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青城山
青城山是中國道教的發源地,是天師道的祖山祖庭,早在一千八百多年前的東漢時期,道教創始人張道陵就在此結茅傳道,創立了中國的本土宗教——道教,使青城山成為了中國四大道教名山之首。道教有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和七十二福地。在十大洞天中,青城山排在第五,故青城山有“天下第五名山”之美譽,但在十大洞天中,卻尤以青城山的宮觀保存最完好,也最完整,最能體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建築格調和佈局與自然渾然一體的和諧順應理念。這裡峰巒疊嶂,諸峰環繞,遠望狀如城廓,故名“青城”。
自古以來,青城山四季幽綠翠黛,樹木常青,因有“青”山之譽,三十六峰環狀排列,峰陡崖峭,狀如城郭,故有“城”山之名,所以這座山被稱為青城山,“青”指顏色,“城”指形態。一個“幽”字,就是青城山自然景觀的特點,一個“道”字,就是青城山人文景觀的濃縮,一幽一道,構成了遊覽青城山的線索。這裡山林幽深、古道幽靜、山花幽香、鳥鳴幽趣、亭閣幽雅、溪流幽清,故有"青城天下幽"的美譽。青城山景色優美,文物古跡眾多,有建福宮、雨亭、天然閣、椿仙行道、月城湖、丈人泉、上清宮、神燈亭、老君閣、擲筆槽、天師洞、天然圖畫等著名景點。
建福宮
建福宮坐落在青城丈人峰下,位居前山山門左側。宮觀始建於晉代,原址在青城天國山中,唐開元十八年(西元730年),奉敕遷於今址。它後有丹岩翠林掩覆,前有亭樓映襯,建築中軸線與進山公路約成45度交角。遊人沿著蒼楠翠覆的石級梯道,轉折入宮,外山門有著名書法家董壽平先生手書楹聯。內山門門額“建福宮”三字係1940年國民政府主席林森題寫。
上清宮
上清宮位於青城山第一峰,始建於晉代,現存廟宇為清朝同治年間所建,上有"天下第五名山"、"青城第一峰"等摩崖石刻,宮門"上清宮"三字由蔣介石題寫。宮內祀奉道教始祖李老君,有老子塑像和《道德經》五千言木刻,還有麻姑池、鴛鴦井等傳説遺跡……上清宮後為老霄頂、建有呼應亭、是賞觀日出、神燈和雲海奇觀的絕佳地點。
當代國畫大師:張大千曾經上清宮居住了四年之久,而在此誕生的作品,也被世人刻畫在石頭上,保留至今。
老君閣
老君閣在青城山的絕頂,是一座塔樓,共有九層,每層八個角,象徵著太極八卦。外觀呈塔形,頂接三圓寶,以昭天地人三才之意。閣內中空,莊嚴聳立太上老君坐蓮像,像高7.3米,連座臺高10.37米。閣外露天臺封基,用漢白玉石依勢而建,海漫欄檻、曲折遷回盤旋而上至閣頂。晴霽可眺覽岷邛青峨遠近數百里風光及天府平川數百里秀色,可謂集天下之壯觀也。
朝陽洞
朝陽洞位於主峰老霄頂岩腳,洞口正對東方,深廣數丈,可容百人,傳為寧封丈人棲息處。清人黃雲鴿曾在此結茅而居,並撰聯曰:"天遙紅日近,地厭繹宮寬"。近代畫家徐悲鴻也曾在此撰聯:"空洞親迎光照耀,蒼崖時有鳳來儀"。
天師洞
天師洞始建於隋朝大業年間,三面環山,一面臨澗,古樹參天,古分幽靜。現存殿宇建於清末,規模宏偉,雕刻精細,並有不少珍貴文物和古樹。相傳東漢末年張道陵曾在此講經傳道。觀內正殿為"三清殿",殿後有黃帝祠和天師洞等古跡。
天師洞右下角有一小殿,名三皇殿,內有軒轅、伏羲、神農石像。洞門前有一株古銀杏樹,高約50余米,胸圍7.06米、直徑2.24米。據説乃張天師手植,樹齡已達1800餘年。
天然圖畫
天然圖畫坊位於龍居山牌坊崗的山脊上,是一座十角重檐式的亭閣,建於清光緒(西元1875~1908年)年間。這裡風景優美,遊人到此仿佛置身畫中,故將其稱為“天然圖畫”。天然圖畫位於建福宮與天師洞之間,海拔893米,兩峰夾峙。遊人至此,可見亭閣矗立於蒼崖立壁、綠蔭濃翠之間,如置身畫中。亭閣後是常有丹鶴成群,唳于山間的駐鶴莊;右有橫石臥于兩山之間的懸崖上,被稱為"天仙橋",傳為仙人聚會遊戲處。
自然而又真實的畫卷,清晰的在你眼前呈現。穿過牌匾,美如畫卷的風景觸手可及。遠處翠綠層疊,蔥蔥蘢蘢,眼前白鷺戲水,雲雀翻飛。
青翠欲滴的幽靜,一眼望不到盡頭
所有的建築都與古木融為一體,簡約而不失格調,雅趣十足。或許是景色給了文人靈感,將天地靈氣聚集于一處道觀,使得這裡的氣息高雅無比。(李鳳森整理 青城山投稿圖文)
相關文章