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崖畔上開花崖畔上紅,受苦人盼著那好光景”
——陜北民歌《崖畔上開花》
“農民永遠不能丟了自己的老?頭”。
在支離破碎的丘陵地帶,儘管自然條件差,陜北高原上的農民永遠都忘不了自己的老本行——種地。長期以來,靠天吃飯,但往往天公並不作美。習慣於饑寒交迫的農民有點戲謔又有些無奈地稱自己為“受苦人”。
如今,“受苦人”的稱謂已經逐漸被人們忘記,民歌中“受苦人盼著那好光景”的願望也已實現了。
“山上種樹山下養豬,去年實現整村脫貧。”鞏保雄説。
美好生活的願望照進現實,充滿坎坷和艱辛。
梁家河村的陜西省第一口沼氣池。吳超 攝
在梁家河“知青舊居”的院子外面,保留著一口沼氣池。1974年,時任大隊黨支書的習近平帶領梁家河村民建成了這口沼氣池,這也是陜西省的第一口沼氣池。1975年8月,全省沼氣現場會在這裡召開,村上做了經驗介紹……
沼氣池旁邊窯洞的外墻上,是一幅手繪的宣傳畫。上面寫著“自力更生、艱苦奮鬥”八個大字。
9月,正是蘋果飄香的季節。年近古稀的老農張衛龐如今成了梁家河村的蘋果種植大戶。他種植的10畝蘋果樹,今年已經是第三年挂果。
“今年天氣暖和,果樹沒有受到凍害,你看這果挂的多喜人。”張衛龐順手摘下一顆蘋果,又撐開滿是褶皺的手掌晃了晃,“今年至少能産5萬斤。”説這話時,他那被太陽曬得黝黑的臉上堆滿了笑容。
張衛龐説,若按照去年的價格,他今年的毛收入預期在25萬元以上。
像張衛龐一樣種植蘋果的有很多。
新的願景正在打開,在一份《梁家河村發展規劃》中,寫到“整合區域內蘋果基地6000畝,推進標準化管理、生産和經營,延長蘋果産業鏈,提升農産品附加值。”
山上果樹飄香,山下養殖業搞得熱火朝天。梁家河大力發展“公司+基地+農戶”的模式,目前,養殖企業在村裏已建成了現代化的標準生豬養殖大棚10座,其中6座已進豬,存欄量達1萬餘頭。
“每出欄一頭向群眾分紅100元!”村裏農民樂呵呵地説。
2015年,梁家河村村民每人平均純收入15186元,實現了整村脫貧。
“梁家河富了,周邊的村卻還窮著,要讓一村富帶動一片富。”延川縣委書記張永祥説,延川已推出大梁家河區域發展規劃,即將梁家河、舍和溝、木瓜山、梁家塔等四個行政村12個自然村融為一體統籌規劃,合理分工,各有側重,整體推進。
在一塊耕地上,原支書石春陽説,眼前這塊夾在山溝裏的平整田地,就是當年作為大隊黨支部書記的習近平,帶領梁家河村民和插隊知青們打壩淤地造就的良田,如今仍是村裏的耕地。“梁家河養殖業初見成效,種植業穩固發展,鄉村旅遊穩步向前,哪一項百姓都能見到實實在在的利益。”
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如今,鄉親們日子過得好了。2015年,習近平在訪美演講時再次深情回憶起了梁家河,“梁家河修起來泊油路,鄉親們住上了磚瓦房,用上了網際網路,老人們享有基本養老,村民們有了醫療保險,孩子們可以接受良好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