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裏山花爛漫,紅棗飄香,到處瀰漫著文化的祥光”
——陜北民歌《延川,我可愛的家鄉》
梁家河媳婦兒賀艷與丈夫一起在村裏經營著一家“梁家河”品牌特産直營店。據賀艷介紹,該品牌是由延川縣一位女企業家都志蘭所創建,主要經營小米、紅棗、山地蘋果等陜北土特産,目前,該公司在梁家河、延川、西安等地開了多家連鎖店。
網際網路+土特産正在梁家河興起。賀艷説,公司在京東、天貓上都開了網店,銷量非常好,“在店裏買點特産,用微信支付,這些很簡單就實現了” 。
像賀艷這樣的土特産店在梁家河有好幾家,這些店面的興起得益於梁家河近兩年來大力發展旅遊。
“每天至少有上千遊客來參觀,逢重要節假日最多時有六七千遊客。”原梁家河村黨支部書記石春陽説,近兩年來,到梁家河村參觀的遊客越來越多,有延川縣城的,也有延安市裏的,甚至有不少外市外省的。
在一處“鐵業社”的房子裏,61歲的老鐵匠梁玉前,一手拉著風箱,一手拿著火鉗,火苗熊熊燃燒。“近平當年帶領我們創建了鐵業社,村子旅遊發展起來了,我就回鄉創業了。”在火光的映照下樑玉前笑得很開心,“村裏每個月給我發2600元工資,打鐵掙的錢也歸我自己,老伴給村子打掃衛生每月也有1200元工資,日子過得美著咧。”説著,他從火中拉出火鉗,將鍛打的鐵器放在鐵墩子上,掄起鐵錘開始鍛打。
近年來,梁家河圍繞知青文化體驗、生活體驗和勞動體驗不斷加大旅遊發展,吸引了大量遊客前來。
遊客多了,難免會出現一些問題,比如服務跟不上、管理不到位等等。於是,村裏就決定成立一家文化旅遊公司來進行統一管理運營。
2015年5月1日,在延川縣委、縣政府的支援下,延川縣梁家河鄉村文化旅遊發展有限公司正式成立並開始運營。
王保林是該旅遊公司的負責人,他也是梁家河村人,早年曾外出務工。據王保林介紹,該公司屬於村辦企業,其主要職能是為遊客提供巡回巴士搭載、引導、講解等服務,同時承擔著秩序維護、環境整治、基礎設施維護等工作。目前,公司共有員工120余名,其中80%以上為梁家河村村民,只有講解員、財務人員等專業性較強的一些崗位則來自社會招聘。
“旅遊公司不掙錢,也不打算掙錢,能保本就行。”王保林説,梁家河是一個村子,即使成了旅遊景區也不可能收門票,公司主要收入來源為巡回巴士接送遊客的車資。公司不掙錢,但村民卻增加了收入。一方面,村民在公司上班,可以領工資,更重要的一方面是村裏的旅遊環境維護好了,遊客多了,在村裏的農家樂、特産店消費了,村民自然也就增加了收入。
讓石春陽感到高興的是,這幾年的梁家河“熱鬧得很”,許多外出務工的人都回到了村裏幹起了各自的營生。村裏不再冷清,荒廢的窯洞和破敗的村道也得到了修繕,新修了文化廣場,村容村貌今非昔比。
在半山腰有一個挂著“窯洞賓館”牌子的小院,和土地打了一輩子交道的農民石春輝是這家賓館的主人。小院裏並排3孔磚窯洞,被石春輝打理的井井有條,在春日的陽光下顯得溫馨、安逸。窯洞裏盤著土炕,一孔可住4人。石春輝説,他的賓館按窯洞收費,一孔一天160元,來住宿的遊客不少,收入可觀。
目前,梁家河村已經開起了6家農家樂,3家窯洞賓館。每天,村民們都用陜北人固有的熱情和極具當地特色的飯食招待著八方來客。
在一個廣場上,村裏統一修建的一排小房屋裏,涼粉、抿節、榆錢麥飯等小吃吸引著遊客前來品嘗,甘泉米酒露、延川棗汁等當地飲品也別有風味。
66歲的劉金蓮也過上了好日子,因為知青們在她家的窯洞住過,窯洞吸引了大量遊客,她在院子裏擺上鞋墊、紅棗、雜糧等出售。“我每天打掃下自己的院子和院旁的道路,村裏還給我每月發1200元工資。”
在一份《梁家河村發展規劃》中寫到,延川縣有關方面將建設知青生活體驗區,利用村民廢棄的土窯舊院落,適當加以改造,建成“四土”(土窯、土炕、土灶、土院)體驗院落群,讓遊客住土窯、睡土炕、用煤油燈,體驗當年的知青生活;建設進村步行道、耕作體驗區、打谷場、知青菜園、紅葉樹林、拓展基地等;全面提高梁家河村餐飲經營管理水準,確保食品安全,提升遊客滿意度,鼓勵開辦集住農家樂、吃農家飯為一體的農戶型賓館,將住宿接待能力提升到300人左右。另外,堅持開展商標整頓,從嚴維護“梁家河”品牌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