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頁 要聞 發展觀察 新聞跟蹤 經濟發展 減貧救災 社會發展 全球招標投標 商務資訊 觀察思考 發展報告 數字報告 白皮書 中國之窗 世行在中國
政策解讀 宏觀經濟 區域發展
行業動向
行業規劃 金融證券
金融法規
貿易發展 工程項目 企業發展
國情公報 經濟數據 經濟名詞
發展要聞  -2020年中國核電裝機容量達4000萬千瓦 民資外資可參股核電建設 -歐盟REACH法規明實施 影響我3萬多企業 中國建重點實驗室應對 -央行嚴控外商投資內地房市 把好信貸關 中國房地産還能熱多久 -社會對職業教育比較歧視 維護B型肝炎表面抗原攜帶者合法就業權利 -中國擴大兒童免疫範圍 增25億購疫苗 衛生事業十一五規劃綱要 -A股均價與歷史高點相差1成 內地資金充裕惟未走出去形A股泡沫 -民營油企欲打包賣外資 三分格局或變兩強相爭 商務部促油企整改 -中國存在糧價上漲引發通貨膨脹風險 商務部三措施穩定肉蛋價格 -國務院決定今年試點向國企提取分紅 -07中國大學滿意度排行榜出爐:清華第3北大第10 高考人數破千萬
銀監會劃定郵儲銀行支農路線 試辦小額信貸
中國發展門戶網 www.chinagate.com.cn  2007 年 04 月 10 日 
字號:    列印本文章 寫信給編輯

來自郵儲和監管部門的消息顯示,自2月初郵儲小額質押貸款獲銀監會批准在全國推廣以來,郵儲銀行正力圖通過進一步試水風險更高的小額信用貸款來全面挺進農村金融市場,而監管部門更是希望郵儲成為破解農村金融困局的主力。

推進網路交叉銷售

日前,中國銀監會監管四部市場準入處處長李明肖在接受某媒體採訪時透露,銀監會將按照“互補優勢、互換市場、互惠共贏”的原則,積極引導郵儲銀行加強與政策性銀行、商業銀行、農村信用社等各類金融機構開展支農業務合作,加大網路的交叉銷售力度。

李明肖介紹:一方面係郵儲借助其他金融機構良好的資産行銷和管理能力,通過協議存款、參與銀團貸款等方式,將大宗郵儲資金批發出去,投入到國家“三農”重點工程、農村基礎建設和農業綜合開發等領域,使資金間接回流農村。

另一方面,郵儲利用自身網路優勢,通過開展代理各類金融機構開發設計的保險産品、理財産品、證券基金、貨幣基金和其他符合農村居民投資特點的低風險、固定收益類産品,開展與商業銀行相關的外包業務。

一位郵儲人士向記者稱,目前郵儲的中間業務大多仍是代收代付類,類型比較簡單。通過代理其他機構的産品,不僅有助於郵儲做大中間業務,同時也為將來郵儲自主開發設計這些産品積累經驗,奠定基礎。

試辦小額信貸 增強網點分銷

李明肖同日還透露,將按照審慎監管原則,選擇業務發展較好的地區,支援郵儲銀行開辦農戶小額信貸業務試點,穩步推廣,再逐步發展農村消費信貸、小企業貸款等風險性業務。這些舉措旨在進一步提高郵儲網點的分銷能力。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農村經濟部研究員陳劍波向記者表示,儘快開展信用類貸款,積累風險管理經驗,以為客戶提供多樣化的選擇,已成為郵儲提升自己競爭力的必須之舉。

資料顯示, 截至今年2月末,郵儲20個省份的1397個網點累計發放貸款3.85萬筆,金額達到13.72億元,值得注意的是,其中農村地區為9.12億元,佔到了66.47%。

保留農村網點

目前,郵儲有2/3的網點分佈在縣及縣以下農村地區。據記者了解,銀監會自2003年成立伊始,即對郵儲的經營網點進行了一次長時間的摸底調查,並在此基礎上分批陸續批准郵政儲蓄新增設1891個網點,其中有相當部分是為了填補縣域金融服務空白。

一位郵儲人士更是向記者透露,“我們在農村地區的網路佈局,以及監管部門的支援,都是我們將來佔據中國農村金融市場制高點的有利條件。”(謝曉冬)

來源: 上海證券報

相關文章:
銀監會:正在研究小額信貸是否引入孟加拉模式
吳曉靈對話尤努斯 農村小額信貸須引入競爭機制
小額信貸十字路口:如何更好為貧困人群創價值
國家開發銀行1億貸款支援農村小額信貸扶貧試點
中國扶貧基金會小額信貸10年放貸1.5億 33萬人受益
民間小額信貸組織能否成為三農造血庫
焦瑾璞談農村金融改革和小額信貸試點
今年農村金融工作重點確定 將大力發展小額信貸
段應碧:讓中國小額信貸可持續性發展下去
農戶小額信貸業務將展開試點 借道郵儲千億元資金回流農村
國內首家只貸不存的小額信貸公司登陸河北
四川隆昌縣山川鎮200多戶農民靠小額信貸成為專業大戶
受到銀監部門關注 一家小額信貸NGO融資之惑
哈爾濱商業銀行小額信貸迎來“國際機遇”
中國小額信貸立法和監管框架的初步設想
相關專題:
圖片新聞:
2007世界競爭力評比:中國大陸首度超過台灣地區
中石油稱冀東南堡油田可開採100年 開發成本近60億
更多 >>

觀察與思考
中國金融改革之路 六大焦點
· 2008北京奧運商機
· 07中央財政資金流向 三農重中之重
更多>>
中國發展報告
中國改革評估報告 / 中國數字報告
· 中國城市發展報告(2006年)
· 中國企業家看社會責任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