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農村金融的人都很清楚:農村金融空白,貧困群體得不到信貸服務,最主要原因恐怕不是因為農村沒有銀行,也不是沒有錢,而是由於正規金融機構強烈的“富人”偏好所致。 中國金融大典
正規的金融部門,均追求利益最大化為目標,即使是開展了一些農村業務,也是以農村的能人或“富人”為服務對象的,而一些貧困農戶,由於其貸款的規模小、“風險”大,因此,常常被排除在正規的金融市場之外。
共同面臨的問題
欠發達地區及其貧困人口的發展問題是世界面臨的重大問題,面對民間每年8000億元之巨的信貸需求,解決新農村建設中的金融缺位已是刻不容緩。
當前,最突出的問題表現在中西部農村的金融供給不足和農村居民,尤其是中低收入農戶的金融供給不足問題。一方面資金外流嚴重,存款不斷轉移到城市,另一方面農民缺乏融資渠道。農村金融服務供求不平衡,效率不高,基層金融機構缺乏有效競爭。
這裡有兩個數字可以説明問題的嚴重性,一是我國縣以上城市每萬人銀行機構網點和金融服務人數平均約為農村的4倍;二是農村銀行機構貸款大約只佔全國總量的15%,直接到戶的貸款僅有6-8%。
不難發現,我國農村金融缺位與農戶貸款渴求這一尖銳矛盾日益凸顯,如何緩解這一矛盾?在素有“塞上江南”之譽的寧夏,那裏的鹽池縣正在嘗試的小額信貸實踐,讓人們看到了透過層雲的曙光。
小額信貸係指以農村為區域建立一種目標完全不同於傳統銀行為宗旨的金融制度,在特定的制度和條件下,直接向貧困人口提供生産性經營貸款及綜合技術服務的一種特殊信貸方式。“小額、短期、有償、持續、儲蓄和公開”是其基本要素和主要特徵。
小額信貸作為緩解貧困的一種有效方式,在國際發展領域逐漸受到人們的青睞。2005年被聯合國確定為國際小額信貸年。小額信貸創始人———尤努斯教授因其創建孟加拉鄉村銀行及其在扶貧領域的貢獻獲得了“2006年度諾貝爾和平獎”。
在我國,以1994年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經濟發展研究所主持的河北易縣小額信貸試驗為標誌,中國開始了小額信貸的系統性探索。儘管獲得了許多成功的經驗,但始終未能主流化,未能融入競爭性的農村金融市場。
2005年央行開始試點,隨著民間小額貸款試點公司的成立,標誌著多元化的農村金融的開放。然而,如何使多元化的農村金融做多做強,找出在新農村建設中適合的金融形式,是當前推動新農村建設中的當務之急。
破解困惑的“良方”
試問,農村金融如何打破傳統銀行對少數富裕客戶服務的思路,真正把工作對象放到廣大農民身上,更好為大多數人服務?鹽池的探索實踐不同程度地解答了這道難題。
鹽池小額信貸中心(以下簡稱“中心”)始於1996年,在地方黨委、政府關心扶持下,在愛德基金會、中國農業大學人文與發展學院等機構的大力支援下,結合鹽池實際和當地農戶的信貸需求而設計。
中心的基本理念:貸給客戶一筆信貸資金固然重要,而提升客戶的自身發展能力更重要。
經過10年的探索,截至目前,中心的客戶有1400個,貸款餘額達300萬。
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副所長杜曉山説:“鹽池小額信貸中心,儘管規模不大,但它是目前中國最成功的小額信貸之一。”
緣何?
首先,中心保證信貸指向廣大的貧困人口。信貸的對像是常年、長期居住在項目區內,具有生産、經營能力的農村貧困婦女;經營有利於環境改善的農村發展項目。
小額信貸的額度為1000元起,每半年為一輪,每輪額度增加500元,最高限額為3000元;年利率為9.6%,參加信貸者必須參加每半月一次的村組例會。
特定的對象、小的額度、較高的利息、短週期,同時還要參加信貸例會還需付出較大的時間成本,這種信貸是富裕戶不願意參加的,這樣就保證了信貸能夠透過優勢人群自動到達真正需要貸款的農戶。
據統計,鹽池信貸項目的所有客戶全部為當地農民,中下等收入的農戶所佔比例達92.5%,可以説鹽池小額信貸確實解決了指向貧困人口的問題。
其次,中心實現了信貸效率和機構可持續的雙重目標。此項目通過民政註冊,成立了一個專門的機構,也就是上述所説的“中心”,從理事會到借貸農戶,形成了一個完整有效的組織體系。這種組織使借貸農戶融入一個親情互助、共同發展的大家庭,一定程度上滿足了借貸農戶的諸多需求,增加了社會資本。
截至2006年8月底,中心累計貸款1800萬元,累計貸款客戶1.1萬人次,涉及到4個鄉117個行政村,64個自然村,成立信貸大組64個,建立農民活動室64個,成立各類專業協會9個。據統計,每1000元貸款,農戶的年純收入為648元。貸款回收率99.9%,“中心”實現財務收支平衡。
記者在調查中發現,被訪信貸農戶普遍反映信譽最重要,如果失去信譽,就等於失去一切,全家老小都沒法在本村落生活下去,必遭村民唾棄與排斥。
有借貸戶在還款問題上相當重視,認為“人窮沒關係,但一定要講信用”,在鹽池,民間借貸的違約率遠遠低於農村正規金融機構貸款的違約率。
可見,民間借貸的活躍從某種程度來説幫助農民現代信用觀念重構,進而有助於民間借貸主體發展良好的社會信用關係,起到改善整個社會的信用環境的重要作用,不可小覷。
時下,信用可能是國人最稀缺的一種道德性資源。在我們這個轉型期的社會裏,不斷重復的失信行為,正瘋狂啃噬著人們對誠信原則的敬畏和信仰。然而,借貸用戶用自己的行動對“信用”做了最好的注解,令人深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