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網:“中國訪談,世界對話”,歡迎您的收看!經歷8年談判,覆蓋東盟及中國、日本、南韓、澳大利亞、紐西蘭等15國,佔據全球GDP總量約三分之一的《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于11月15日終於得到簽署。RCEP主要內容有哪些?RCEP的簽署意味著什麼?對中國、對亞洲、對世界經濟,又具有怎樣的意義?《中國訪談》特邀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教授竺彩華進行解讀。
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教授竺彩華。(劉楨珂 攝)
中國網:竺教授,您好!歡迎您做客我們的節目!
竺彩華:您好,大家好!
中國網:RCEP所涵蓋的是15個國家。我們都知道,中國與其中的東盟和其他國家基本上都簽署了自貿協定,但是唯獨跟日本沒有簽署任何的自貿協定。所以有觀點就認為,這次RCEP的簽署,是中國和日本兩個國家之間的第一個自貿協定。您是如何看待這個問題的?除此之外,我們也都知道,中日韓三國之前的自貿區談判停滯不前,RCEP的簽署對中日韓自貿區的談判將會帶來哪些影響?
竺彩華:RCEP不僅僅是中日之間的第一個自貿協定,也是日韓之間的第一個自貿協定。從這個意義上來説,打破了過去東亞經濟一體化進程當中一直中日韓各自和東盟組建三個“10+1”,但是相互之間難以達成貿易安排(的局面)。所以,這個應該説是過去長期以來東亞經濟合作、東亞經濟一體化進程當中存在的一個制度性缺陷。這個制度性的缺陷背後反映的問題也是比較深刻的,一個可能是中日之間本身有一個主導權之爭,對東亞經濟一體化進程。因為我們知道,日本過去是東亞地區的第一經濟大國。現在中國超越了它,但是它從內心來説,它還認為自己是東亞地區説得上的國家,所以它有大國的理想,想爭主導權,尤其在規則領域。
再一個,東亞的區域經濟合作進程也受到美國因素的影響,而美日恰恰又是同盟關係。美國的意圖很明顯,不希望東亞保持一個像歐盟一樣的經濟一體化程度非常高的狀態。日本到目前來看,尤其是過去很長時間,日本的出口市場是更大地依賴美國,它也不能跟美國翻臉。
所以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就看到東亞經濟合作、經濟一體化進程非常曲折。這裡面就有這些中日主導權、美日同盟、美國因素,這些因素都在發揮作用。應該説今年這個時機能夠簽署這個協定,我覺得確實是一個千載難逢的好時機——危機驅動,今年新冠疫情暴發以後,使得東亞國家意識到了,比如説合作抗疫,通過合作穩定供應鏈、産業鏈,使得經濟能夠儘快復蘇。這些你不可能壓制的,無論是誰,都有這樣的一種需求——利益的驅動動機。
從東亞來説,今年疫情作為一場危機來説,恰恰符合了我們過去看到的東亞地區的合作都是危機驅動的(規律)。東亞合作一開始啟動,也是1998年東南亞金融危機以後,開啟了“10+3”的合作。再後面有了幾個“10+1”這樣合作的框架。後面我們看到,合作進程在區域層面上一直難以展開,這是我剛才講的幾個問題,它是難以克服的。
但是今年能夠克服,我想跟特朗普也有關係。今年這個時機為什麼説有利呢?因為特朗普上臺以後連續退群,包括退出了TPP。實際上對東亞事務,尤其在經濟上涉及的程度是更低了。尤其是東亞峰會,過去是奧巴馬親自參與,而特朗普上臺以後,他的官方參與東亞峰會的層級越來越低。
這樣一方面讓這些東亞國家看到美國對這個地區,尤其在經濟合作方面的投入是不足的;另一方面,美國的壓力同時也減輕了。過去奧巴馬每年都要來這兒坐鎮,這些國家如果想跟中國走近,簽這樣一個協議,壓力是很大的。但是現在這個情況,對各個國家相對來説美國的壓力有所下降。這個時間簽署這個協定,是抓住了一個很好的機會。
再加上美國大選在這個時候比較膠著,國內比較分裂,也使得特朗普總統在此時此刻,他也顧不上對相關的國家在外交層面上施加壓力。這方面我個人感覺,可能這些國家壓力相對也是會小一點。在這個時候簽署是抓住了最有利的一個時機。
RCEP簽署以後,對推動中日韓自貿協定的談判是有利的,有利於加快中日韓自貿協定談判。因為中日韓在RCEP框架下已經就一些市場準入、貨物、服務、投資有談判好的一個基礎性框架。對未來來説,中日韓可以在一些更高水準開放的領域,做一些更好的嘗試。搭好了框架以後,可能下一步談判會進一步加速。
中國網:對於東亞經濟的一體化進程,RCEP的簽署又會産生哪些影響?我們想聽聽您的觀點。
竺彩華:對於東亞經濟一體化進程來説,如果要回顧過去,經濟一體化是兩股力量驅動的,一種力量是市場力量,也就是説,大家要貿易,要投資,對市場來説,就會有一體化,不管政策制度層面上(怎樣),只要有利可圖,都會去推進貿易和投資在區域內的這些活動。
另一種力量是由制度推動的,也就是通過政府之間的合作,使得貿易投資這些活動更加便利,更加自由。東亞地區過去的合作應該説市場化推動的力量相對來是強的,但是制度合作、政府之間的合作,尤其相對於北美跟歐洲來説是弱的。這樣就出現了——我們看到東亞過去的制度化合作是碎片化的狀態。也就是説,中日韓分別跟東盟商談簽訂自貿協定,但是沒有一個覆蓋區域整體的制度性合作框架,這樣就導致出現了一個制度的重復——很多規則、條款重復以後,形成“麵條碗效應”,會降低貿易投資的效率,同時也會降低各國企業利用這些自貿協定的積極性。因為太繁瑣了,尤其是對這些中小企業來説,要跟中國和東盟做貿易的時候,要用一套原産地規則,跟其他國家做的貿易又是一套規則。
現在RCEP簽署以後,奠定了一個區域範圍的制度性合作框架。這個框架的意義在於什麼呢?現在可能有一些合作在一些規則領域,包括原産地、海關程式、檢驗檢疫、技術標準領域的合作,就可以在整個區域統一,對於企業來説,利用起來就更加方便,會提高企業利用這些自貿協定的積極性。
這有很重要的意義,會提高企業利用自貿協定的積極性。
第二個,對未來來説,這個框架搭建了以後,未來我們就可以進行不斷升級。也就是説,隨著地區整體經濟發展水準的提高,我們可能對一些新的規則産生新的訴求,我們可以在區域內通過15個國家的參與,一起商討更加符合未來經濟發展方向的一些新規則。
第三個,因為這個協議是包容性、開放性的,所以也不排除東亞一體化進程中,將來會有更多的亞洲國家加入。
(本期人員:責編/文字:韓琳;主持:裴希婷;攝像:劉凱/張文泉;後期:劉凱;攝影:劉楨珂;主編:鄭海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