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要聞 名山宮觀 高道訪談 問道之旅 道家書畫 慈善公益

 

武夷山桃源洞

發佈時間: 2018-11-27 |來源: 中國網《道家文化》 |作者: 李鳳森 |責任編輯: 君君

桃源洞位於武夷山六曲畔內。進入景區沿著蒼屏峰與北廊岩之間的松鼠澗旁小徑行進,將至桃源洞口,便有一堆亂石截斷谷口,小澗驟然消失,只聽見石下錚琮有聲,似乎到了山窮水盡的地步。然而,只要再往前走幾步,就可看到巨石相倚的小洞口。洞極為狹小,僅容一人通過,而且洞中十分黑暗,穿過小洞,小澗奔騰而出。真是“山窮水盡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跨過橫架在澗上的石橋,幾經曲折,輾轉而入,迎面有一石門,石門兩旁刻對聯:“喜無樵子復觀弈,怕在漁朗來問津。”相傳這副對聯,是一隱士根據仙凡曾在此對弈,樵子戰敗仙翁的故事而寫的。

進入石門,頓覺豁然開朗,果然是“洞天絕境”。四週群巒環繞,南有蒼屏峰,北有三仰峰,東有玉版岩,西有天壺峰、北廊岩。當中是幽深的谷地,方圓大約20畝。但見田疇平曠,阡陌縱橫,屋舍儼然,桃園、石池、竹林、流泉,引人入勝。若逢春日來此遊覽,桃花盛開,燦若雲霞,地地道道的陶淵明筆下的武陵桃花源勝景。徐霞客在遊記中曾這樣寫道:“四山環繞,中有平畦曲澗,圍以蒼松翠竹,雞聲人語俱在翠微中。”

桃源洞道觀創建於唐朝天寶年間(742-756年),是時武夷山仙靈之説吸引大批高士來此隱居修煉。會稽女冠孔氏、莊氏、葉氏(後人稱三皇元君)結伴來武夷修煉,後皆結茅于桃源洞,並開發成一方避世隱居的樂土,桃樹成林。宋儒陳石堂、高士吳正理也曾居此煉養著述,道教南宗五祖白玉蟾真人也隱居桃源煉丹。

元朝時擴建劉文簡祠、三元庵,主奉三官大帝、劉文簡公等神像。明朝,桃源道觀已遠近聞名,是武夷山主要道觀之一。當時修建了三清殿、三皇元君殿、三官殿、真武殿、娘娘殿、功德祠等殿堂,殿堂佔地面積有二千多平方米,修真高道多選此地居之;明吳拭《小桃源洞訪道人》詩云:“……,窮源有古村,二三避世客;避世非避秦,棲心煉精魄;春田自耕割,衣食無需索;風動棕花落,雨過藥苗摘。”道觀經過清朝衰微破落。

1990年,桃源道觀獲批准為對外開放宮觀。1991年,住觀道士對大殿內部進行整修,並用閩北珍貴木杉---紅豆杉雕刻了三清道祖聖像,像高二米一五,雕刻精細;裝配紅豆杉供桌、銅香爐、燭臺和宗教用品,開展正常宗教活動。

桃源洞道觀重修面積佔地約為六千多平方米,主殿有三清殿、玉皇殿、靈官殿、山門(中軸部份)組成,左右配殿有三皇元君殿、真武殿、三官殿、藏經閣等殿堂組成。有道教徒開展道務和修真之殿房,也有培養道教人才和宣傳道教文化之場所。

桃源洞西邊有座老君岩雕像,是1996年,由武夷山風景區勝區管委會投資23萬元,福建惠安工匠歷時6個月雕鑿而成。雕像高16米,寬11米,厚10米,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老君岩雕座像(堪稱中國之最的泉州老君岩雕像高僅5.1米),堪稱“老子天下第一”。(李鳳森攝影 部分文字來源網路)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