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農村扶貧開發(1978-2010年)概要

2012年08月09日15:42 | 中國發展門戶網 www.chinagate.cn | 給編輯寫信 字號:T|T
關鍵詞: 扶貧開發工作 扶貧工作 農村貧困人口 1986年 農村貧困地區 扶貧規劃 農村貧困問題 農村經營 農村改革 扶貧經驗

下 篇

新階段(2001-2010年)中國的農村扶貧開發

隨著“八七計劃”的如期實現,中國農村貧困人口的溫飽問題基本得到解決。中國政府正確估計了在我國進入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階段的背景下,農村的貧困狀況和扶貧開發工作的新任務,在2001年5月及時召開中央扶貧開發工作會議,制定並頒布了《中國農村扶貧開發綱要(2001-2010年)》(以下簡稱《綱要》)。這是繼“八七計劃”之後又一個指導全國扶貧開發的綱領性文件,對21世紀初的扶貧戰略作出全面描述,明確提出了今後十年扶貧開發的奮鬥目標、基本方針、對象和重點、以及主要政策措施。以此為標誌,中國的扶貧開發工作進入了一個新階段。

五.目前中國農村的貧困現況

21世紀初,中國農村依然存在貧困人口和貧困現象。截止到2000年底,全國農村沒有解決溫飽的貧困人口是3000萬,佔農村人口的比例在3%左右;低收入人口6000多萬。這9000多萬農村人口,是新階段農村扶貧開發的基本對象。

從貧困人口的地區分佈看,西部地區的貧困發生率相對提高。2000年底東、中、西部農村未解決溫飽的絕對貧困人口分別佔全國的5.43%,34.00%和60.57%(1993年分別為10%,39%和51%)。

從貧困人口的集中度看,沒有解決溫飽的貧困人口呈分散化趨勢。“八七計劃”期間,592個國定貧困縣可以覆蓋全國農村貧困人口的70%以上,縣內貧困發生率為30%;目前的592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僅覆蓋沒有解決溫飽的貧困人口的54%,貧困發生率9%。 

儘管貧困人口的數量減少了,但扶貧工作難度卻加大。第一,由於自然條件惡劣、社會保障系統薄弱和自身綜合能力較差等因素,目前已經解決溫飽問題的貧困人口還存在很大的脆弱性,容易重新返回到貧困狀態。第二,儘管扶貧開發已使廣大農村貧困地區的貧窮落後狀況明顯改變,但貧困農戶的基本生産生活條件還沒有質的變化,貧困地區社會、經濟、文化落後的狀況還沒有根本改觀。第三,由於中國人口基數很大,在今後相當長的一個時期將面臨就業壓力,這必然會影響到貧困人口的就業,使很多本來能夠奏效的扶貧措施難以發揮出應有的作用。第四,尚未解決溫飽的貧困人口一般都生活在自然條件惡劣、社會發展程度低和社會服務水準差的地區,這些地區投入與産出效益的反差較大。

六.新階段扶貧開發的奮鬥目標和主要任務

《綱要》明確指出,“我國2001-2010年扶貧開發總的奮鬥目標是:儘快解決極少數貧困人口溫飽問題,進一步改善貧困地區的基本生産生活條件,鞏固溫飽成果,提高貧困人口的生活品質和綜合素質,加強貧困鄉村的基礎設施建設,改善生態環境,逐步改變貧困地區社會、經濟、文化的落後狀態,為達到小康水準創造條件。”這個目標是在實現“八七計劃”目標的基礎上提出的,充分考慮了貧困地區的實際情況,是實事求是的,也是必須經過努力才能實現的。

根據這個目標,今後十年扶貧開發的主要任務有三項:一是幫助目前尚未解決溫飽問題的貧困人口儘快解決溫飽;二是幫助初步解決溫飽問題的貧困人口進一步改善生産生活條件,鞏固溫飽成果,提高生活品質和綜合素質;三是加強貧困鄉村的基礎設施建設,改善生態環境,逐步改變貧困地區社會、經濟、文化的落後狀態,為達到小康創造條件。

七.新階段扶貧開發的基本方針

新階段扶貧開發的基本方針仍然是開髮式扶貧方針,這是我國多年扶貧開發最根本的經驗,也是制定一切扶貧政策的核心和基礎。開髮式扶貧的基本涵義是: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引導貧困地區群眾在國家必要的幫助和扶持下,以市場為導向,調整經濟結構,開發當地資源,發展商品生産,改善生産條件,通過發展生産力,增強自我積累、自我發展的能力。這是貧困地區解決溫飽、脫貧致富的根本出路。

同時,《綱要》根據我國全面進入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現代化建設新階段的特點,結合多年扶貧開發工作的經驗,提出了四條工作原則:

一是要堅持綜合開發、全面發展。因為貧困的成因是複雜的,消除貧困的措施也必須是綜合的。要把扶貧開發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使扶貧工作有一個良好的外部環境。要加強水利、交通、電力、通訊等基礎設施建設,為貧困地區發展和貧困人口脫貧致富創造條件。貧困地區不僅要發展生産,增加農戶收入,還要重視科技、教育、衛生、文化事業的發展,改善社區環境,提高生活品質,促進經濟、社會的協調發展和全面進步。只有這樣,才有可能從根本上消除貧困。

二是堅持可持續發展。人口、資源、環境的失衡是農村貧困的根本成因,所以,扶貧開發必須與資源保護、生態建設相結合,與計劃生育相結合,控制貧困地區人口的過快增長,通過退耕還林、自願移民等方式,減輕貧困地區的生態和資源壓力,實現資源、人口和環境的良性迴圈,提高貧困地區可持續發展的能力。

三是堅持自力更生、艱苦奮鬥。貧困地區的幹部群眾不僅是扶貧開發的受益人,更是扶貧開發的主力軍。只有貧困地區廣大幹部群眾充分發揮自己的積極性、創造性,自強不息,不等不靠,苦幹實幹,才有可能儘快改變貧困地區的落後面貌。

四是堅持政府主導、全社會共同參與。政府主導是中國扶貧開發最主要的特徵,是扶貧工作取得重大成果的保證。在新階段,各級黨委和政府要繼續加強對扶貧開發工作的領導,不斷加大工作和投入力度。同時,要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要求,積極動員和組織社會各界力量,包括多種所有制經濟組織的力量,通過多種形式,支援貧困地區的開發建設。

   上一頁   1   2   3   4   5   6   7   8   9   下一頁  


返回頂部文章來源: 中國發展門戶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