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8日,西南科技大學綿陽校區體育館內,居民們排隊領補貼。記者 蒲東峰
昨天,隨著唐家山堰塞湖解除危險,綿陽市民結束了頭頂懸湖的日子。為了在這個可以預見的天災中不讓百姓傷亡,5月29日,涪江沿岸20余萬人撤離,綿陽城6萬餘人躲到山上。
“採取人員轉移避險的方式解決堰塞湖隱患,在我國抗震歷史上前所未有。”溫家寶説。
其間,沈家壩東街的3個社區居委會主任帶著6000余名社區居民,住到了萬博學校的操場上。在各種矛盾不斷發生和解決中,他們探索和改進著萬人大轉移的日常生活模式。
萬人大轉移
“地震沒把房子震垮,水災卻讓我住了這麼久的棚棚。”6月9日中午,85歲的黃順乾拄著拐杖,搖著蒲扇,坐在人群熙攘的萬博學校禮堂裏,等著社區主任楊茂宣。他旁邊放著一個塑膠袋,裏面裝著兩包沙琪瑪、半瓶礦泉水、一盒藿香正氣膠囊。
禮堂旁邊的籃球場和足球場裏整齊地搭著近千頂帳篷,裏面集中居住著沈家壩東街和北街的數萬名轉移居民。
每個帳篷都編了號,黃順乾和其餘6個人住在東街-11的帳篷裏。他離開的家,在沈家壩東街社區富樂小區3樓。
沈家壩地區,緊鄰涪江東岸,是綿陽城區地勢最低窪的地方。
5月30日下午4點,黃順乾正在家裏閒坐,孫子推開門,喊“撤離了,撤離了”,攙著他就往外走,順手拎起一個早就準備好的口袋,裏面裝著四瓶水、一把雨傘和一些乾糧。
街上已經有很多人,一輛公交車等在小區門口。孫子拉著他擠上了車,一個年輕人給他讓了座。
1個小時零15分鐘,3輛公交車不斷往返,將沈家壩東街的6000余名居民按5天前安排好的路線,轉移到富樂山白雲洞安置點,住進部隊官兵和志願者搭起的帳篷裏。
黃順乾在這裡住了6個晚上。
第7日,綿陽下雨。在雨水的助推下,唐家山堰塞湖水溢出壩頂,緩緩流向涪江。白雲洞的帳篷搭在土地上,全都漏了雨。沈家壩東街的千余名居民,再次轉移到2公里外的萬博學校操場上。
3個人的居委會
楊茂宣實在太忙了。
他是沈家壩東街社區的居委會副主任。沈家壩東街社區下轄18個小區,8個單位,戶籍人口10050人,外來人口4000多人。堰塞湖懸在頭頂後,一半居民選擇到外地投親靠友,6000多人住到集中安置的帳篷裏。
這個小區居委會的工作人員,只有楊茂宣、周建國和朱瓊華3個人。綿陽市政府的所有決策,通過區縣、街道辦事處的層層會議,最終傳達到社區。3個人承擔了萬人大轉移的所有細節工作。
5月25日,接到要轉移的通知後,3個人分了工,書記兼主任周建國負責全面工作,副主任楊茂宣負責治安和群眾疏散,唯一的女性朱瓊華負責最需細心的物資發放和管理。
群眾來辦事,卻並不管分工,年齡最大的楊茂宣和社區居民最熟悉,大家有什麼事都找他説。上千人集中居住在一起,每個人的問題都不一樣。安置點最打頭的一個帳篷裏,楊茂宣低頭抽著煙,一邊接待反映問題的群眾,一邊在腦子裏過電影。
“這麼多工作,只靠我們3個,肯定不行,也做不細。”楊茂宣説,他並不是個只知道賣體力的人,轉移工作開始前,他就和同事們想好了對策。
幾十名社區積極分子被發動起來,每棟樓選出一個組長,負責組織樓裏所有居民的轉移、物資發放、政策的傳達以及情緒安撫。
最新播報:四川汶川8級地震 I級應急響應 [親歷/目擊/感人故事] [捐助熱線]
四川汶川地震各地傷亡匯總(實時更新) 何時能預測地震 [尋親資訊] [防疫]
[如何收養孤兒/收養條件/電話] [怎樣獲得保險救濟] [“救災語錄”]
[不可抗力致民事違約怎麼辦] 聚焦堰塞湖泄洪進展
《汶川地震災後恢復重建條例》 解讀:遵循六項原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