如説跨境電商,通過跨境電商,日本産品和南韓産品,包括澳大利亞産品,是進入前四的産品。關稅下降以後,通過跨境電商新業態的方式,一方面(商品)更加便宜了;同時電子商務章節裏面有關於貿易通過電子化的方式進行(的內容),貿易也會更加便利。所以在這個領域,會看到未來更多爆髮式的增長。

這裡面除了市場的擴大以外,我們還可以關注到中國市場的吸引力正在把中國消費者的消費模式,包括我們的“雙十一”,現在變成了一個國際化的購物節。這個我想它的影響是非常非常大的。

最後一個行業,相對來説稍微間接一點。由於我們跟這些國家的經貿往來更加便利,顯然這些經貿活動會更加頻繁,量也會帶起來,相關的為這些經貿活動服務的産業、行業,比如説交通、運輸、物流,剛才講的跨境電商,就會帶來物流業更快地增長這樣的前景。對於這些行業來説,確實是一個重大的利好。

當然,我剛才也講,協定相應的規則就會帶來,也有的企業或者有的個人會受到影響。主要受影響的,一個是進口競爭的部門,也就是説我們國內的生産企業和進口的商品要進行競爭的這些行業或者企業,會感受到相對來説比較大的壓力。比如説,紐西蘭的牛奶、澳大利亞的奶粉,顯然對我們國內的畜牧業;還有食品業(有衝擊),還有化粧——日韓的化粧品對國內的衝擊也會比較大;包括保健品,澳大利亞的保健品、日韓的保健品,包括日用消費品行業,對國內的生産企業明顯會帶來比較大的壓力。

但是我想,這種壓力也會迫使我們國內的企業提升自己的競爭力,通過提升産品品質,通過打造品牌,來把握住中國的大市場,你不能被進口的商品全部衝擊掉。我們正式打開市場,就是要培育更強的中國自身的企業。

這是壓力可能會比較大的一類行業。

還有一類行業,原來國內投資領域我們保護得比較嚴。但是隨著我們在投資——剛才我講特點的時候,高品質、高標準,也體現在市場準入門檻大大降低,原來可能我們保護的,不讓外資進入的,現在在這個協定下面,這些國家的企業就能進來了,包括我們原來沒有承諾過的一些行業,也包括我們原來承諾的,比如説像金融這些行業,我們原來承諾水準相對低,但是現在承諾水準要高。尤其對一些服務業,我們過去保護比較嚴的一些服務業,也會帶來比較大的衝擊。

主要是這兩類企業,可能受衝擊會比較大一些。

中國網:除此之外,我們也想知道,簽訂這個協定對於我國改善和幫助對外貿易高度依賴歐美的這樣一個局面,會起到一個什麼樣的作用?

竺彩華:自由貿易協定簽訂以後,對區域內的國家來説會産生兩種效益:一個是貿易的創造效應,也就是説它會帶來區域內的,無論是中間産品,還是最終産品,區域內的貿易比重都會大幅度增加,因為畢竟成本下降了。這是貿易創造的效應帶來的福利。

第二個,投資的創造效應。投資的準入門檻下降了,投資環境改善了以後,對於很多企業來説,不僅是中國企業,所有這15個國家的企業都可以在這個區域內找到最適合投資的地方,來重新打造區域的産業鏈、供應鏈、價值鏈。這個重新打造的過程,實際上就是一個分工、合作、優化、深化的過程。分工合作、深化優化本身就會帶來更多的貿易流、資金流。區域內的貿易投資比重上升以後,很顯然對區外的依賴就會下降,而且其中最重要的是中國市場的吸收能力也在不斷增加,所以區內貿易比重增加,應該説是未來幾年我們能看得到的。而且最近我們看到中國—東盟之間的貿易在不斷增長,也是區內經濟一體化程度提升的一個很重要的體現。未來在RCEP這些成員國之間,區內貿易的比重還會有進一步的提升空間。

中國網:我們講國計民生,剛才我們可能更側重的是從“國計”方面來看這個協定。對於普通老百姓而言,他可能更關注的是“民生”。這個協定的簽署對於普通老百姓的生活會帶來哪些改變?

竺彩華:對普通老百姓來説,可能有三個方面的變化:一個,過去想買的東西現在更便宜了,也就是説,很可能對我們14億中國人來説,就開啟了一種買買買的模式。過去有很多人可能要通過代購,或者通過到國外去旅遊的這種方式,到這些國家把自己想買的東西買過來。但現在90%的貨物關稅會降到0,基本上涵蓋了老百姓所需要的方方面面的商品,東西更便宜了,而且品質是在原有品質的情況下,我們可以買到更便宜、更好的産品。這是一個。

第二個,我想對老百姓來説,作為個人來説,未來到這幾個國家去,往來會更加便利了。因為這裡面也有一個自然人流動的章節,所以未來這15個國家內部,尤其是人員流動,跟工作相關的,或者跟其他活動相關的一些流動會更加方便,可能在這些國家停留的時間可以比原來更長。所以這樣就帶來了極大的人員流動便利化。我們知道人員流動就是一個很好的機會,相互促進感情,人員流動以後資訊交流等等各方面,都會帶來更多的機會。

所以我想第三個,對老百姓來説也很重要的,會帶來更多的工作機會。也就是説,跟這些國家相關的一些工作機會會更多,包括經貿活動擴張帶來的機會,包括人員往來,交往活動更加頻繁,也會帶來更多的工作機會。

這是我們可以實實在在看得到的,未來對我們個人,對我們老百姓的生活可能會帶來的一些變化。

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教授竺彩華。(劉楨珂 攝)


RCEP順應了全球産業鏈供應鏈發展的區域化趨勢 

中國網:當前逆全球化的風勢比較強,有一些國家也在有意無意地助推這個潮流,甚至想把逆全球化轉化為去中國化。在這樣的一個背景下,我們國家自然是想儘快地達成這樣的一個協議。但是對於東盟以及澳大利亞這些國家,他們為什麼也樂意簽署這個協議,這個協議對於他們國家來説會帶來哪些好處?

竺彩華:這個問題非常好。我們在協議簽署之前,從我們專家的角度來説,心裏也還是有疑慮的。這個疑慮是什麼呢?到底中國市場的吸引力足不足夠吸引這些國家在當前這樣一個環境下簽署RCEP?因為RCEP確實對中國也很重要。尤其剛才你提到像澳大利亞、東盟這些國家,尤其澳大利亞,因為最近從雙邊關係來説並不是處於一個非常好的時期。但是我們以前的認知,好像要簽這種自貿協定,一定是各國雙邊關係、政治關係相對都比較好的時候,可能簽署這種協議更加有利。反過來,當雙邊關係存在一定緊張的時候很難簽。但是我們看到簽成了。

這樣我從個人角度更堅定了中國市場的吸引力看來是足夠大(的看法)。從澳大利亞的角度來説,為什麼在這個時候,還可能頂著美國的壓力來簽這樣一個協議呢?我想最重要的是,澳大利亞的前三大出口市場是中國、日本、南韓。三個國家的出口市場佔到澳大利亞出口總額的59.2%。但是我們知道澳大利亞和日本、南韓已經有自貿協定安排,為什麼還要簽呢?重點就在中國,而不是在日本和南韓。因為澳大利亞對中國的出口占到了它總出口的38.2%,也就是説日韓加起來,也就佔到21%。所以離開了中國市場,澳大利亞的出口就會失去一個很大的紅利。從這個角度來説,中國是澳大利亞不可缺失的一個市場,它是一定要抓住這個機會的。這是從澳大利亞的角度看。

從東盟的角度,中國和東盟,從中國來説,我們已經連續11年是東盟的最大的貿易夥伴。今年,從東盟角度來説,從今年開始,東盟也成為中國最大的貿易夥伴。可見雙邊的這种經貿關係更加緊密以後,合作的願望也更加強化。因為大家的利益相互綁定得更深,而且對合作的需求也會更深,可能更需要通過制度方面的一些合作,通過規則、標準、技術等等方面的合作,使得原來已經有的一些存量能夠帶來增量的提升。

這也是(因為)各方看到中國市場的吸引力,在反全球化、逆全球化這種背景,包括去中國化這樣一些背景,甚至美國還要求有些國家要站隊的這種情況下,能夠把這個協議給簽署了,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中國市場的吸引力,目前來看足夠大。

再一個,你剛才説,對這些國家來説,有什麼好處呢?我想這個好處就像我剛才談到中國——對中國的好處是一樣的。對中國好,反過來對其他國家也一樣好。尤其中國市場非常大,這些國家的企業、它們的産品,關稅降低以後,非常容易進入中國市場。

同時,中國市場的投資機會也非常大。我們現在也看到,實際上現在全球的高科技企業,今年在疫情的背景下都在加大對中國的投資。為什麼?就是因為中國市場發展的前景非常好。本身現在市場規模就很大,通過簽署這樣一個協議,大家共用發展紅利,這對其他國家來説也是看得到的好處。 

中國網:今年是一個比較特殊的年份,全球供應鏈和産業鏈的穩定都受到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一些國家也想儘快重塑全球的産業鏈,RCEP的簽署對於全球供應鏈的穩定性將會起到哪些影響呢?

竺彩華:一方面,因為東亞區域作為全球供應鏈的重要組成部分,東亞穩定也就意味著在很大程度上全球也就穩定了。RCEP的簽署對於穩定東亞區域內的産業鏈、供應鏈來説,肯定是有好處的。

但是另一方面,它的意義或者影響體現在什麼地方呢?我們要看到簽署這樣一個協議,它是有違世界整體或者世界經濟發展趨勢呢,還是説它順應了世界經濟的發展趨勢,或者全球供應鏈發展的趨勢?

從全球供應鏈的發展趨勢來看,RCEP的簽署恰恰是順應了全球供應鏈發展區域化的發展趨勢。這個區域化的發展趨勢,也有很多的機構、智庫在進行研究,比如説麥肯錫研究發現,全球價值鏈區域化進程大概是在2012年以後又開始重啟。之前,比如説2000-2012年,區域化比重是在下降的。但是從2012年以後,全球價值鏈的區域化進程又開始重啟,也就是説很多地區區域內貿易比重又開始上升。

這個背後是什麼原因呢?主要是三個原因:一個從比較長期的趨勢來看,可能是新技術,尤其是第四次工業革命,很多新技術對傳統的生産消費模式進行了改造。最重要的比如説像3D列印、AI技術,這些技術的推廣應用,使得原來的跨國公司在全球佈局價值鏈的時候,可能更多地是考慮到成本——哪成本低,可能就把加工組裝環節放到(哪)——中國原來是勞動成本比較低的,或者各種要素成本比較低的。但是現在AI技術、3D列印技術應用以後,我們會發現,其實對很多産業來説,包括傳統意義上的勞動密集型製造業,比如説服裝、鞋帽、箱包,這些産業都可以用3D列印來製造,而在這個意義上來説,對勞動力成本的考慮因素就不那麼重要了,恰恰考慮什麼呢?市場在哪。

如果你這個區域有大市場的話,我就帶著我的這套3D列印技術過來在你這裡投資設廠。也就是説,未來的全球化更多地會轉型,過去可能更多是勞動密集型産業的全球化,但是未來從製造業角度來説,可能更多的是資本密集型産業的全球化,不在乎你當地的成本有多大,更在乎的是你這個市場在哪,我要接近市場,為市場服務。所以在這種情況下,價值鏈發展一定是向區域化的方向發展,而不是全球化,不是説我在你這兒生産最便宜,再賣到全球去,不是。我就在你這兒生産,我就在你這兒賣給你區域內的這些消費者。

這個是技術發展帶來的一種長期發展的趨勢。區域內的價值鏈、産業鏈、供應鏈的構建,是符合現在新技術發展趨勢的。

第二個因素,全球價值鏈區域化的推動力來自於——剛才你也提到,有一些國家,從國家層面上來説,包括可能國內政治的原因,或者是大國博弈、國際政治的原因,導致有一些國家推動去中國化以後,就會帶來有一些供應鏈可能要回遷到某些區域。包括現有的一些規則,尤其是歐美主導的一些經貿規則協議當中,我們也會發現,比如説剛才我談到的美墨加協議當中的原産地規則、標準、要求高了以後,就會有很多的企業不能通過跨洋貿易給它提供一種供應,只能是到它的區域裏去投資,這樣也會提升區域化的程度。

這兩方面因素都會促成全球價值鏈會一改過去這種全球化的模式,而更向區域化轉型。今年新冠疫情的暴發加速了這樣兩種驅動力,很多全球價值鏈或者供應鏈在全球佈局距離太長了,可能運輸時間也長,中間也容易斷裂,很多的風險就暴露出來了,導致很多國家認為這樣是不安全的,尤其防疫物資如果中斷了以後,可能對人民生命安全不能保證。

再一個,很多政府對一些政策取向上的價值理念也會發生變化,過去可能更注重——我就是要分工,推進分工的深化,但是可能現在更要確保安全。政策導向發生一定的變化以後,新冠疫情背景下,這種全球價值鏈、供應鏈發展的區域化推動力就更強了。

RCEP的簽署恰恰是順應了整個全球價值鏈區域化發展這樣一種趨勢,對於構建我們區內更加有效、高效、更加有競爭力的這樣的區域的産業鏈、價值鏈、供應鏈,是大有好處的。


RCEP有利於中日韓自貿協定談判和東亞經濟一體化 

RCEP所涵蓋的是15個國家。我們都知道,中國與其中的東盟和其他國家基本上都簽署了自貿協定,但是唯獨跟日本沒有簽署任何的自貿協定。所以有觀點就認為,這次RCEP的簽署,是中國和日本兩個國家之間的第一個自貿協定。您是如何看待這個問題的?除此之外,我們也都知道,中日韓三國之前的自貿區談判停滯不前,RCEP的簽署對中日韓自貿區的談判將會帶來哪些影響?

竺彩華:RCEP不僅僅是中日之間的第一個自貿協定,也是日韓之間的第一個自貿協定。從這個意義上來説,打破了過去東亞經濟一體化進程當中一直中日韓各自和東盟組建三個“10+1”,但是相互之間難以達成貿易安排(的局面)。所以,這個應該説是過去長期以來東亞經濟合作、東亞經濟一體化進程當中存在的一個制度性缺陷。這個制度性的缺陷背後反映的問題也是比較深刻的,一個可能是中日之間本身有一個主導權之爭,對東亞經濟一體化進程。因為我們知道,日本過去是東亞地區的第一經濟大國。現在中國超越了它,但是它從內心來説,它還認為自己是東亞地區説得上的國家,所以它有大國的理想,想爭主導權,尤其在規則領域。

再一個,東亞的區域經濟合作進程也受到美國因素的影響,而美日恰恰又是同盟關係。美國的意圖很明顯,不希望東亞保持一個像歐盟一樣的經濟一體化程度非常高的狀態。日本到目前來看,尤其是過去很長時間,日本的出口市場是更大地依賴美國,它也不能跟美國翻臉。

所以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就看到東亞經濟合作、經濟一體化進程非常曲折。這裡面就有這些中日主導權、美日同盟、美國因素,這些因素都在發揮作用。應該説今年這個時機能夠簽署這個協定,我覺得確實是一個千載難逢的好時機——危機驅動,今年新冠疫情暴發以後,使得東亞國家意識到了,比如説合作抗疫,通過合作穩定供應鏈、産業鏈,使得經濟能夠儘快復蘇。這些你不可能壓制的,無論是誰,都有這樣的一種需求——利益的驅動動機。

從東亞來説,今年疫情作為一場危機來説,恰恰符合了我們過去看到的東亞地區的合作都是危機驅動的(規律)。東亞合作一開始啟動,也是1998年東南亞金融危機以後,開啟了“10+3”的合作。再後面有了幾個“10+1”這樣合作的框架。後面我們看到,合作進程在區域層面上一直難以展開,這是我剛才講的幾個問題,它是難以克服的。

但是今年能夠克服,我想跟特朗普也有關係。今年這個時機為什麼説有利呢?因為特朗普上臺以後連續退群,包括退出了TPP。實際上對東亞事務,尤其在經濟上涉及的程度是更低了。尤其是東亞峰會,過去是奧巴馬親自參與,而特朗普上臺以後,他的官方參與東亞峰會的層級越來越低。

這樣一方面讓這些東亞國家看到美國對這個地區,尤其在經濟合作方面的投入是不足的;另一方面,美國的壓力同時也減輕了。過去奧巴馬每年都要來這兒坐鎮,這些國家如果想跟中國走近,簽這樣一個協議,壓力是很大的。但是現在這個情況,對各個國家相對來説美國的壓力有所下降。這個時間簽署這個協定,是抓住了一個很好的機會。

再加上美國大選在這個時候比較膠著,國內比較分裂,也使得特朗普總統在此時此刻,他也顧不上對相關的國家在外交層面上施加壓力。這方面我個人感覺,可能這些國家壓力相對也是會小一點。在這個時候簽署是抓住了最有利的一個時機。

RCEP簽署以後,對推動中日韓自貿協定的談判是有利的,有利於加快中日韓自貿協定談判。因為中日韓在RCEP框架下已經就一些市場準入、貨物、服務、投資有談判好的一個基礎性框架。對未來來説,中日韓可以在一些更高水準開放的領域,做一些更好的嘗試。搭好了框架以後,可能下一步談判會進一步加速。

中國網:對於東亞經濟的一體化進程,RCEP的簽署又會産生哪些影響?我們想聽聽您的觀點。

竺彩華:對於東亞經濟一體化進程來説,如果要回顧過去,經濟一體化是兩股力量驅動的,一種力量是市場力量,也就是説,大家要貿易,要投資,對市場來説,就會有一體化,不管政策制度層面上(怎樣),只要有利可圖,都會去推進貿易和投資在區域內的這些活動。

另一種力量是由制度推動的,也就是通過政府之間的合作,使得貿易投資這些活動更加便利,更加自由。東亞地區過去的合作應該説市場化推動的力量相對來是強的,但是制度合作、政府之間的合作,尤其相對於北美跟歐洲來説是弱的。這樣就出現了——我們看到東亞過去的制度化合作是碎片化的狀態。也就是説,中日韓分別跟東盟商談簽訂自貿協定,但是沒有一個覆蓋區域整體的制度性合作框架,這樣就導致出現了一個制度的重復——很多規則、條款重復以後,形成“麵條碗效應”,會降低貿易投資的效率,同時也會降低各國企業利用這些自貿協定的積極性。因為太繁瑣了,尤其是對這些中小企業來説,要跟中國和東盟做貿易的時候,要用一套原産地規則,跟其他國家做的貿易又是一套規則。

現在RCEP簽署以後,奠定了一個區域範圍的制度性合作框架。這個框架的意義在於什麼呢?現在可能有一些合作在一些規則領域,包括原産地、海關程式、檢驗檢疫、技術標準領域的合作,就可以在整個區域統一,對於企業來説,利用起來就更加方便,會提高企業利用這些自貿協定的積極性。

這有很重要的意義,會提高企業利用自貿協定的積極性。

第二個,對未來來説,這個框架搭建了以後,未來我們就可以進行不斷升級。也就是説,隨著地區整體經濟發展水準的提高,我們可能對一些新的規則産生新的訴求,我們可以在區域內通過15個國家的參與,一起商討更加符合未來經濟發展方向的一些新規則。

第三個,因為這個協議是包容性、開放性的,所以也不排除東亞一體化進程中,將來會有更多的亞洲國家加入。


警惕!亞太可能出現難以融合的RCEP和TPP 

中國網:亞洲除了RCEP,還有《全面與進步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CPTPP)。一些美國人可能不免擔心,RCEP的簽署會削弱美國在亞太地區的存在感和影響力,甚至希望新當選的美國總統在上臺之後,能夠讓美國重新返回《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您怎麼看RCEP外的美國因素,以及RCEP與CPTPP的關係?

竺彩華:RCEP和CPTPP的關係,如果看未來的這種關係,還是要看中美關係。這裡面中美關係的走向決定了這兩大巨型貿易協定會怎麼走。如果中美未來是一種既競爭又合作的態勢,這兩個自貿協定相對來説不會相互排斥,也就是説,我們也可以申請加入CPTPP,甚至RCEP我們也不排除美國願意加入,也可以加入。如果是這樣,雙方相向而行,未來可能就是一個FTAAP,也就是亞太自由貿易區。

如果中美關係是這樣一種既競爭又合作的發展前景,這兩個的關係應該是未來為FTAAP(亞太自貿區)奠定一個基礎。但是我們也不能過於樂觀,因為就中美關係來説,我們還要有底線思維,要做最壞的打算。美國把中國作為戰略競爭對手這樣一種定位如果不能排除,美國遏制中國的意圖是不會改變的。體現在FTA(自由貿易協定)上,我們可能就要看到另外一種場景,很可能就像你剛才提到的,確實美國現在國內也有很多的學者、很多的戰略家,在呼籲要重返TPP。而且如果是拜登當選總統,我覺得大概率美國會重返TPP。

奧巴馬當年推動TPP很重要的目的就是要遏制中國。2015年,當時TPP協議初步達成的時候,奧巴馬毫不掩飾地説:“我們不能讓中國這樣的國家來書寫國際經貿規則。”什麼意思呢?這個事情中國不能幹,“我”肯定不能讓“你”來參與這個事情。

如果拜登延續了這樣的一種政策和對中國的這樣一種戰略意圖,我想TPP,尤其他要重返,很有可能會再提出一些要求。除了恢復過去的一些條款以外,可能還會提新的要求。比如説我們看到美墨加協定裏面,特朗普談判以後有一個所謂的“毒丸條款”。這個毒丸條款就是針對所謂的“非市場經濟體”,如果要跟“非市場經濟體”商簽相關的一些貿易安排協定,美國就要把你踢出現有的協定。

實際上,“非市場經濟體”是有指向的,就指中國。如果拜登把奧巴馬的遺産也繼承過來,甚至在TPP中也植入,不僅僅是不讓中國參與TPP的問題,而是整個以後所有美國主導的這些貿易協定都要排除中國,都不讓中國參加。

這樣就會出現什麼樣的情況呢?我們現在RCEP已經簽署,未來如果能夠落地實施,在亞太地區就會出現一個美國主導的TPP為主的這樣一套經貿規則體系,未來很多經貿新的領域談判可能在這個框架下進行。但是同時我們也注意到,像東亞這些國家,包括澳大利亞、紐西蘭,他們也不能失去中國市場,所以他們也會參與中國參與的自貿協定,然後也同時推進在這個地區的經貿規則體系構建。

如果特別極端的情況會出現,這兩個巨型的FTA相互之間就不能融合。但是只要不是中美,其他國家可能都可以參與這樣的一種狀態。我們做最壞的打算,心裏應該有點場景,做好預判。

(本期人員:責編/文字:韓琳;主持:裴希婷;攝像:劉凱/張文泉;後期:劉凱;攝影:劉楨珂;主編:鄭海濱)

< 閱讀全文 >
< 收起 >
來源:中國網
本期人員:責編/文字:韓琳;主持:裴希婷;攝像:劉凱/張文泉;後期:劉凱;攝影:劉楨珂;主編:鄭海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