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要聞 名山宮觀 高道訪談 問道之旅 道家書畫 慈善公益

 

陸文榮:對道教在世界傳播的幾點思考

發佈時間: 2023-10-17 |來源: 中國網道家文化 |作者: 佚名 |責任編輯: 曹洋

9月24日至25日,第五屆國際道教論壇在江蘇省鎮江市茅山舉辦,本屆論壇的主題以“崇道尚德·與世偕行”為主題,由中國道教協會、中華宗教文化交流協會主辦,第五屆國際道教論壇江蘇組委會承辦,香港道教聯合會、澳門道教協會、台灣中華道教總會協辦。來自39個國家和地區的道教界代表、專家學者等500余人出席。

以下是中國道教協會副會長陸文榮的發言全文:

道教如何在世界傳播?向世界傳播什麼?尤其是在當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之下,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路上,道教作為中國的本土宗教,能做些什麼?這是擺在道教界面前的中國之問、世界之問、時代之問。

來鎮江前,我不由得想到2014年習近平總書記在鎮江考察時,首次提出的“沒有全民健康,就沒有全面小康”的重要論斷。因為我們道教的自身建設與傳播,同樣需要樹立這樣的健康觀,即以“全民的、健康的道教發展與傳播”為己任。

下面我談談對道教在世界上傳播的一些思考,供大家批評指正。

一、健康自身,革故鼎新

道教的世界傳播,我認為有狹義和廣義之分。狹義是指道教自身,通過人將道教傳給世界上的其他人,是人與人之間健康、和諧的溝通、交流和傳受。廣義是指將道教的思想、文化、藝術、哲學等,融入中華整體文化中,向世界傳播。而任何傳播,都需要健康、優質的平臺載體,涉及人才、工具、手段、環境、政策,經費等要素。

然而,我們從狹義方面看,就會發現道教在世界傳播的要素上,仍存在眾多短板。以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引領我國對外開放持續深化的“一帶一路”建設為例,在一批實打實、沉甸甸發展成果中,作為中國傳統文化重要組成部分的道教、道教文化,成績如何?道教界應有自知自明。

換而言之,我們要有問題意識,就是對自身,對傳統,對當下的處境進行深入的反思。發現問題,提出問題,進而解決問題。

我這裡要強調的是,僵化性的文化無法保持自身的活力。中華民族五千多年的文明史所孕育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儒釋道有著重要的地位。在當代,佛教有“人間佛教”,儒學有“新儒學”,道教界有同仁提出了個“生活道教”。綱舉目張,“人間佛教運動”的提出,是個綱,它的內涵更豐富深刻,這是佛教內部自救與救世界的覺醒,是一種變革,更易在世界傳播。“新儒學”也是個綱,也出現了眾多新儒學的代表性人物及大批著作,佛儒在當代的變化,都給世界帶來了一定的價值取向。但是道教的“生活道教”,並未形成綱。一些教內人士和研究道教的專家學者都擔心道教被邊緣化。

所以説,中國道教要有反省自身、反省傳統的問題意識,樹立與時俱進的現代性新觀念,突破道教與世俗社會雙向互動模型的瓶頸,必須具有對現世的人文關懷和對來世(彼岸)的終極關懷。道教的本色就是以道為最高境界,以德為基本修為,敬畏生命,護養生命,強調天人合一。道法自然,性命雙修,身國共治,行善積德,濟世利人。這些思想內涵是經過長期歷史積澱而成的,但這一切都沒有走出道教自身。

作為中國本土宗教,做些什麼能使中國道教展現出多元化、現代化、國際化、主體化、理性化、普世化和事業化,增強我們的引領力、凝聚力、塑造力、輻射力?能否對自身進行深層次的顛覆和重構,對“教理”“教制”進行深層次的改革,至關重要。

那中國道教如何在世界傳播?

我認為要發揮現有資源優勢,著力於在廣義的傳播上下功夫。

二、 健康渠道,共用共贏

中國文化隨著中國的強大,在世界的傳播和影響力也越來越大,因為就整體中國文化來講,以及中國文化對外戰略層面講,它的傳播要素是健全的。中國道教只有融入整個中國文化對外戰略,才能在世界傳播中發揮應有的作用。應該著力做好以下兩點:

1、為人類文明新形態的發展提供哲學的思考。

因為道教認為:道是萬物的根源,所謂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道教利用陰陽的流轉變化,揭示了萬物發展的演變,所謂“一陰一陽謂之道”。

西方人在形式研究中,重點在形,側重於地理與區域的關係,目的是取得勝利。而中國人研究重點在勢,也就是道,重點在確定地勢空間中的力量(資源)與戰略目標下的匹配關係,目的是不能因勝而敗。總之,道教的思想是個哲學寶庫,期待人們去挖掘,為人類文明新形態做出更多的思想貢獻。

2、在中國文化走出去中提供有形的軟實力。

道教中的哲學、武術、醫學、音樂、禮儀、典籍都是中國文化中的軟實力,是中國文化生生不息的源泉。要充分開發利用這些資源,為人類文明新形態的發展助力。

這就需要以道教文化載道,以道教文化傳聲,以道教文化化人。如,中國道教的博大精深,醫者治人的崇高品德,彰顯中華民族善良的情操,以道教禮儀、儀式等慶典活動,將中國禮儀文化彰顯中國大一統的概念,中國道教的武術,顯示出中國人民歷來就強體魄,重技擊,不畏強敵,以柔克剛的良好品質。中國道教的大同世界、天人合一的世界觀,體現著中國價值,中國式的信仰。總之,要將以上的這些道教文化納入中國話語和中國敘事體系,納入中國文化在世界的傳播中,使其在助力人類文明新形態的發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中發揮作用。

實際上,我們並不缺這些軟實力。

900多年前,北宋科學家、政治家沈括在鎮江寫出了《夢溪筆談》。這部巨著,被英國著名科技史學家李約瑟譽為“中國科學史的里程碑、11世紀的科學坐標”,被英、法、德、美、日等國家翻譯出版。而在《夢溪筆談》中,就有很多道教故事、道教文化。譬如“歲首畫鍾馗于門”——新年畫鍾馗當門神,“紫姑神下凡”等故事。

這些,已經為我們在新時代如何借船出海,向世界講好道教故事,提供了重要借鑒。遺憾的是,我們在很多時候,並未摸好底、選好點、借好力、用對力、造好勢。

以同樣在900多年前于鎮江寫下了“問汝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儋州”的蘇東坡為例。他不僅在中國家喻戶曉,在全球也有眾多粉絲,形成了走向全球的“東坡熱”。但是,有多少人知道蘇東坡年少時就師從眉山道士張易簡,在故鄉的天慶觀讀書,接受道教啟蒙,長大後還因負責管理相傳老子曾經在此傳道的成都玉局觀,而多了一個雅號“玉局仙”?

這些,都值得我們深思。

三、健康理念,與時俱進

9月1日出版的《求是》雜誌,刊發了習近平總書記《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的講話》。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有很多重要元素,比如,天下為公、天下大同的社會理想,民為邦本、為政以德的治理思想,九州共貫、多元一體的大一統傳統,修齊治平、興亡有責的家國情懷,厚德載物、明德弘道的精神追求,富民厚生、義利兼顧的經濟倫理,天人合一、萬物並育的生態理念,實事求是、知行合一的哲學思想,執兩用中、守中致和的思維方法,講信修睦、親仁善鄰的交往之道等,共同塑造出中華文明的突出特性。”

在這篇重要講話中,習近平總書記還從中華文明具有突出的連續性、突出的創新性、突出的統一性、突出的包容性、突出的和平性五個方面,對中華文明的突出特性作出深刻闡釋。

對於道教而言,這五個“突出”均是我們做好全球化傳播的必由之路。其中,守正創新尤為重要。

道教的現代化,是對道教的新挑戰。是舊道教新命運,必將使道教重新煥發出勃勃生機。

實際上,道教有許多好的思想可以創新,運用到當代社會中。如,共同富裕。道教《太平經》認為社會一切財富是天地與人共同擁有的,不應為少數人獨佔。應當在社會生活中流通分配,使人人都能獲得最其碼的生活需要。提倡“推通周足”,廣泛投入,滿足每個人的需要。踐行“周窮救機”,富有者發財物救濟窮人。要求“智者當苞養愚者,力強當養力弱苗,後生當養老者”。

還有道教在生態文明、科技興國、健康中國、信仰中國等方面都有資源和傳統。主要是在傳承中如何創新,將這些傳統融入到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建設中,融入到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人類文明新形態中,讓命運共同體意識形態在周邊乃至整個世界落地生根,助力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走向世界。

內修道德,外塑形象,廣結善緣,造福天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