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CEP順應了全球産業鏈供應鏈發展的區域化趨勢
 
時間:2020年11月20日

嘉賓: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教授 竺彩華

中國網:“中國訪談,世界對話”,歡迎您的收看!經歷8年談判,覆蓋東盟及中國、日本、南韓、澳大利亞、紐西蘭等15國,佔據全球GDP總量約三分之一的《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于11月15日終於得到簽署。RCEP主要內容有哪些?RCEP的簽署意味著什麼?對中國、對亞洲、對世界經濟,又具有怎樣的意義?《中國訪談》特邀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教授竺彩華進行解讀。

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教授竺彩華。(劉楨珂 攝)

中國網:竺教授,您好!歡迎您做客我們的節目!

竺彩華:您好,大家好!

中國網:當前逆全球化的風勢比較強,有一些國家也在有意無意地助推這個潮流,甚至想把逆全球化轉化為去中國化。在這樣的一個背景下,我們國家自然是想儘快地達成這樣的一個協議。但是對於東盟以及澳大利亞這些國家,他們為什麼也樂意簽署這個協議,這個協議對於他們國家來説會帶來哪些好處?

竺彩華:這個問題非常好。我們在協議簽署之前,從我們專家的角度來説,心裏也還是有疑慮的。這個疑慮是什麼呢?到底中國市場的吸引力足不足夠吸引這些國家在當前這樣一個環境下簽署RCEP?因為RCEP確實對中國也很重要。尤其剛才你提到像澳大利亞、東盟這些國家,尤其澳大利亞,因為最近從雙邊關係來説並不是處於一個非常好的時期。但是我們以前的認知,好像要簽這種自貿協定,一定是各國雙邊關係、政治關係相對都比較好的時候,可能簽署這種協議更加有利。反過來,當雙邊關係存在一定緊張的時候很難簽。但是我們看到簽成了。

這樣我從個人角度更堅定了中國市場的吸引力看來是足夠大(的看法)。從澳大利亞的角度來説,為什麼在這個時候,還可能頂著美國的壓力來簽這樣一個協議呢?我想最重要的是,澳大利亞的前三大出口市場是中國、日本、南韓。三個國家的出口市場佔到澳大利亞出口總額的59.2%。但是我們知道澳大利亞和日本、南韓已經有自貿協定安排,為什麼還要簽呢?重點就在中國,而不是在日本和南韓。因為澳大利亞對中國的出口占到了它總出口的38.2%,也就是説日韓加起來,也就佔到21%。所以離開了中國市場,澳大利亞的出口就會失去一個很大的紅利。從這個角度來説,中國是澳大利亞不可缺失的一個市場,它是一定要抓住這個機會的。這是從澳大利亞的角度看。

從東盟的角度,中國和東盟,從中國來説,我們已經連續11年是東盟的最大的貿易夥伴。今年,從東盟角度來説,從今年開始,東盟也成為中國最大的貿易夥伴。可見雙邊的這种經貿關係更加緊密以後,合作的願望也更加強化。因為大家的利益相互綁定得更深,而且對合作的需求也會更深,可能更需要通過制度方面的一些合作,通過規則、標準、技術等等方面的合作,使得原來已經有的一些存量能夠帶來增量的提升。

這也是(因為)各方看到中國市場的吸引力,在反全球化、逆全球化這種背景,包括去中國化這樣一些背景,甚至美國還要求有些國家要站隊的這種情況下,能夠把這個協議給簽署了,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中國市場的吸引力,目前來看足夠大。

再一個,你剛才説,對這些國家來説,有什麼好處呢?我想這個好處就像我剛才談到中國——對中國的好處是一樣的。對中國好,反過來對其他國家也一樣好。尤其中國市場非常大,這些國家的企業、它們的産品,關稅降低以後,非常容易進入中國市場。

同時,中國市場的投資機會也非常大。我們現在也看到,實際上現在全球的高科技企業,今年在疫情的背景下都在加大對中國的投資。為什麼?就是因為中國市場發展的前景非常好。本身現在市場規模就很大,通過簽署這樣一個協議,大家共用發展紅利,這對其他國家來説也是看得到的好處。

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教授竺彩華接受《中國訪談》專訪。(劉楨珂 攝)

中國網:今年是一個比較特殊的年份,全球供應鏈和産業鏈的穩定都受到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一些國家也想儘快重塑全球的産業鏈,RCEP的簽署對於全球供應鏈的穩定性將會起到哪些影響呢?

竺彩華:一方面,因為東亞區域作為全球供應鏈的重要組成部分,東亞穩定也就意味著在很大程度上全球也就穩定了。RCEP的簽署對於穩定東亞區域內的産業鏈、供應鏈來説,肯定是有好處的。

但是另一方面,它的意義或者影響體現在什麼地方呢?我們要看到簽署這樣一個協議,它是有違世界整體或者世界經濟發展趨勢呢,還是説它順應了世界經濟的發展趨勢,或者全球供應鏈發展的趨勢?

從全球供應鏈的發展趨勢來看,RCEP的簽署恰恰是順應了全球供應鏈發展區域化的發展趨勢。這個區域化的發展趨勢,也有很多的機構、智庫在進行研究,比如説麥肯錫研究發現,全球價值鏈區域化進程大概是在2012年以後又開始重啟。之前,比如説2000-2012年,區域化比重是在下降的。但是從2012年以後,全球價值鏈的區域化進程又開始重啟,也就是説很多地區區域內貿易比重又開始上升。

這個背後是什麼原因呢?主要是三個原因:一個從比較長期的趨勢來看,可能是新技術,尤其是第四次工業革命,很多新技術對傳統的生産消費模式進行了改造。最重要的比如説像3D列印、AI技術,這些技術的推廣應用,使得原來的跨國公司在全球佈局價值鏈的時候,可能更多地是考慮到成本——哪成本低,可能就把加工組裝環節放到(哪)——中國原來是勞動成本比較低的,或者各種要素成本比較低的。但是現在AI技術、3D列印技術應用以後,我們會發現,其實對很多産業來説,包括傳統意義上的勞動密集型製造業,比如説服裝、鞋帽、箱包,這些産業都可以用3D列印來製造,而在這個意義上來説,對勞動力成本的考慮因素就不那麼重要了,恰恰考慮什麼呢?市場在哪。

如果你這個區域有大市場的話,我就帶著我的這套3D列印技術過來在你這裡投資設廠。也就是説,未來的全球化更多地會轉型,過去可能更多是勞動密集型産業的全球化,但是未來從製造業角度來説,可能更多的是資本密集型産業的全球化,不在乎你當地的成本有多大,更在乎的是你這個市場在哪,我要接近市場,為市場服務。所以在這種情況下,價值鏈發展一定是向區域化的方向發展,而不是全球化,不是説我在你這兒生産最便宜,再賣到全球去,不是。我就在你這兒生産,我就在你這兒賣給你區域內的這些消費者。

這個是技術發展帶來的一種長期發展的趨勢。區域內的價值鏈、産業鏈、供應鏈的構建,是符合現在新技術發展趨勢的。

第二個因素,全球價值鏈區域化的推動力來自於——剛才你也提到,有一些國家,從國家層面上來説,包括可能國內政治的原因,或者是大國博弈、國際政治的原因,導致有一些國家推動去中國化以後,就會帶來有一些供應鏈可能要回遷到某些區域。包括現有的一些規則,尤其是歐美主導的一些經貿規則協議當中,我們也會發現,比如説剛才我談到的美墨加協議當中的原産地規則、標準、要求高了以後,就會有很多的企業不能通過跨洋貿易給它提供一種供應,只能是到它的區域裏去投資,這樣也會提升區域化的程度。

這兩方面因素都會促成全球價值鏈會一改過去這種全球化的模式,而更向區域化轉型。今年新冠疫情的暴發加速了這樣兩種驅動力,很多全球價值鏈或者供應鏈在全球佈局距離太長了,可能運輸時間也長,中間也容易斷裂,很多的風險就暴露出來了,導致很多國家認為這樣是不安全的,尤其防疫物資如果中斷了以後,可能對人民生命安全不能保證。

再一個,很多政府對一些政策取向上的價值理念也會發生變化,過去可能更注重——我就是要分工,推進分工的深化,但是可能現在更要確保安全。政策導向發生一定的變化以後,新冠疫情背景下,這種全球價值鏈、供應鏈發展的區域化推動力就更強了。

RCEP的簽署恰恰是順應了整個全球價值鏈區域化發展這樣一種趨勢,對於構建我們區內更加有效、高效、更加有競爭力的這樣的區域的産業鏈、價值鏈、供應鏈,是大有好處的。

(本期人員:責編/文字:韓琳;主持:裴希婷;攝像:劉凱/張文泉;後期:劉凱;攝影:劉楨珂;主編:鄭海濱)

< 閱讀全文 >
< 收起 >
來源:中國網
本期人員:責編/文字:韓琳;主持:裴希婷;攝像:劉凱/張文泉;後期:劉凱;攝影:劉楨珂;主編:鄭海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