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生態草牧業在我國精準扶貧中的作用和潛力

發佈時間:2019-03-20 14:29:22  |  來源:中國網·中國發展門戶網  |  作者:高樹琴 胡兆民 韓勇 劉智全 潘慶民 段瑞 鐘瑾 景海春  |  責任編輯:趙斌宇
關鍵詞:生態草牧業,科技扶貧,産業扶貧,北方草原,南方草山草坡

草牧業扶貧面臨的問題與下一步工作思考

2015 年中央一號文件發佈後,草牧業受到了全社會前所未有的關注,國家部委相繼出臺了多項政策和指導意見,地方政府高度重視並積極開展草牧業實踐,學術界從多個層面、不同角度解讀草牧業的內涵和外延。在各個層面的推動下,草牧業作為近幾年興起的新興産業,發展勢頭迅速。但是,由於過去長時期“以糧為綱”的傳統思想根深蒂固,草牧業在大農業發展中不受重視,導致我國草牧業産業發展基礎薄弱、草牧業科技支撐嚴重不足,草牧業科技和推廣人員較少。因此,在各地草牧業産業扶貧發展中,需要進一步加強生態草牧業科技研發,根據不同區域資源稟賦,打造特色生態草牧業産業鏈,總結生態草牧業産業扶貧新模式。

加強生態草牧業科技研發,加大貧困地區科技培訓力度。補齊草牧業發展短板,關鍵在科技。由於過去我國在草牧業領域的科研投入相對較少,導致草牧業科技發展遠落後於傳統種植業。例如,我國嚴重缺乏優質的本土草畜品種,現代育種技術幾乎沒有應用到草業領域等。家畜品種主要依賴進口,本土畜種普遍存在生産性能差、飼草轉化率低、養殖成本高等問題。我國飼草利用方式粗放,青貯飼料多采用自然發酵,導致飼草收穫浪費嚴重,營養損失大。當前,我國草牧業在全國各地迅速發展,草牧業科技從業人員和技術推廣人員嚴重缺乏,尤其在地處邊遠的廣大貧困地區,科技人才的缺口更為突出。因此,加強貧困地區科技培訓力度,培養當地的科研力量和後備人才,對於草牧業産業扶貧的可持續性至關重要。

發揮龍頭企業帶動作用,打造生態草牧業全産業鏈。生態草牧業是從天然草地恢復改良、人工草地種植、草産品加工利用到畜牧養殖和産品加工的複雜系統,各個環節之間既相互聯繫,又相互制約。飼草供給價格直接關係到養殖成本,養殖收益又直接影響到對飼草的需求。因此,只有打造生態草牧業全産業鏈,協調種植、養殖、産品加工等各個環節的收益分配,才能促進草牧業健康可持續發展。任何産業發展都離不開企業帶動。因此,貧困地區應加強政策引導,培育和扶持地方龍頭企業或引進相關龍頭企業,通過政府引導、企業帶動、科技支撐、貧困戶參與的思路,創新運作管理體制和運營機制,打造種養加一體化的草牧業全産業鏈,帶動貧困地區草牧業産業穩步發展。

根據貧困區資源稟賦,發展特色生態草牧業。我國貧困地區大多地處山區和邊遠地區,交通不便,資訊閉塞,資源開發利用不足。正是因為這些地區經濟發展緩慢,受到的工業和農藥污染較少,仍然保有較好的生態環境,是發展生態草牧業的理想區域。根據貧困區的資源稟賦和當地傳統畜種適應性強的優勢,不同區域可以發展特色草牧業,從而為我國居民提供綠色無污染的多元化優質畜産品。例如,水城縣的黑山羊、永善縣的馬楠半細毛羊均是國家地理標誌産品。同時,通過天然草地改良,恢復草原植被景觀,結合地方少數民族文化特色,開發草原文化旅遊,帶動第三産業發展,這也是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一條重要路徑。

加強地方特色品牌建設,提高畜産品附加值。發展生態草牧業,最終的産品出口主要是優質的乳肉等畜産品。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居民對營養健康的剛性需求激增,膳食結構趨於多元化,消費結構不斷升級,對安全、優質的牛羊肉和奶類等動物蛋白食物的消費需求與日俱增。貧困地區要加強特色畜産品的精深加工,開發多元化的乳肉等畜産品,通過規範生産經營行為,加強地方特色品牌塑造,提高産品的附加值,從而提高養殖收益,進一步增強帶動農牧民增收致富的能力。(作者:高樹琴,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胡兆民,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大學;韓勇,貴州省畜牧獸醫研究所;劉智全,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潘慶民,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段瑞,中國科學院大學 中國科學院科技促進發展局;鐘瑾,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景海春,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大學。《中國科學院院刊》供稿)

 

<  1  2  3  4  5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