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春玲解讀雲南少數民族地區如何推進精準扶貧

發佈時間: 2016-09-01 08:53:34 | 來源: 中國網·中國扶貧線上 | 作者: 王虔 | 責任編輯: 王虔

關鍵詞: 向春玲,雲南,少數民族地區,精準扶貧

玉溪峨山縣易地搬遷新房(向春玲供圖)

玉溪峨山縣易地搬遷新房(向春玲供圖)

記者:在您調研的雲南少數民族地區中,精準扶貧工作主要採取了哪些形式?

向春玲:在雲南的調研過程中,我發現多數地區都堅持基礎設施、建房扶貧、産業扶貧合力驅動。

我去調研的玉溪市哀牢山地區平掌鄉大寨村是一個拉祜族村寨,需要從市區乘車5個多小時才能到達。拉祜族是從原始社會末期直接過渡到社會主義社會的“直過民族”,也是精準扶貧任務的重點。大寨村位於平均海拔約為2300米的高寒山區地帶,基礎設施較差,鄉級公路沒有實現完全覆蓋,扶貧難度大。根據當地幹部群眾介紹,當地貧困人口容易以整個村落聚集和整個鄉聚集的形式出現。針對當地實際情況和中央的要求,玉溪採取了易地搬遷的形式來扶貧。

玉溪市沒有國家級貧困縣,有9個省級貧困鄉,國家扶貧撥款相對比較少,扶貧資金市財政撥款力度大。根據國家標準,玉溪市每戶建檔立卡的貧困群眾建房搬遷都可以獲得6萬元市政府財政撥款和來自農業開發銀行的6萬元貼息貸款。在整村改造的過程中,該村非建檔立卡的群眾也可以獲得2萬元市政府財政撥款和6萬元貼息貸款。新房子結合當地少數民族歷史文化風情和市政規劃,由專業建築公司設計,經過村民委員會和群眾審核商議。經過設計規劃後的新房衛生條件和宜居度都有了提高,實現了家家都有衛生間、自來水入戶、人畜分離。結合拉祜族村寨的農業生産習慣,新居中也融入了曬谷場所的設計來方便村民的生産生活。

因為玉溪的地質條件較為穩定,自然災害較少,同時貧困鄉村較多在山區,大片平地面積較少,所以當地在建房扶貧的過程中較多選擇原地重建。那些遷往異地安置的群眾,安居地點自由選擇,政府鼓勵這些農戶向集鎮靠攏,通過發展民宿、農家樂等民俗旅遊業創收。

房子有了,還要有産業。關於發展産業,雲南總結了“宜農則農,宜林則林,宜牧則牧,宜商則商,宜遊則遊(旅遊業)”的經驗。

像玉溪,煙草産業全國聞名,是傳統支柱産業;林果産業是近幾年發展起來的新興産業。傳統的煙草産業主要起到貧困戶近期增收和脫貧作用,新産業則提供長期效益、鞏固脫貧成效。像玉溪的富良棚鄉和平掌鄉,烤煙種植收益是當地人的基礎收入,農戶也發展了種植經濟果林、中草藥和規模養殖牲畜等措施增加經濟收入,貧困群眾還可以獲得政府提供的豬種和種植林果、蔬菜的種苗。

而在紅河州瀘西地區,當地居民將自己承包的土地流轉給龍頭企業,形成了“龍頭企業+基地+合作社+農戶”的發展模式;農民可以通過入股分紅、在當地龍頭企業入職、承租連片土地種植經濟作物等多種方式創收。土地以農戶每畝獲利1500元的形式流轉到當地龍頭企業的手中,為了確保農戶利益不會受損,流轉費以每5年增利10%的形式增長。

瀘西還聯合品牌企業建設了做高端奶制産品的基地,從紐西蘭進口奶牛,修建了一座奶牛莊園。旁邊是漂亮的森林,有一塊寬闊的牧草地用來建廠房。當地農民可以去打工,公司還收購種植的玉米飼料。這些就業會更多考慮建檔立卡戶。

因為國家對貧困地區産業扶持政策的實施,企業入駐本地就業機會增加,在家務工的收入不僅和省外基本一致,而且可以保證日結不欠賬,這樣吸引了更多的年輕人留鄉工作。此外,年輕人還可以選擇通過承包土地種植作物,養殖牲畜創收。這些年,鄉村中年輕人的數量逐步回升。

建房和産業扶貧是我此次雲南調研中發現的亮點,力度非常大,效果也很顯著。正如玉溪富良棚鄉塔衝彝族村群眾喊出的口號“脫貧致富先建房,産業跟上怕哪樣”。除此之外,針對 “五個一批”要求,根據自身扶貧工作,雲南還總結出了“勞動力轉移扶貧、金融扶貧、生態扶貧、教育扶貧、醫療扶貧、對口資源扶貧、雙推進扶貧、大數據平臺建設扶貧”等多種扶貧形式。其中金融扶貧主要通過政策銀行為貧困戶建房、創收提供免息貸款,減少農民負擔;大數據平臺建設通過精準錄入貧困群眾資訊,保持追蹤動態更新,為扶貧工作提供技術支援。

     1   2   3   4    


[列印]

[[收藏]]

[TT]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