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春玲解讀雲南少數民族地區如何推進精準扶貧

發佈時間: 2016-09-01 08:53:34 | 來源: 中國網·中國扶貧線上 | 作者: 王虔 | 責任編輯: 王虔

關鍵詞: 向春玲,雲南,少數民族地區,精準扶貧

 

玉溪峨山縣富良棚鄉開發的林下經濟



玉溪峨山縣富良棚鄉開發的林下經濟 (向春玲供圖)

    記者:我們都知道,雲南自然資源豐富、環境優美,在您調研的少數民族地區脫貧工作中,當地如何平衡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呢?

向春玲:我所到過的地區沒有因為開發産業而破壞環境的情況發生。這些地區發展産業很多都是在農業、牧業、種植業上下功夫,而且注意一二三産業的融合發展。這是在我調研中很欣賞的一點。

像瀘西是一個旅遊勝地,生態很好,幾乎沒有什麼大型工業,目前主要是發展以高原特色農業為代表的新型産業,他們提出“做強一産、做優二産、做大三産”,實現一、二、三産融合發展。我在瀘西看到的一個生物技術的公司,提煉銀杏樹葉裏的元素來做藥。他們在當地發展銀杏樹種植,要建設的銀杏莊園十分漂亮,裏面也可以做一些旅遊觀光産業。而且制藥成品賣出去非常貴,不亞於傳統的工業的生産效益。這些對於生態是沒有破壞的。主要是在産業結構調整方面,從第一産業中發展出第二産業,再到第三産業,對於生態都是有很好的保護。

像祿勸縣是昆明市居民飲用水水源供應地,他們十分重視水庫保護,出臺了很多措施,如果違背,將嚴懲。包括農業生産,都不能破壞水源;水庫周邊的一些農民,該搬遷的都搬遷,他們為水資源保護作出巨大貢獻。平掌鄉有金礦,但是當地幹部不允許開發,因為金礦開發非常污染環境,他們説:“破壞了生態子孫吃什麼。”

玉溪確立了生態産業化、産業生態化的發展道路,處理好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他們正在實施森林玉溪、藍天玉溪、碧水玉溪、園林玉溪、綠色産業、綠色文化六大工程。投資60億元實施對撫仙湖、星雲湖、杞麓湖“三湖”的保護治理項目,對撫仙湖周邊開發嚴格管控,加強對水庫的綜合整治,完成營造林221萬畝。在精準扶貧過程中,加大林果業的發展,種植核桃97萬畝、竹子18萬畝,森林覆蓋率達到了57%。

記者:回顧調研過程,您認為在精準扶貧工作中還有哪些方面需要改進呢?

向春玲:扶貧工作還有一個主體,我認為做的不夠,就是社會組織力量。農村要把扶貧做好,農民的權益要得到更好的維護,農業專業合作社、農民專業協會必須建立起來,更好地發揮作用,為貧困戶脫貧致富服務,維護農民的權益。據當地的一些幹部講,現在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發揮作用不太大,但我認為這非常重要。政府確實是想給老百姓做好事,但是不能大包大攬;企業是追求利益的,一不小心就會被利益化。所以一定要有農民專業合作組織,而且要發揮作用,把農民的意願反映給政府和企業。另外,現在扶貧工作任務重、時間緊,基層黨委政府全力投入,但有些事情還是做不過來,需要社會組織的力量來參與。解決公共事務問題,黨委政府、市場、社會三大主體都要發揮作用。

我還有一個擔心,就是返貧的問題。2020年之後需要農民自己發展,這個過程中有可能因為各種原因返貧,自然條件、因病致貧等等。所以要鞏固脫貧攻堅的成果,這個是比較大的一個題目。返貧不可能永遠要社保兜底,所以還是要想措施。

還有,建檔立卡難以覆蓋到所有的貧困人口。那些不夠建檔立卡標準但是也不富裕的“準貧困戶”可能會有意見。比如他們的鄰居可能收入就比自己少一點,但是達到了貧困戶標準,就會得到了國家扶貧政策的各種優惠,但是這些準貧困戶沒有。這些貧困邊緣的群眾,沒有被確認為建檔立卡戶,享受不了政策,有些人就會心理不平衡,這些也是矛盾和衝突的根源。所以準貧困戶的解決也是一個問題。

還有,扶貧政策不能一刀切。産業落後、基礎設施落後、因病致貧這些是普遍現象,但是在不同的地區有特殊性,所以不能一刀切。像雲南一些地區,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這些地方要因地制宜,找到適合自己的扶貧方式,發展立體型産業結構。

還有一個最大的問題,扶貧成效如何評估。現在地方都在等國家制定標準。有些地區要在2016年脫貧,提前脫貧的如何考察扶貧成效,精準扶貧如何評估?誰來評估?國家有關部門肯定會引入第三方評估,但是現在還是沒有具體的評估標準和措施下來。我建議應該是黨委和政府自評,第三方評估(社會機構),群眾評估都要進行,需要多方參與。

     1   2   3   4  


[列印]

[[收藏]]

[TT]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